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我大學本科是學化學專業的,主修高分子化學專業。1962年我赴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師從國際有機氟化學三大權威之一的伊凡諾維奇·克努楊茨(Ivanuoweichi Knuyangchi)。我自幼立志要效仿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做一個像他那樣的發明家。
可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條直線,自己的命運也不能完全由自己把握,它們取決于多種因素。正當我而立之年的時候,由于中蘇交惡,我作為留蘇研究生學生會主席,參與了揭露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行徑,被蘇聯外交部照會,限48小時離境,從而中斷了我的研究生學業?;貒院螅矣至⒓赐度氲浇饘儆袡C研究,但安靜的學術環境只維持了兩年的時間。很快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直動亂了10年之久,學業雖然沒有完全荒廢,但不能再及時地了解世界化學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學術積累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了。
1981年 7月22日,我被任命為武漢大學第二十二任校長,心想與其顧此失彼,不如專心致志地做好一個職業化的校長,重整武漢大學昔日的輝煌。從那時候起,我如饑似渴學習西方教育家的名著,第一次實現了角色的轉變,即從化學轉向教育的研究。那么,后來又怎樣從教育學進入到教育哲學的研究領域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敘述。
為了彌補我這個理科出身人的知識的缺陷,以適應領導大學工作的需要,我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教育經典名著。我國古代出現了大批教育家,如孔子、孟子、墨翟、荀子、董仲舒、胡瑗、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等。其中,以孔孟為最杰出的代表,他們既是儒家的創始人和繼承人,又是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世界創辦私學的最早的教育家,他被稱頌為萬世師表。我國古代家家戶戶供奉神靈的神龕,背后都書寫著“天地君親師位”,師就是至圣先師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他就提出“有教無類”、“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樂教樂學”和“教學相長”等教育觀念,的確是先進的。他的嫡孫孔伋(子思)繼承了儒家教育思想,完整提出了教學的目的與過程,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最全面地概括了知行統一的教育觀,即使在今天,它也是先進的教育理念。
孟子出生后,孔子已經去世了一百多年,儒學從曾參到子思再到孟子,形成了思孟學派,他被稱為亞圣,是儒學的最主要的繼承人。在教育思想上,孟子不僅發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還克服了孔子教育思想中某些消極的觀念,如學而優則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官貴民輕等。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該書十一篇十四卷260章,35000多字。他的教育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其教育思想主要有:明人倫、持志養氣、動心忍性、存心養氣、反求諸己、深造自得、盈科而進、教亦多術、專心有恒等。在孔孟時代,雖然哲學學科尚沒有產生,但他們都是最博學的學問家、思想家,因而他們自然成為世界最早的著名教育家。
我雖然從孔孟教育思想中吸取了精髓,但總的來說,我受西方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影響更深一些。翻開西方教育史,出身于哲學的著名教育家簡直多得不勝枚舉,諸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從公元一世紀到文藝復興時,哲學出身的教育家大概只有三位,他們是:西班牙著名教育家昆體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約35-100),他的代表作有《雄辯術原理》《教育論著選》;第二位是荷蘭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約1466-1536),他的代表作是《論正確的教育方法》和《論兒童的文雅教育》;第三位是法國著名教育家蒙田(M.E.DE,1533-1592),他代表作是《論對孩子的教育》。
文藝復興之后,人本主義代替了神權至上,人性得以發揚,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教育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景象,這是滋生教育家的沃土。因此,天才的17世紀涌現出來許多著名的教育家,例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他的教育代表作有《論讀書》《論古人的智慧》等。夸美紐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代表作是《大教學論》,同時他還親自創辦了實驗學校,以實踐他的教育理念。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H.J.F,Rousseau,1712-1778),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愛彌兒》,是自然主義教育最早的創始人。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即使是把所有的教育著作焚燒掉,只要《理想國》和《愛彌兒》留存在世,教育園地依然是郁郁芳香!
