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莉
摘要:師幼互動是幼兒教師與幼兒間發生的語言、行為、心理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師幼互動不僅可以提升活動效果,還可以促使師幼雙方在互動中收獲快樂、共同進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要結合活動內容與幼兒進行互動,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文章從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概述入手,明確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良性師幼互動的意義,分析當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對提升師幼互動效果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活動;師幼互動;障礙;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5-0101-04
師幼互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主要指發生在師幼雙方間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它是幼兒教師、幼兒各自人際互動系統中的一種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通過師幼互動,幼兒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更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這樣一來,其設計的教學活動會更符合幼兒的成長規律,更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通過師幼互動,幼兒可以更好地接受幼兒教師的引導,切實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進而實現健康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師幼互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動。基于此,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應充分把握互動時機,與幼兒展開積極高效互動。
1.師幼互動的含義
根據教育學理論,師幼互動是指幼兒教師在教學當中與幼兒進行互動的過程。師幼互動的作用往往具有雙向性,且師幼互動的價值和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在師幼互動過程中,幼兒教師具有指揮棒的作用,是師幼互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而幼兒則是師幼互動具體活動的主體,幼兒教師和幼兒相得益彰、教學相長。良性的師幼互動不但可以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提高幼兒的溝通交流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帶給幼兒教師正向的心理體驗,充分調動幼兒教師的創新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師幼互動的特點
(1)教師是師幼互動的主要發起者。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一般是由幼兒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發起,并決定方向和主題的。在師幼互動中,幼兒教師作為互動活動的組織者、發起者往往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而幼兒作為互動活動的被引導者、被啟發者往往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幼兒教師通過多種措施優化師幼互動,可以提升教學效果。
(2)語言互動是師幼互動的主要方式。師幼互動主要包括語言互動和行為互動兩種,其中語言互動是師幼互動的主要形式。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通常會運用語言對幼兒進行教學引導并提出具體的要求。例如,當幼兒有不當行為時,幼兒教師往往會通過語言對幼兒進行相應引導,以幫助幼兒充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正確性,并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予以改正。
1.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師幼互動對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的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身體的發展指的是人身體各器官組織的發展,而心理發展則指的是人的感知、記憶、思考、想象、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發展。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包括遺傳和環境兩方面,遺傳是先天因素,是不能改變的,而環境卻是可以創設的,更可以通過良好的教育培養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幼兒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他們的身心發展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接觸最多的群體,其言行舉止以及其與幼兒的溝通方式都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幼兒園必須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促進良性的師幼互動,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2.增強幼兒人際交往能力
3歲~6歲是一個人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如果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環境,他們在成年后的人際交往中將會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并且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師幼互動可以為幼兒提供良好的人際溝通環境,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人際溝通能力,從而為其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3.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師幼互動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一方面,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在師幼互動中的反應,對自己組織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和改進,這可以有效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幼兒在師幼互動中的優秀表現會在無形中對幼兒教師產生鼓舞和激勵作用,以此促使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新。另外,在師幼互動中,幼兒教師的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都會得到顯著提高。
4.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
在幼兒教學中,幼兒的知識獲得和習慣養成都與幼兒教師的引導有關,而幼兒教師引導幼兒的主要方式就是師幼互動,因此加強師幼互動對提高幼兒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
1.師幼地位不平等
雖然,以幼兒為教學主體已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界公認的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與幼兒的地位往往是不對等的,幼兒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往往擁有更大的主導權。在互動過程中,部分幼兒教師出于安全等問題的考慮,對幼兒的實際學習需要或者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等往往采取拒絕或否認的態度,甚至直接要求幼兒按照教師的想法去做某件事,這導致幼兒的互動參與積極性不高,互動效果不理想,進而難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2.師幼互動的方式單一
