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兵
蘇恩華(左)指導黃建彬(右)練習書法。
黃建彬,1986年11月出生,漢族,專攻楷書,硬筆書法偶有涉獵,現為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梧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師承擅長行書、楷書的藤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恩華。
小楷作品《謝靈運詩數首》結字疏朗、間架密脫,透出一股厚重樸拙、空靈脫俗的氣息與韻味,與書友的楷書習作清澄雋秀、婀娜多姿的書風大相徑庭。作品優美的結體和線條在方寸之中見萬象,于黑白之中見乾坤。對其“師古而變”的意象、“能守能變”的智慧、“古今融通”的探索等印象深刻。這幅書法作品入選慶祝自治區成立60周年·2018廣西藝術作品展覽。通觀此作品,筆精墨妙,形神兼備,虛實相諧,讓人讀到了沉穩、清淡、輕松、自然。
初見黃建彬,是在書友唐培銘那間“勤耕廬”書法室里。黃建彬淳厚質樸、真誠率性,令人印象深刻,隨著深入交流,得知他自小在潯江邊長大,天資聰穎的他對“提按頓挫、筆法圓轉”的楷書情有獨鐘。滔滔江水滌蕩著少年的心魂,水的靈性賦予他揮毫潑墨的沖動,江邊的一切都是他臨帖寫碑的狂熱與執著,在漁船狹隘的空間里,他常常拿著簡陋的畫板沉浸在書法點、橫、豎、撇、捺的世界之中。2001年,上小學六年級的他在“兒行千里母擔憂”那聲聲叮嚀中踏上順流而下的渡輪,到縣城拜師學藝。在藤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恩華的指導下,黃建彬開始涉獵古今各種書體、眾家名帖,堅持入古為主、臨創并行,汲取各大方家營養:學黃若舟、李雁的流暢,習鐘繇的凝練,臨王羲之的妍美,品蘇東坡的書卷氣,摹王寵的古樸中蘊含的渾厚……
書法是中國一門獨特又瑰麗的古老藝術,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作為書法的載體和根源——漢字,是華夏文明的原始基因,是中國文化的根。在多年的書法教學中,蘇恩華不斷深入淺出地引導黃建彬去了解書法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書法不僅講究筆法、字法、章法與墨法,還必須有情懷、學養、韻致和個性,透露出時代的審美取向和精神追求。真正意義上的書法,是幾千年來人們在書寫過程中逐步將審美意識融入漢字之中,讓每個字都集中體現出藝術的美學特征:橫豎有度,點畫呼應,上下包容,左右揖讓,參差錯落,敧正相生,俯仰顧盼,開合穿插,神采飛揚,氣韻生動,并自覺地將感情色彩、時代風尚、精神氣象和人格魅力滲入其中,達到一種渾融圓滿、天人合一的翰墨氣象。楷體是其他書法門類的基礎,堅實的基礎才是發展、轉型的根本。謹記恩師的教誨,多年來,黃建彬勤勉努力,臨池不輟。
篆、楷、行、草、隸,書法的世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王羲之、鐘繇、王寵則是黃建彬的偶像。他立足經典,取法高古,對《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名帖心追手摹。他學古非常用心,由表及里,由形而神,筆到意到,隨體附形,一任天成。
黃建彬書法取王羲之、鐘繇的小楷書風。他們的小楷作品在筆畫的提按頓挫上都是尖峰入筆,或下筆略停行筆,筆畫完成后再提筆出鋒,在轉折處自然圓轉,到彎處略重按即成。在用鋒上由中鋒、側鋒并用,逐步過渡到純用中鋒,書體意識逐步向楷書發展,有“一絲不茍、法度嚴謹、楷行兼備”的風格。
隨著書法技藝漸上臺階,黃建彬在藤縣書法界、美術界小有名氣,他經常參加藤縣文聯和藤縣書法家協會舉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送春聯送祝福志愿服務活動,基于這些實踐和歷練,逐步形成了他結體收放自如、線條厚重、略含古意的書風。黃建彬于2017年加入梧州市書法家協會,2018年成為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書法作品入選廣西藝術作品展覽。
欣賞黃建彬的書法作品,雖融王羲之、鐘繇、王寵及現代名師的藝術精神在內,但他更多得益于大自然的養育與啟迪,在造化之中獲得了審美的陶冶,培養了他善于模仿、創作的情懷與眼光。縱觀其大小書作,多從鐘繇《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再參漢簡帛書形意,蠅頭小楷多法王羲之、鐘繇、王寵,偶得斬釘截鐵的刀斧味道,間雜亦碑亦楷。小行書短小精悍、厚實樸茂,既有《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等名帖筆意,也有樓蘭殘紙字態,點畫銀鉤完意足,儀態多姿,瀟灑靈動。因此,他的作品總是洋溢著特有的潯江風情,從容與自然,綿長而深遠,天然兼詩性。他摒棄平庸與俗套,力求在形式創造、意象表現與筆墨語言的文化承載中,返歸藝術本質。
黃建彬深諳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要真正領悟它的真諦,“路漫漫其修遠兮”,“出帖”至“入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通過“出帖”方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征。對此黃建彬表示,今后會畢己一生“上下而求索”。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勤奮努力,他一定會在攀登書法藝術的高峰上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績,我們拭目以待。
《臨鐘繇還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