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潘大東
1959年,美國科學史專家托馬斯·庫恩在其著作《必要的張力》中首提其“范式”概念。庫恩的范式理論既引起了很大的積極反響,但也受到廣泛的批評。引發這些批評的原因有觀點的不同,有看問題角度的不同,但更多還是源自誤解。庫恩范式理論是深化認識和指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但這一理論自身具有不完善性,同時引入高等教育改革領域也會出現水土不服。本文在完善和調適庫恩范式理論基礎上,將其應用于高等教育改革分析,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范式價值是庫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范疇。它涉及目標、理論、工具和方法等一切與范式有關的要素的選擇問題。價值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這是本文將庫恩“價值”修改為“價值系統”的主要原因。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有關范式價值系統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改革目標的厘定與改革評價思想的發展上。根據庫恩范式的概念,改革目標與改革評價思想和內容如果基本明確并確立為教育改革的“共識”,它就形成了穩固的、具有長遠影響的范式。否則,它就沒有形成范式。1985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價值系統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改革目標包括:為誰服務與目標內容等問題。“為誰服務”的問題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已確定。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經過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這一目標確立后立即成為范式目標,以后再也沒有變動過。相比較“為誰服務”而言,目標內容發展比較復雜。有些部分一經明確提出就直接確立為范式目標,如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下放辦學自主權的目標,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建立計劃和市場相結合體制的目標。有些部分提出后經過修改而形成范式目標,如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建立“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心城市三級辦學的體制”目標,經過1993年《國家教委關于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修改為中央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管理與兩級負責體制后,才最終確立范式目標。有些部分或因未能取得“共識”或因缺乏長遠影響尚未形成范式目標,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2015年后進行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有些目標更是完成歷史任務直接退出舞臺,無緣范式目標,如1998年擴大招生的目標,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建立校長負責制的目標。改革評價,既涉及改革對象的評價,也包括改革本身的評價。關于改革對象的評價而言,由于文件對此論述較少,使得改革評價并未形成范式目標。1993年《關于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質量監督與評價制度的目標。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建立社會參與教育評價機制的目標。這些目標盡管有一定“共識”,但卻因為缺乏長遠影響而尚未形成范式目標。對于改革自身的評價,我國還是處于政府改革與評價兼顧的自然狀態,離建立范式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力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從范式的角度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從宏觀的改革主題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經歷了三次范式轉化時期。高等教育體制調整為主的階段:1985年5月—1992年9月。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該范式主題,1992年8月《關于國家教委直屬高校深化改革,擴大辦學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結束該范式主題。1992年10月—2012年10月:落實改革主張和加快改革步伐的階段。1992年十四大報告開啟本次范式主題,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結束該范式主題。2012年11月—現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確立了本次范式主題,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范式缺乏導致改革者會從其他范式、“習性”、經驗與學科等完全個人的視角去看待改革,對于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無休止爭論與糾纏,分散和消解了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