自18世紀到19世紀,教育領域里又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例如,德國著名教育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他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科學教育的奠基人,被稱為教育學之父,作為教育家沒有人能夠與他比肩。他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學》被視為第一部教育論著。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國一位偉大的教育改革家,1809至1810年,他擔任普魯士內務部教育廳廳長。他改革學制,實行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學制。他于1810年創辦腓特烈威廉大學(后更名為洪堡柏林大學),提出教育的三原則:即學院自治、科研與教學統一和學術自由,被人稱頌為現代大學之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關于人的教育理論》,尤其是他關于科研與教學統一的原則, 開創了當今研究型大學之先河。
福祿貝爾(Wilhelm August Frobel,1782-1852)也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人的教育》,他認為所謂的教育必須達到人、自然和造物主聯結和諧。此外,德國的著名教育家還有很多,諸如伊曼紐爾·康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阿而道夫·第斯多惠、阿瑟·叔本華、漢娜·艾倫特,等等。為什么德國出現了這么多的著名教育家呢?這是兩個原因促成的:一是18世紀以后,世界的學術中心已經先后由意大利、英國轉到了德國,形成了濃厚的學術創新之風;二是德國被稱為哲學的故鄉,德國人是天生的哲學家,因此從哲學家中產生眾多的著名教育家,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建國至今才246年的時間,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墒牵罁锰飒毢竦臈l件,他后來居上,成為世界頭號科學、教育、經濟、航天和軍事大國。根據日本科學史學家湯淺光昭的統計,20世紀世界科學中心又從德國轉到了美國,這就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F在,美國擁有世界最多學術水平最高的大學,有世界最先進的六大國家實驗室,有最多各科諾貝爾獎獲得者,有最多的各學科學派,因而美國也擁有最多的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
20世紀美國最大牌的教育家是誰呢?看來非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莫屬。他在芝加哥大學創立了教育心理學學派,創辦了杜威實驗中學。他被稱為教育哲學之父,其代表作有《教育哲學》《民主與教育》《明日之學?!返?。他在中國的弟子有胡適、陶行知、陳鶴琴、郭秉文等,他們都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弟子的邀請和組織下,杜威于1919年4月到1921年7月,在我國各省和各大學進行26個月游訪式的講學,后由《北京晨報》出版了《杜威五大演講》。他的系列演講,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堪稱奇跡,對我國教育的研究與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與杜威幾乎同時期的著名美國教育家,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他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著作。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定律,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創辦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他是于1890年由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出資創辦的,希望在美國西部有一所能夠與哈佛和耶魯大學比肩的頂尖大學。為此,他去向哈佛大學校長請教,而哈佛校長告訴他,要創辦一所一流大學需要一大筆資金,至少還需要200年的時間。但是,洛克菲勒不信邪,事在人為,他選聘了年僅35歲的威廉·哈珀(William R.Harpre)為首任校長。他年輕有為,敢想敢干,硬是說服了美國8位大學校長和20位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學任教,一時轟動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他們沒有用200年,而是僅僅用4年的時間,使芝加哥大學躋身于美國高教與研究的領袖之一。洛克菲勒非常高興地說,創辦芝加哥大學是他一生最好的投資!
芝加哥大學這個優良的傳統傳承了下來,他的第五任校長是羅佰特·哈欽斯(Robert Hutchins,1899-1977)1929年出任校長時只有30歲,推行“芝加哥計劃”,對這所大學進行改革,使芝加哥的學術水平繼續提高,形成了諸多的學派,如社會學學派、數理分析學派、經濟學學派、建筑學派、氣象學派、傳播學派、實驗物理學派,等等。對此,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評價說:“有些大學不乏思想,但沒有學派,另一些大學有學派卻沒有思想,而芝加哥大學既有學派又有思想?!边@是一個極高的評價,表明芝加哥大學在美國頂尖大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赫欽斯任芝加哥大學校長22年(1929-1951),他從實踐中逐漸成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并且是美國永恒主義(perennialist)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教育的任務在于借助對永恒的真理的認識,促使永恒人性的發展,通過知識教學傳播永恒真理,以便讓學生認識永恒的世界。”他的教育代表作有:《美國高等教育》、《為自由的教育》和《烏托邦大學》等, 在世界教育界有重大的影響。
