文/湯小軍
派出所處置的警情中80%為民事糾紛。對于此類警情,如果處警民警僅簡單告知當事人“此案件屬于法院管轄,可直接起訴”,往往不能達到圓滿的處置效果,甚至還有可能招致當事人的不滿。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處置方法?本文擬結合幾類疑難糾紛警情,根據《民法典》等法律的相關條款,就處置過程中的法理分析、應對策略等進行一些剖析闡述,以供廣大民警參考運用。
“對方欠錢,已經抓住對方,請求民警幫助”或“自己欠錢,對方限制自己的人身自由”。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公安機關的保護,不立即采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采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公安機關處理。
《民法典》對自助行為進行了明確規定,使自助行為獲得法律的認可,有利于受害人及時有效合理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對國家公權力保護的有益補充。《民法典》在規定自助行為時,沒有明文規定可以對加害人的人身自由進行拘束,但條文中使用了“等”字,解釋上應當包含這種行為方式,如乘客乘坐的士后沒有帶錢,司機要求乘客在等待他人送錢來付款之前不要離開,這種拘束乘客行為自由的行為,即屬于自助行為,只要其不采用暴力等方式,并不構成侵害他人人身自由權。
自助行為具有情勢緊迫性,無法立刻獲得公力救濟,而且事后必須及時移交公安機關處理,規定了受害人事后義務,否則可能由“合法”變“違法”。如顧客吃飯后不買單,店主長時間拘束顧客不準其離開,而不移交公安機關,可能涉嫌非法拘禁。自助行為具有限度性,借鑒正當防衛及緊急避險的限度要件,即不得明顯超過足以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范圍。也就是說,自助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不得高于侵權人所造成的損害,手段與強度不得高于不法侵害手段與強度。
《民法典》對自助行為的適用條件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民事主體在自助維權時一定要注意保持理性狀態,采取合理的自助行為,不得采取暴力、脅迫等危害社會公共安全、擾亂社會秩序的方式,并把自助行為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內,防止自助“過當”,導致沖突升級,“維權”變“侵權”。針對雙方對金額爭議不大的情形,可建議債權人向法院申請支付令(非訟方式)。民警在此類合同糾紛引發的警情處置中,在金額較小、爭議不大、雙方自愿的情況下,可對雙方進行調解。如調解不成,告知報警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小額訴訟程序,其因訴訟時間短、見效快、執行快等特點,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報警人的合法權益。如此處置可緩解現場報警人的對立情緒,為報警人指明處理方向,降低了引導訴訟的難度。
“樓下安裝雨棚,影響自己的居住環境并造成安全隱患”或“樓上阻止自己施工,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雙方激烈爭吵”。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三條【物權糾紛解決方式】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第二百三十六條【排除妨害請求權】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第二百八十八條【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第二百八十九條【處理相鄰關系的法律依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第二百九十三條【相鄰通風、采光和日照】建造建筑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準,不得妨礙相鄰建筑物的通風、采光和日照。第二百九十四條【相鄰不動產之間不可侵害】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聲、光輻射、電磁輻射等有害物質。第二百九十六條【使用相鄰不動產避免造成損害】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
《人民警察法》賦予公安機關“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以及“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的職責。《民法典》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兩者所調整的范圍不同,但互有交叉,相關規定并不相互矛盾。民間糾紛因當事人私權爭議而引發,應通過協商、仲裁、司法等途徑解決。除少數警情,如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外,其他原則上不允許公安機關的公權力直接介入到民事債務中。但不介入時,雙方激烈沖突后可能會立刻引發故意傷害、故意損害財物案件。民警熟練地將“法(民法典)”“度(介入度)”和“技(方式)”綜合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民警到達現場后,不能受雙方吵鬧聲的干擾以及雙方情緒的左右,應在實地查看現場后,根據安裝雨棚的方式、臨街與否、房地規劃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如初步判斷雨棚為違章建筑,則可能涉及行政法規,但是否為違章建筑不影響民事侵權。處置民警不能直接對違章搭建行為進行現場定義,可告知報警人向城市管理局等部門進行反映。
針對民事侵權行為,處置民警進行現場調解,具有及時性、便捷性、權威性等特點,成為訴源治理體系中的前端、前置環節,有助于充實非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依據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法律依據等進行調解,經疏導、調解當事人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應依照《民法典》及《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告知糾紛當事人物權糾紛解決方式、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固定證據方式等。民警應依照法定途徑告知當事人通過協商、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以及方式、管轄部門、期限等,防止矛盾轉化升級,同時應避免當事人對民事侵權行為與違法犯罪行為產生概念混淆,從而對民警的處置產生不滿情緒,最終達到尋求當事人對司法主導下的定分止爭和程序終結的理解與認同的效果。
首先確定保管合同是否成立。因部分物業與業主之間簽署的物業合同中明確約定物業管理費中關于車輛停放的費用不包括保管費用,物業不承擔保管義務,此時可能無法認定保管合同成立。然后,確定物業公司是否違反管理義務而應承擔補充責任。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責任競合】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第八百八十八條【保管合同定義】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物的合同。寄存人到保管人處從事購物、就餐、住宿等活動,將物品存放在指定場所的,視為保管,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另有交易習慣的除外。第八百九十七條【保管人賠償責任】保管期內,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無償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物業管理條例(2018修正)》第三十五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服務。物業服務企業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從保管合同和管理義務兩個方面入手,如物業公司違反管理義務,為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提供了得以順利進行的機會,對損害發生有間接原因力,物業公司的不作為與第三人侵權行為發生競合時,將構成競合侵權行為。第三人應對受害人損害承擔侵權責任。當第三人不能承擔侵權責任時,物業公司應在其能夠預防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物業公司在承擔補充責任時具有以下特點:其一,不能確定侵權人或侵權人無力賠償時,物業公司方承擔補充責任;其二,物業公司不是承擔全部責任,而是在有限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這時補充責任較好地平衡了受害人權益保護和義務人責任負擔之間的緊張關系。
房東強行扣押租戶物品,視情況而定:如果是基于租戶未拖欠房租扣留,即非法扣留,則可能構成侵占罪;如果是租戶委托房東幫忙修理東西,沒有給付修理費,根據《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七條之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已合法占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并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此時,房東即為留置權人,該被扣留財產為留置財產。
租賃合同有效期間,房東強行換鎖可能會構成根本違約,根據合同約定承擔民事違約責任;刑事責任方面,房東強行換鎖,情節嚴重則可能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尚不構成刑事處罰的,或被處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
租戶即使未繳納房租,業主也無權要求物業公司不予放行。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租戶未繳納房租,業主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支付房租及承擔違約責任,而不能要求第三方物業公司限制租戶的進出自由。租戶強行搬離物品,如租戶是搬離自己具有所有權的物品,房主與物業不能進行非法阻止。《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如租戶強行搬離業主所有的物品,則可能構成侵占(罪)或盜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