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景區安全保障義務最早源于合同附隨義務規則,安全保障義務系旅游合同中服務提供方基于誠信原則為保障合同目的實現而負擔的義務。但因合同附隨義務缺乏成文法規定,并囿于合同相對性原理以及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的邊界劃分,對于前述安全保障義務與責任的界定、責任的追究、責任的分配,在操作上存在較大難度,故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均未對此予以明晰,偶見于司法判例予以認同。鑒于此,更需侵權法承接這一立法課題并承擔規制重任。
《民法典》的出臺,吸納整合了前述立法成果與司法審判實踐成功經驗,基于制度高點,并兼顧民法的倫理功能與商法的效率功能,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作為民法規則與商法、行政法獲得和諧相處?;凇睹穹ǖ洹返?198條的統率性規定,景區安全保障義務法律規則可解讀如下。
在《民法典》第1198條項下,景區經營者、管理者或者旅游活動的組織者,均可稱為責任主體,進一步做適用性理解,景區所有人、經營權人(含承包經營權人)、從業人員,皆納入法定責任主體范疇或稱為“場所主體”,而組織者或稱為“組織主體”,既涵蓋前述主體,也可包括第三方組織者,以及游客一方的組織人員。再進一步分析,景區經營權人與所有權人的內部責任劃分,以及從業人員因其行為的職務行為屬性導致的與從業單位的責任劃分,牽涉其他法律關系與法律規則,另當別論。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系景區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基礎。安全保障義務系“一般安全注意義務”,要求保障義務人應當盡到在合理限度內使他人免受人身及財產損害的義務,如有違背,應承擔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其理論基礎源于“危險來源與風險控制說”“收益與風險一致說”等。旅游景區因其經營性、營利性、專業化、開放程度高等特征,負有更為嚴格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可以從場地安全性、設施安全性、服務安全性、措施充分性等方面予以評價。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歸責原則,以“過錯責任”為原則,以“過錯推定”為補充,以“無過錯原則”“公平過錯原則”為特例。在“過錯責任”基礎下,如存在受害人自身過錯或第三方混合過錯,則適用過錯比例規則或過失相抵規則。
補充責任及關聯之追償權規則,在法學理論、立法與司法實踐中,經歷較多爭鳴與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最初,《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已確立前述規則,但該補充責任的理論基礎究竟是第三人賠償不能時的補充替代責任,還是義務人本應承擔的過錯比例責任或按份責任,對此分歧較大,故侵權責任法采納補充責任而放棄追償權規則?!睹穹ǖ洹吠綐淞⑶笆鲫P聯規則,其適用法則包括:侵權行為發生系第三方過錯與行為導致的必然后果,應承擔終局及全部的侵權責任;如第三人賠償不能,景區安全保障義務人如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須承擔相應補充責任,并在承擔補充責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償。區別于既往規則,其要義在于: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的前提是“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疏于履行安全注意義務的不作為為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提供了便利或條件,或導致損害后果擴大,即仍以“過錯責任”為前提,但其補充責任的范圍并不限制于過錯比例,而是第三人賠償不能的全部范圍。有觀點認為,補充責任的比例一般不宜超過全部責任的50%,恐有失立法本意。前述規則的進步性體現在,引入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思維,加大對處于弱勢一方的旅游者的呵護力度,旨在不斷刺激提升景區安全義務保障人的注意程度,防范、抑制、并無限接近排除第三人侵權事故的發生,補充責任的較大現實風險較之于追償權的實現預期不明,此間利弊權衡便是對安全義務保障人的明確指引。但另一方面,立法也并未顧此失彼,對已盡充分注意并無過錯者,也并非亂拳打擊;同時,鑒于安全義務保障人對損害后果的發生并未持有故意或與第三人發生共同侵權的意思聯絡,在承擔補充責任后享有追償權,也表達了對安全義務保障人的損失填補與心理撫慰,有學者認為,此追償權系第三人對不當得利的返還,此觀點應具備適當的法理基礎。
景區旅游者安全保障,首要通過旅游合同予以明晰,并提高自身的安全注意程度與增強防護技能。旅游者致受安全事故損害后,其權利救濟路徑需考慮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與選擇問題,如選擇合同責任,舉證責任較輕,但受制于合同相對性束縛,責任主體范圍與賠償能力受到限制;如主張侵權責任,可擴張責任主體范圍以保障獲得充分賠償,但需要承擔較高舉證責任。在責任主體單一,過錯清晰的情形下,主張侵權責任能使受害人較為高效便捷地獲得賠償。但若責任主體復雜,過錯混同的情形下,主張違約責任也不失為可選方案。如因第三人侵權致使損害發生進入訴訟,可同時起訴第三人與旅游景區,旅游者藉此獲得充分賠償與賠償保障,也可以一次性在第三人與景區之間完成責任分配,有效實現定紛止爭。
旅游景區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單元,也是人民群眾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平臺,旅游服務產品的公共性、社會化、開放性、日?;卣魅遮吤黠@。旅游活動的安全保障以及損害事故發生后的權利救濟與責任承擔,不僅是旅游景區、旅游者及關聯方的民事權利紛爭,亦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安定,景區安全保障法律機制已經得到了立法、司法、行政監管的高度重視。旅游景區作為前述錯綜復雜關系的核心與基點,自身應加強安全管理與防控,并在全社會統籌安排與協同照顧下實現社會關系的和諧安定,具體建議舉措包括:(1)在經營理念與思維上,應當立足守法而不是規避法律,其內心信念和安全舉措應當重實質效果而不是形式要件,應當努力追求防控安全事故的積極后果,而不是著力于脫責與減責的自利動機;(2)落實《安全生產法》《旅游法》等法律規定,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營建旅游場所與景區設施,并注重維護檢修;(3)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教育與安全隱患排除的專業技術培訓,特別是應對自然災害、火災、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疫情防控等重大安全保障事項,進行常態化應急演練;(4)充分盡責履行警示、提示、告知義務,加強對老人、未成年人、病殘孕人員、異地與境外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提示與幫助;(5)與政府、第三方機構建立協同救助機制,社會資金與政府資金支持建立專項救助基金與賠償基金;發生安全事故后積極救治,防范損害與責任放大;(6)保險機構因時俱進開發新的保險產品,特別是應對重大意外事件的特殊保險產品,比如自然災害險、疫情險等,政府可以對保險機構該類產品提供必要扶持;潛在責任人員購買足額保險,分散、降低責任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