哈佛大學創建于1636年,美國于1776年建國,哈佛比美國建國早了整整140年,所以美國民眾有人戲謔地說,先有哈佛后有美國,這是歷史事實。從這一點來說,表明哈佛大學在美國乃至于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迄今為止,哈佛大學已有386年的歷史,它不僅在學術上一直獨占鰲頭,而且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引擎。哈佛大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大學的楷模,就是因為他有明確的“三本三求”改革邏輯,即始終堅持美國本土化,始終堅持追求真理,始終堅持以本科為主,始終堅持追求卓越,始終堅持創新,始終懷有憂患之心。386年以來,她一直堅持自己的辦學邏輯,所以她也就能夠成為世界眾多大學皇冠上的明珠。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1943-)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是世界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983年出版了《智力結構》一書,因此他被稱為智力結構之父、心理學大師。他獲得了諸多的榮譽和獎勵,出版了18本教育學專著,以22種文字出版,擁有各國20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評價他說:“他是本時代最明亮的巨星之一,他突出表現人類成功的不同智慧?!泵绹刭|教育聯盟主席也評價說:“推動美國教育改革首席學者,加德納當之無愧?!?/p>
對于加德納我是知道的,我雖然沒有見過加德納,但與他有過通信,那是受學生席隆乾之托,于2006年1月向他推薦席隆乾的《有機構建主義教育》一書。他很快給席隆乾回了郵件,并邀請他去哈佛大學訪問。2007年7月,小席自費到哈佛大學訪問,受到了加德納的歡迎,并為他專門組織了一次小型的研討會,有5人參加。通過討論,他們對席隆乾的有機構建主義教育觀點表示認同與贊揚。加德納教授雖然貴為教育大師,卻平易近人,這種不以權威自居的學風,更令人們對他充滿尊敬。
教育上的智力觀念,最早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提出的,由此開創了智力測量的先河。很顯然,智力與知識是相互區別的一組觀念。此后,智力一詞頻頻地出現在教育論著和人們的口頭上。但是,智力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樣構成的,每一個成功的人的智力又有怎樣的區別?對于這些問題,人們并沒有回答。加德納的《智力結構》給予明確的回答。他解釋說:“智力的性質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的,人的智力結構存在著多種相對獨立的智力?!?/p>
行筆至此,我不得不發問:智力觀念提出100多年了,為什么那么多的教育家沒有提出智力結構,唯獨由加德納提出來呢?這就是哲學對教育理論形成的作用。加德納是學心理學的,在歷史上現代心理學是從哲學分出來的,可以說它就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因此,加德納能夠應用哲學思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個別總結出普遍規律,從而創造性地概括出了智力結構理論。
同樣的,本文中列出了大批著名的教育學家,他們基本上也是從事哲學研究的。他們的代表性的教育論著,也都是應用哲學研究教育的成果。在世界教育領域里,有許多堪稱為教育某一方面之父的人物,如現代教育哲學之父、教育心理學之父、課程理論之父、教育科學之父、現代大學之父、幼兒教育之父、多元智力之父,等等。在中國,除了孔子堪為私學之父以外,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能夠被公認“之父”的人了,這說明我國沒有被世界公認的著名教育家,也沒有傳世教育經典名著。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哲學家不研究教育學,更鮮有開展教育實驗的哲學家。20世紀50 年代,我國學習蘇聯,教育學系一律合并到師范學院,從事教育學研究的也是從師范學院教育系畢業的人,他們缺少最基礎的哲學思維訓練,因而難于進行高深度的教育問題研究,也概括不出教育新觀點和理論來。而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又與教育學老死不相往來。我深受這個問題的困惑,也正是這個問題促使我進入到教育哲學研究領域。
梁啟超先生是清末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雖然變法只維持了103天,在慈禧太后保守勢力的鎮壓下,變法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梁啟超先生變法的理想和執著精神并沒有放棄,這反映在他“飲冰十年,難涼熱血”的名言中。
我雖然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大學教育工作者,但我追求教育改革是真心實意的。我親自參與了20世紀70年代末的撥亂反正,后來又身體力行地在武漢大學進行教育改革,可惜這場改革只維持了大約10年的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左傾思想抬頭,改革人物遭受打擊,教育改革倒退。大學盲目合并,以大躍進的速度擴招,大學改名一浪高過一浪,大專和師范學校一律都升格為大學,研究生招生賣指標是公開的秘密,可就是蓋子始終揭不開,因為當事人都是既得利益獲得者。一時圣潔的大學被搞得烏煙瘴氣,雖然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有關當局卻充耳不聞。
目睹這些怪現象,我忍無可忍,但我一介匹夫又能如何呢?這時我想到宋朝王令在《送春》中所寫詩句:“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蔽覍?0世紀80年代教育改革的依戀是真切的,于是,我想像杜鵑(子規)那樣,晝夜地啼喊,希望喚回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天。自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我已經呼喚了近40年,但就像杜鵑一樣,它沒有留住春天,而我也沒有喚回改革春天,不是不想為也,而是不能為也。
據不完全的統計,40多年我在報刊發表了500多篇文章,接受教育改革專訪100多次,還撰寫了20多部教育論著。其中,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是呼吁國家教育當局進行教育改革,我僅僅是打擦邊球,只能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發聲。例如,針對大學合并,大專升格和改名,擴招冒進,大學功能錯位,學術造假,以名山秀水命名學者,評名師搞官本位,大學行政化,大學辦分校賣文憑,評定教師職稱降格以求,大學互相攀比,形式主義歪風盛行,等等。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系統的糾錯,改革就是破舊立新,改革就是把要解決的問題合理化。我們不妨與世界上真正的教育改革作一對比,我國教育不僅沒有改革的邏輯,反而被兩個緊箍咒束縛住了,即計劃經濟思維和唯意識形態論。國家教育當局牢牢地控制一切教育資源和決策與管理權。如果大學沒有獨立自主辦學權,教授沒有自由研究和探索真理的權利,這樣的大學怎么會有活力和創造性呢?
