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笑妍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教學的首要問題在于,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在傳統的思想中,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在思政課上,而課程思政,則是把各個課程都作為育人的渠道,從而將思政教育靈活的與各個課程完美結合和融入,通過對課程的教學改革,促進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的有效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的要求,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繁榮昌盛源源不斷地輸入人才。西方經濟學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意識形態,如何在這一課程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每一個西方經濟學教師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新時代,思政教育不僅僅是各類思政課程的任務,而是每一種課程的職責。西方經濟學作為財經類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程,一般面對的都是大一的新生,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面對著不同于中小學的環境和社會,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在信息橫流的時代,大學生思想意識更趨多元化、功利化,在人生道路上仍需教師提供正確的引導,早日樹立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在經濟學思維的構造中,既要學習懷疑的眼光、辯證的思維的、創新的精神,又要鑒別和摒棄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思想,從而實現西方經濟學課程育人的職責和使命。
西方經濟學課程中引入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非凡。首先,打破了西方經濟學科與思政學科的壁壘,讓西方經濟學的思想深度得到了延展;其次,西方經濟學內豐富價值范式和文化基本得到了挖掘,同時將西方經濟學轉化為生動化與具體化的思政教育的教育載體;最終,學生群體在收獲了西方經濟學知識的同時,傳承祖國的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熱愛祖國和人民等方面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讓學生的求知道路上得到了熏陶,啟發學生自覺認同,產生共鳴和升華,實現行走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是“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三位”分別是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一體”是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知識傳授上,經濟學教師需要有深厚的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扎實的經濟學專業核心,還需要寬廣的跨學科知識,尤其是跨思政課程的知識,領先的經濟學專業前沿,從而給學生傳授扎實、核心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授知識是西方經濟學教師的主要任務。
能力提升上,不斷提升學生的鑒別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管理和領導能力、批判性思維、實踐和創新能力、跨文化溝通交流與全球勝任力、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生來說,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獲得能力的提升,西方經濟學教師應在課堂上和課外實踐上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讓經濟學的知識能夠被學生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價值塑造上,不斷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念,樹立家國情懷,擔當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立足行業領域,矢志成為國家棟梁、追求真理,樹立創造未來的遠大目標、胸懷天下,以增進全人類福祉為己任,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的工作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和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也是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理論依據。
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懷疑批評能力、人文情懷、全球視野、宏觀思維的青春力量。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是祖國的未來,西方經濟學教師應該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為祖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為祖國培養好未來一代接班人。
育人目標上,導向要明確,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論,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到課堂中,通過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斷提升課程的思政要素。挖掘思政教育能力,從而將專業課程和思政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目標的制定上,首先,要充分認識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獨特性,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會在無形中透露著個人和企業的自私自利或功利主義,比如理性的經濟人假設,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假設等。另外,深入研究專業培養中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和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中“非道德性”的問題,教師要把“道德性”靈活有機的與經濟學結合,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最后,提出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和要求,并根據這些目標、任務和要求,在教學計劃、方案和講義里落到實處。
教材講義上,教材的選擇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西方經濟學(上冊、下冊)新教材。將思政內涵編入教學大綱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為教材講義必要章節,教育引導學生堅持“四個正確認識”。另外,對于西方經濟學思政案例選取,注重時效性,選擇財經熱點、社會歷史、社會新聞作為西方經濟學思政的案例素材,與“學四史”“學黨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通過介紹改革開放的成就,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文化自信,增強案例的可讀性和歷史深度,案例的分析和討論既聯系基礎理論知識,又在價值觀引領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以延伸。
課堂教學上,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財經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的職業素養。課堂上不再是單調的PPT展示和教師單純的“教”,而是綜合采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案例研究、小組討論等方式,通過PPT、視頻、圖片等多樣形式,增加師生的互動,將“教”與“學”有機的結合,西方經濟學教師通過尋找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靈活案例,如當前較為流行的一些說法——精致的利己主義、啃老族等,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知識點”中發掘思政元素,知識點是教學的基本單元,也是思政元素最基本的承載點,一方面,回顧課程專業理論、知識、規則的來源與發展,另一方面,聯系可能涉及的工作、應用、市場、法律法規、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教師通過深入闡釋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從專業知識點的講解提升到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最終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能力提升有機的統一在一起。在西方經濟學課堂上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從而實現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教學考核上,同樣需要加入思政要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西方經濟學課程考核的重要目標。在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平時作業、課堂檢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考核中,均要體現到西方經濟學的思政思想和思政元素。另外,考核方式也從單純的卷面考試擴大到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形式,在各種形式的考核中,既檢驗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和成長。
堅持育人者先受教育,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切實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教師在課程育人工作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所以教師的選撥和培訓尤為重要。一方面,通過招聘選拔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師德師風、具備較強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功底的經濟學專業教師。另一方面,對教師定期進行課程思政的培訓和考核,開展課程思政教師專題培訓,倡導“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個個都是心理按摩師”,拓展教師視野,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同時,通過開設明德講壇、教師沙龍等方式,搭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交流、學習互動、示范引領長效平臺,借助新上崗教師培訓、教學能力培訓、教學方法培訓、教學藝術培訓或專題培訓等,提高教師育德意識、育德能力、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不斷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和素養,提高教師教學的感染力。
團隊建設上,課程思政主要由任課教師負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工作部、黨委宣傳部、相應學院共同參與的課程育人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全程育人的號召,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命感、責任感。課程思政就是以課程為平臺,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通過任課教師和行政老師的合作,實現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實現價值引領,不斷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
在西方經濟學課堂上,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作為出發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書育人,不斷發揮“課程思政”這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過引入西方經濟學的思政元素,不斷統籌設計、充分結合,基于西方經濟學學科的特殊性,挖掘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學資源,把思政課的顯性教育和經濟學的隱形教育相結合,在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育人理念指引下,通過明確育人目標、創新教學內容和建設教師團隊的教學策略,實現思政教育從專人教育向全員教育的轉變,將學生培養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