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康,朱曉華,趙 鵬,程顯好
(魯東大學農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25)
中國是食用菌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產業的迅速發展,食用菌已成為第五大經濟作物。國家提出發展鄉村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等口號,食用菌生產具有投資少、周期短、收益高等特點,因而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重要的脫貧產業,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還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因此,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栽培產業前景大好。近年來,隨著“秸稈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循環概念的提出,食用菌作為分解者在促進秸稈物質能源循環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但在生產過程中,真菌病害成為影響食用菌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目前,對于食用菌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細菌、真菌、病毒的病原鑒定、病害特征、發生規律、防治技術等方面,鮮見關于土傳性真菌病原檢測與鑒定的報道。筆者概述了引起食用菌土傳真菌病害的病原鑒定與檢測方法,可為食用菌生產中土傳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土壤是土傳真菌病原體重要的儲存庫,土傳真菌病害是指土壤中的真菌病原微生物在適當條件下侵染植物根莖引起的病害,土壤中的真菌也可以引起食用菌的病害。土壤真菌能以菌核、厚垣孢子等抗逆性形態長久存在于土壤中,難以完全消滅。土傳真菌病原主要以土壤為傳播媒介,或以其他方式間接感染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需要覆土栽培的食用菌最易感染土傳真菌病原,如雙孢蘑菇、羊肚菌、雞腿菇、草菇、竹蓀等(表1)。

表1 食用菌土傳真菌鑒定與檢測

續表1
1.1.1 疣孢霉病 Fletcher 等從英國和中國的雙孢蘑菇工廠及野生雙孢蘑菇上分離了8 株有害疣孢霉菌株,發現這些病原真菌引起的癥狀以及造成的損失存在差異。此外,不同地區的菌株rDNA 有少許差別。Umar 等研究表明,.的菌絲及孢子均可感染任一發育階段的雙孢蘑菇子實體。
我國的雙孢蘑菇產量大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5%,疣孢霉病在生產過程中發病率高達40%,是雙孢蘑菇生產中最嚴重的病害,嚴重制約了雙孢蘑菇的產業發展。1996 年,譚琦等利用RAPD技術對23 株疣孢霉菌株進行了分子鑒定,發現不同菌株之間存在著遺傳差異。2009 年,李河等從湖北感染褐腐病的雙孢蘑菇上分離到致病菌株CSUFT082,獲得了其ITS 序列信息,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序列比對,采用MEGA 軟件構建系統發育樹,通過比對和系統發育樹確定菌株CSUFT082為。2010 年,溫志強等對福建省16 株有害疣孢霉菌進行形態學鑒定以及ISSR分子鑒定,發現同一產地的疣孢霉出現了種群分化和遺傳多樣性。2012 年,范建奇等報道了福建地區疣孢霉病鑒定及防治方法,疣孢霉菌絲疏松發達,氣生菌絲有隔膜,隨時間推移由灰白色轉深褐色,分生孢子梗呈輪枝狀分枝,頂端單生分生孢子。1.1.2 頂枝孢霉病 2002 年,康曉慧等在調查四川雙孢蘑菇病害時發現一種新型雙孢蘑菇子實體致病菌,該致病菌會導致雙孢蘑菇子實體表面以及菌肉、菌褶上出現褐色斑塊。將分離菌株進行形態學鑒定,在MEA 培養基上菌落為粉紅色且黏滑,菌絲無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偶有分支,直徑(2.5~3.0)μm×(5.0~30.0)μm,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至圓筒形,(2.0~3.0)μm×(2.5~7.5)μm。以形態學特征將病原菌鑒定為點枝頂孢霉。