培根是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他從本源上分析了阻擾改革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既成的習慣,即使并不優良,也會因為習慣而適應。而新事物,即使再優良,也會因為不習慣而遭到非議。對于舊事物,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客人,引起驚異,卻不受歡迎?!蔽覀冎販亓伺喔恼撌?,就明白了教育改革為什么阻力重重,原來就是保守勢力在抵制改革,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
我國各個領域里的改革是相互聯系與制約的,核心是政治體制的改革。這項改革既影響經濟體制的改革,又影響教育、科學、文化等領域里的改革。我們都記憶猶新,在20世紀90年代的那一段時間,我國到世界游說,要別人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一切依然按照五年計劃經濟執行,大型國營企業完全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姓公與姓私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的情況下,怎么可能建成完全的市場經濟呢?
什么時候會再現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大好景觀?以我之見,自下而上重新進行改革的啟蒙是至關重要的。不進行改革啟蒙,就不理解什么是改革,就分不清楚發展與改革的界限。
在我國近代史上,曾經有過兩次啟蒙。第一次是1919年發生在北京的五四運動,它喊出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懲賣國賊,從時間上說僅僅進行了近兩個月。雖然在具體目標上達到初步要求,但從反帝反封建的長遠目標來看,這是一次不徹底的啟蒙運動,民主與科學思想并沒有在民眾中扎根。
第二次啟蒙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它是在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背景下進行的,這次討論直接導致思想大解放,破除了個人迷信,平反了積壓如山的冤假錯案,調動了廣大干部和人們群眾的積極性。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路線,決心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方針。這次啟蒙的意義是重大的,開創了改革開放的黃金時代。
擺在我國人民面前的任務是,要進行一次新的思想啟蒙,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啟蒙。歷史的經驗值得總結,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民主啟蒙運動的經驗也值得借鑒。武漢大學歷史系著名德國史研究專家李工真教授指出:“在法國,是啟蒙了的人民大眾面對著未真正啟蒙的專制統治者,要將這個社會推向前進,走自下而上的改革道路便成為一種非常自然的選擇。而在普魯士(德國的前身),是啟蒙了的專制統治者面對著未真正啟蒙的人民大眾,要將這個社會推向前進,走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同樣成為一種非常自然的選擇?!?/p>
那么,我國新的思想啟蒙運動,應當走什么樣的道路呢?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各地區的經濟、教育、科學和文化發展懸殊,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也參差不齊。根據我國的國情,也許走自上而下的改革啟蒙是恰當的選擇。這也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思想啟蒙的經驗,那次就是由開明的國家領導人與知識分子精英聯手的一次啟蒙的嘗試。領導人應當走在改革的前面,知識分子精英也應該是先知先覺者。因此,我們應當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迎接新的改革時代的到來!
