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霞 孫金波
情感暴力,也稱作精神暴力。關于“情感暴力”的定義,中西方學者一般從兩個層面上對其進行界定:一是指遭受身體暴力后,也間接影響了受害者的精神或情感;二是區(qū)別于肢體暴力或非身體傷害的純精神暴力。其表現(xiàn)形式,除了語言上的貶低、侮辱和謾罵外,還包括在形象塑造或再現(xiàn)中存在的刻板印象、負面化(或者說異化),以及對再現(xiàn)/指涉對象的人格貶低或者刻意丑化等。這種形式的暴力更加隱蔽,法律上難以界定和懲罰,但是對受害者造成的情感傷害和心理傷害影響深遠,后果可能十分嚴重。隨著當前社會關系的日益擴展和復雜化,情感暴力的施暴范圍越來越廣泛,受害者群體也日益多樣化。女性、兒童、特定群體等都有可能成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關于情感暴力背后所蘊含的權力機制,我們主要關注私人領域內(nèi)親密關系中的情感暴力的操控力量,也兼顧對公共領域中的情感暴力分析,以此獲得更全面的理論關照和現(xiàn)實價值。
從這起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情感暴力與情感勒索所使用的工具——“迷霧”,不外乎是制造恐懼,利用他人的責任感或內(nèi)疚感,使其產(chǎn)生自卑與自責心理,讓受害者恐懼被拋棄、被拒絕,恐懼改變,害怕失去權利——這些恰恰都是基于人性的弱點。長期處于恐懼心理和精神壓力之下,會極大地削弱受害者的安全感,使其喪失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從精神、意志到身體心靈都被嚴重摧毀。這也是情感暴力最具殺傷力的地方。
類似的“輿論審判”“網(wǎng)絡暴力”,或者讓當事人經(jīng)歷“社會性死亡”,其含義多是指通過對某人的“丑行”或者“丑聞”進行廣泛曝光和傳播,不管曝光出來的是事實,還是蓄意捏造的謠言,都會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被“示眾”,個人信息被“人肉”曝光,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遭受各種指責、謾罵和鞭撻,有的甚至遭遇現(xiàn)實的攻擊,個人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皻⑷苏D心”,這是精神暴力比身體暴力或性暴力更可怕的地方。身體上的傷害可以愈合,被污損的名譽和尊嚴不是靠道歉、澄清或賠償就能輕易挽回的。更重要的是,給受害人造成的恐懼、焦慮、抑郁和心理壓力等精神創(chuàng)傷也許終生都無法治愈。
情感暴力背后所蘊含的權力機制依然是不平等的性別觀念和認知結構上的差異。而權力的實施過程則通過一系列心理對應關系:正面/負面情緒,高度的自尊/自卑,較高的自我評價/自我貶低等,分別對雙方產(chǎn)生影響,最終演變成一場事關支配、操縱與控制的權力游戲。
發(fā)生“認知失調(diào)”,既有受害者個人心理上的因素,也有信息不對稱和媒介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大眾傳播在構筑“擬態(tài)環(huán)境”時,初衷原本是為了消除信息上的不確定性,保證受眾能夠獲得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民主。但實際上,這種“擬態(tài)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有差距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人們總是傾向于傳播和接受自己所贊同和支持的信息和觀點的,當某種信息在傳播中占據(jù)優(yōu)勢時,就成為所謂的“主流觀念”“主流價值”而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支持,從而放大這種文化、觀念或者聲音。感受到這種“媒介氣候”,持贊同觀點的人也就越來越多,而反對的聲音就會傾向于保持沉默。由此在群體傳播中形成了“沉默的螺旋”。不可否認,男權文化(以及父權制文化)仍然在我們的文化、制度和觀念中根深蒂固,占據(jù)主流地位,而包括性教育、兩性關系和性別公正在內(nèi)的性別教育和性別文化則是匱乏的。所以,無論是在私密的家庭領域,還是在公共領域中,人們傾向于贊賞、認同和支持男性的力量和聲音,而對于性別平等、女性權益保護和心靈成長之類的議題少有涉及。因此,遭遇家庭暴力、性暴力或者是情感暴力、精神暴力等等有形或無形的暴力行為時,受害者迫于自尊和維持“臉面”而對自身遭遇隱忍不言、秘而不宣,以至于種種“以愛之名”施行的精神虐待、控制和剝削暴行肆無忌憚地橫行。
近兩年來對新聞中爆出的情感“PUA”和“殺豬盤”騙局,社會輿論對這些落入“陷阱”的受害者往往也缺少同情和救助,只是一味地指責、謾罵他們的“無腦”行為;而媒介的信息過濾和觀念誤導,以及定型化的性別結構和文化秩序,會在客觀上形成一種“認識論暴力”和情感暴力,導致受害者個體在認知和情感上出現(xiàn)偏差,而最終陷入恐懼和焦慮,從而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加重了這種認知失調(diào)的狀況。媒介(尤其是網(wǎng)絡和自媒體)不僅成為承載和實行情感暴力的工具,在某種程度還成為“助紂為虐”的“幫兇”。
王陽明曾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睓嗔捅┝?,往往起源于人的欲望——貪欲和控制欲。面對情感暴力,關鍵是要打開受害者的心結,擺脫加害者的精神控制。對女性的賦權,往往第一步是鼓勵女性走出家門,追求經(jīng)濟上的獨立自主。而邁出經(jīng)濟獨立這一步,首先要幫助她們獲得認知上的突破和觀念的改變。在這里,媒介既可以作為施暴的工具,也能成為女性賦權的工具。
2021年初,50多歲的家庭主婦蘇敏決定獨自駕車環(huán)游中國,逃離了那個對她施行了30多年冷暴力的丈夫,擺脫了繁瑣的家庭義務,感受到重獲新生般的自由。她把自己自駕游的視頻放到網(wǎng)上,獲得了上萬網(wǎng)友的支持和點贊,其中不乏女性同胞們的聲援和鼓勵。她的勇氣,也鼓舞了很多深受家庭暴力傷害的女性勇敢行動起來,為保護自己的權益而努力抗爭。因此,借助媒介為女性賦權和賦能,其實就是利用媒介及其獲得的信息來改變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多數(shù)是女性)的認知和觀念,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從而擺脫他人的控制。
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力參與程度的逐漸提高,年輕一代的女性們在掌握現(xiàn)代技術工具的能力上都超過了前一代人,并且在政治和經(jīng)濟資源上獲得了更多的權力。男女兩性在婚姻愛情觀上也變得更加平等。當然,新型的性別文化或性別秩序還有待探索。我們尚不能斷言,哪一種婚戀關系更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和情感需求。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當伴侶雙方共同分享權力時,彼此之間會更加親密,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會給雙方都帶來幸福和滿足感。權力也許在一時能得償所愿,但暴力不應該牽涉其中,更不應該成為一種控制愛侶的手段。無論是哪一種暴力形式,無論是通過何種媒介形式承載和釋放出來的暴力形式,比如情感暴力,以及范圍更大的精神暴力,都會對個人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消除各種形式的暴力,除了要對受害者進行幫扶,通過媒介賦權和觀念更新,讓他們獲得獨立生活的勇氣和能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和救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