1.1.3 白色石膏霉病 白色石膏霉病是雙孢蘑菇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又稱白皮病、臭霉菌、白粉病,引起的病原菌是糞生帚霉。分生孢子卵形至球形,孢子堆呈粉紅色,脫落后梗的頂部有環痕。發生這種病害會影響雙孢蘑菇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嚴重時不出菇,所以生產過程中對培養料腐熟及土壤殺菌消毒要徹底。
1.1.4 木霉病 2002 年,Samuels 等報道了侵占木霉侵染可以引起雙孢蘑菇綠霉病,目前北美多個國家發現該病害,并分離到病原菌。雙孢蘑菇感染木霉病的特點是在覆土層蘑菇產生絨毛狀菌絲,能產生大量綠色孢子,侵染子實體后發生枯萎腐爛。2018 年,宋曉霞等從雙孢蘑菇工廠的10 份病害樣本中分離到4 種致病木霉,對其形態進行鑒定,并獲得了ITS 序列,與GenBanK 數據庫和TrichOKEY 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比對,確定了4 種木霉為綠木霉.、哈茨木霉.、子座木霉.和鉤狀木霉.。
1.1.5 蜘蛛網病 雙孢蘑菇被各國廣泛栽培,spp.是引起雙孢蘑菇蜘蛛網病的主要病原菌。2008 年,Ivana 等報道了在塞爾維亞蘑菇工廠出現一種真菌病原,能侵染雙孢蘑菇子實體導致蜘蛛網病。2012年,Navarro 等首次報道了西班牙的雙孢蘑菇蜘蛛網病是由引起的。2016年,Lan 等報道了國內雙孢蘑菇感染蜘蛛網病,經過形態鑒定及分子鑒定將病原確定為.,這是我國對雙孢蘑菇感染該病原的首次報道。2019 年,Chakwiya 等在對南非雙孢蘑菇蜘蛛網病調查過程中,分離到的菌株與美國和中國等地的蜘蛛網病原菌參考菌株進行比較,發現菌株形態特征與.基本相同,結合ITS 序列,確定致病菌株大部分為。
1.1.6 褐斑病 雙孢蘑菇的褐斑病又稱干泡病,病原菌是輪枝菌屬的菌生輪枝菌和蘑菇輪枝菌。輪枝菌的分生孢子梗上有數個節,每節有多根輪生小梗;菌生輪枝菌的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偶有孢子聚成孢子球附在小梗頂部,蘑菇輪枝菌的呈新月形,常與小梗垂直。該褐斑病的報道僅有形態特征及發病癥狀,缺少分子鑒定依據。
1.2.1 鐮刀霉病 2016 年,Guo 等發現-.復合種能引起羊肚菌的莖腐病。近幾年文獻報道其他鐮刀菌也能引起羊肚菌常見的柄腐病。2019—2020 年,在四川、河南、甘肅、貴州多省的六妹羊肚菌種植區域相繼暴發新型柄腐病,劉天海等對該病原菌進行了報道。形態特征與Helgard 報道的一致。分子鑒定獲得了菌株GJB-3 的ITS、RPB2、EF1α 序列,與GenBanK 數據庫中的序列進行比對,發現菌株GJB-3 的3 個序列與.相似,其中ITS 相似度為100%。構建系統發育樹后,發現GJB-3 在2 棵樹上的位置都與.相鄰,確定病原為。
1.2.2 白霉病 近年來,四川的羊肚菌栽培工廠經常發生白霉病害,嚴重影響了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He 等首次報道了長毛擬青霉能感染羊肚菌引起白霉病。采用科赫法則確認了該病原菌,獲得病原菌的ITS 后進行BLAST,發現與.相似度最高,構建系統發育樹,確定導致羊肚菌白霉病的病原菌是長毛擬青霉。
1.2.3 白腐病 2020 年,余苗等對河南欒川縣羊肚菌白腐病的病原菌進行分子鑒定,測得ITS、18SrDNA、5.8SrDNA 等序列,在GenBanK 數據庫比對發現與曲霉屬相近,分生孢子梗和孢子為曲霉典型的“花灑”狀,確定病原菌屬于。曲霉屬真菌的鑒定僅使用ITS 科學依據略顯不足,若結合一些蛋白的基因序列,如BenA、RPB2、CaM,能可靠地鑒定出物種種類。