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其一》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一首非常富有哲理的詩,詩人以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知識的源頭來自于對自然界的觀察、理解、積累和探索。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其源頭,如宇宙的起源、人類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物種的起源、認識的起源,等等。
俗話說:“水有源,樹有根。”萬物皆有源,萬變都有因。哲學就是探究事物的源,解釋事物變化的因。同樣的,追問教育改革的源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哲學問題。哲學是什么?哲學一詞源于希臘文的兩個詞根philo和sophy,前者是愛,后者是智慧,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愛智慧,即哲學(philosophy)的含義,但是,要給哲學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又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爭議一直不斷。一般來說,哲學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有關思想、體系和實在最基本和普遍的概念。我們毫不夸張地說,哲學是對思想的再思想,是一種反思,或者是“后思”。
學習哲學有什么用?哲學是思維科學,無處不在,是無用之用,實為大用。不懂哲學,就不會思考,甚至連最簡單的兩件事情也聯系不起來,無法形成理性觀念。人們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會遇到“這是什么”“這是為什么”“怎樣辦”這樣一類問題,這些都屬于哲學的范疇,也只能依賴于哲學才能予以回答?!斑@是什么”屬于世界觀,“為什么”屬于認識論,而“怎么辦”則屬于方法論。因此,如果我們善于應用哲學思維,就能夠解決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惑。
坦率地說,我在大學里學的那些哲學初步知識,是因襲蘇聯教條式的政治課,也是毫無用處的。我真正對哲學的理解,還是靠自學西方哲學經典著作而獲得的。我對教育哲學的認識,是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倒逼出來的,自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20年代初,前后30多年經過了朦朧、自發和直覺的三個階段。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雖然是一種笨辦法,但經過自己摸索,獲得的認識是真知,更值得珍惜。
相比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黃金時代,20世紀90年代初是一個向左轉的拐點,大學被折騰得遍體鱗傷。目睹這些怪現象,我感到痛苦、憤懣和焦慮。潛意識告訴我,我國大學教育出了問題,但是是什么問題,我是朦朧的,這時還沒有意識到從源頭上去尋找改革的阻力是什么,這是第一階段,我也僅僅是停留在一般的呼吁改革上面,甚至對改革還抱有些許的幻想。
到了21世紀00和10年代,對于大學教育中的問題,我仍然在尋根求源,自發地意識到大學中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教育哲學問題。在此期間,我發表了多篇文章,試圖尋求教育改革的源頭。例如,2007年發表在《同舟共進》的《中國高教在轉型中迷失了方向》;2008年在《經濟觀察報》發表的《中國需要一場真正的教育體制變革》;2012年新華社刊發的《中國高教犯了狂躁病》;2013年10月15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中國必須重建教育價值觀》;2017年在《南方周末》上發表的《功利化是中國教育的病根》,等等。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可以發現諸如真正的變革、方向、價值觀等觀念,應當說這些都是改革的源頭,也都屬于教育哲學的范疇。
從21世紀20年代以后,應該說我的教育觀念已經自覺地進入到教育哲學領域了。這主要表現在我于2020年10月22日在《南方周末》上發表的《大學應該怎么上?》,以及于2021年4月8日在《南方周末》上發表的《大學應該怎么辦?》這兩篇文章,對傳統的大學教育具有顛覆性的作用,是我遵循教育改革的邏輯而設計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些觀念是超前的,甚至比美國顛覆性的密涅瓦大學還要超前,而且更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
2022年春節后,我與夫人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住院,復查我們的一些慢性病。我向同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龔建平教授咨詢病情。但出乎意外的是,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而是懇切地向我建議道:“其實我從旁觀者看,您應帶領您的學生,試試教育哲學領域的開拓,它和之前的許多說法更升維?!蔽覇査麨槭裁聪氲搅诉@個問題,他進一步解釋說:“現在教育問題堆積如山,唯有應用教育哲學才能理出頭緒,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蔽沂指吲d地說:“哎呀,我們想到一起了,我正在思考和研究這些問題,可是我沒有學生和助手,只能單槍匹馬地孤軍作戰呀!”我心想,旁觀者清,一個著名的外科專家看到了教育問題之所在,而我們行內許多搞教育領導或研究的人卻懵懵懂懂,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我年屆90歲,自知已垂垂老矣,教育改革大業必將歷史地落在未來的年輕人肩上。我衷心希望他們不要再重復老一輩的彎路,走出狹窄的教育專業局限性,吸取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在運用教育哲學推動教育改革,振興我國大學教育的同時,創立我們教育的新理論、新學說和新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