1.3.1 菌孢小核菌病 2002 年,黃勝雄等報道了草菇感染菌孢小核菌病,經過形態鑒定,將病原確定為。染病特點是在草菇菌絲體或子實體上產生大量菌核,最終導致草菇腐爛減產。目前,關于草菇菌孢小核菌病的報道較少,僅在形態上鑒定病原菌,缺乏分子層面的證據。
1.3.2 褐腐病 草菇褐腐病病原菌是有害疣孢霉,且病癥與感染雙孢蘑菇疣孢霉的癥狀相似。陳少珍等詳細描述了疣孢霉的形態特征,菌絲呈白色,有隔,有厚垣孢子和雙胞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短,輪枝狀分枝著生在梗端,雙細胞上細胞褐色、球形,表面有瘤突,壁粗糙,下細胞較小,無色,半球形或半橢圓形,表面光滑。依形態特征將草菇褐腐病病原菌確定為疣孢霉,但缺乏相關DNA 序列的驗證。
1.4.1 炭角菌病 在雞腿菇栽培過程中常發生一種形似雞爪菇的病害,1995 年之前認為是一種畸形菇,后經形態鑒定確定其病原菌為叉狀炭角菌。崔頌英等發現,總狀炭角菌也能引起雞腿菇的炭角菌病,總狀炭角菌病已經成為制約雞腿菇生產的瓶頸。雞腿菇炭角菌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特性、致病機制等,之前的報道也僅對炭角菌子實體進行描述,未進行顯微形態和分子方面的鑒定,對該病原的準確鑒定是今后針對性防治該病害的前提。
1.4.2 菌柄潰瘍病 2010 年,在山東雞腿菇工廠發現了一種菌柄潰瘍病。2013 年,Dong 等對該病原進行鑒定,發現菌落呈粉紅色,同心環狀;菌絲為絮狀,無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孢子聚集成粉紅色頭狀體,分生孢子卵球形或梨形,通過形態學特征和ITS 序列分子鑒定確定病原菌為粉紅聚端孢。
1.4.3 蛛網病 雞腿菇的蛛網病嚴重影響雞腿菇的品質和產量。2013 年湖北武漢雞腿菇工廠出現蛛網病,Wang 等對該病原進行了鑒定,在PDA培養基上菌落由黃色轉為粉紅色,氣生菌絲延板壁生長,棉絮狀,分生孢子梗有2~4 個分枝,呈圓柱形或梭形,孢子呈圓柱形。將病原菌株ITS 序列與GenBank 數據進行比對,發現與相似度最高。通過形態特征和ITS 鑒定,確定病原為。
腐爛病嚴重時可造成紅托竹蓀大面積減產或絕收,竹蓀生產中應重視該病害的防治。2021年,李建英等經菌落特征和ITS 序列比對,確定紅托竹蓀腐爛病的病原為木霉屬真菌。
還有部分食用菌土傳真菌病害,如草菇青綠霉、鏈孢霉、毛殼菌、白色石膏霉等,雞腿菇胡桃肉狀菌病、褐腐病、軟腐病。上述病原未被準確鑒定,部分病害以發病時的特征命名,未對病原進行形態和分子鑒定,缺乏準確的病原信息,不利于病害防治,亟需對上述病原進行鑒定。
對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的真菌病害需要進行快速準確的鑒別,以便于在染病初期控制住病害。筆者綜述了食用菌生產中常見的土傳真菌病原的形態學鑒定及分子鑒定。多數文獻報道的病原菌鑒定僅用了形態學鑒定,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病原鑒定引入ITS 序列、系統發育分析等分子手段可以使病原鑒定更為準確;部分病原真菌單獨使用ITS 片段僅能鑒定到屬,無法準確鑒定到物種種類,需要結合多個DNA 序列,尤其是蛋白的編碼基因片段。
食用菌土傳真菌病害的病原具有高度多樣性,這些病原真菌也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用菌土傳真菌病的病原研究不僅涵蓋病原真菌自身的生物學特征、病原宿主互作、栽培環境,還應涉及土壤理化性質、微生物組成、土壤生態學等內容,應加強相關研究。
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病害的發生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準確快速地鑒定病原真菌是食用菌土傳真菌病害防治的前提,并且為將來針對性地挖掘抗病基因、提高食用菌抗病性、探索合適的生物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藥劑污染奠定基礎,從而保證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