一方面,在傳統幼兒教學中,幼兒教師往往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而幼兒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導致師幼互動常常表現為幼兒教師不停地提出問題,而幼兒則被動地聆聽幼兒教師講解答案,很少對問題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在傳統幼兒教學中,幼兒教師通常只采用語言交流的方式與幼兒互動,語言確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師幼互動方式,但絕不是唯一的方式,一些非語言交流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表情、動作等在互動當中也會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卻很少使用。
3.教師忽略幼兒的心理需要
幼兒園對幼兒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想有效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幼兒教師必須給予幼兒更多探索機會,以使幼兒在學習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幼兒教師常常憑主觀意愿組織幼兒開展教學活動,很少給予幼兒進行探索學習的機會,這使得幼兒的學習活動幾乎都處在教師的限制之下,致使幼兒的心理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這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十分不利。
4.采用的溝通方式不當
一方面,部分幼兒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對幼兒缺乏必要的耐心,也不善于與幼兒溝通,習慣于采用消極方式回應幼兒的不當行為和語言。例如,當某一幼兒未按照幼兒教師要求做出某個行為時,部分幼兒教師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可能會采用消極的語言大聲苛責幼兒,甚至采用罰站等方式懲罰幼兒,這些都是師幼互動中幼兒教師未能掌握科學的師幼互動方式的具體表現,這會嚴重影響師幼互動效果,降低幼兒與教師進行互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幼兒教師對于一些幼兒的消極情緒或者告狀行為不夠重視,常常采用冷處理或敷衍的方式進行處理,沒有給予幼兒語言上的回應,也沒有積極處理相關事件,這也影響師幼互動的效果。
5.師幼互動目的不一致
互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相對性。師幼互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互動活動,其內容不同于日常交流,往往具有明確的導向性,通常以教學目的為主,以情感交流為輔。幼兒教師發起互動的主要目的往往是完成教學任務,教會幼兒某種知識或者技能,這與幼兒參與互動的目的完全不同,幼兒參與互動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己的相關需求。師幼互動目的的不一致會導致幼兒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往往與幼兒的學習興趣不匹配,這會導致幼兒對幼兒教師所講授的教學內容、開展的教學活動不感興趣,進而不愿意與幼兒教師展開有效互動。
6.課外活動中師幼互動較少
幼兒園除了常規教學活動外,還會組織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在這些課外活動中,幼兒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幼兒的安全問題,這導致他們多數時候是在組織紀律,較少實際參與到活動中去,這使得幼兒教師只是在安全提示方面與幼兒進行互動,而在其他方面僅僅起到了看護的作用,與幼兒之間的語言、非語言溝通都較少。
1.幼兒的性格因素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擁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受父母性格、家庭教育和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的影響,不同的幼兒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幼兒不同的性格特點需要幼兒教師采用不同的互動交流方式,這給幼兒教師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增加了難度,可能導致師幼互動的不順暢。
2.幼兒教師的自身因素
幼兒教師是幼兒在幼兒園中接觸最多、互動最多的人,也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幼兒教師的態度、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及心理健康水平等都會對幼兒的觀念、習慣、互動積極性等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不同幼兒教師的心理狀態不同,情緒管理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其在面對幼兒的不聽話行為時,采用的處理方式也不相同,而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幼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不同幼兒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而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其與幼兒互動效果的好壞。由此可見,幼兒教師的自身因素與師幼互動的質量有著直接關系。
3.教師評價機制的功利性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幼兒園的管理者對幼兒教師的評價往往帶有功利性,他們認為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學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可以吸引來更多的生源,因此在聘用幼兒教師時不重視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考察,在對幼兒教師進行評價時,也只關注其教學能力和公開課的組織開展次數,這導致幼兒教師也只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而不重視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這給師幼互動的效果帶來不確定性。
4.教學活動評價機制不合理
幼兒園教學活動評價機制是影響幼兒教師教學態度和教學動機的重要因素。現階段,大多數幼兒園在對幼兒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時,并沒有把幼兒在教學中的感受及主觀意愿納入評價體系,這使得部分幼兒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忽略了對幼兒情感、態度和各種能力的培養,認為在教學當中實現了教學目標就是高質量的教學。這導致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較少,互動效率不高。
1.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幼兒互動熱情
幼兒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表現出更大的參與熱情,學習效果也更好,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必須結合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生活體驗出發,為幼兒創設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教學情境。具體而言,幼兒教師可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創設符合幼兒心理發展需求及興趣特點的教學情境,以此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以語言教學活動“望廬山瀑布”的組織開展為例,大多數幼兒因為沒有見過瀑布,而不了解瀑布的成因和特點。為了幫助幼兒更充分地認識瀑布,提升幼兒對瀑布的認知,幼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以此有效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促使幼兒很快進入情境中進行學習。在幼兒被成功帶入情境進行學習后,幼兒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使幼兒在真實情境中與教師進行充分互動,進而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2.立足幼兒主體地位,組織開展互動活動
在師幼互動中,幼兒教師要正視自己和幼兒之間的關系,明確幼兒的教學主體地位,不僅將自己看作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還要將自己看作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以及幼兒的合作者,以此激發幼兒的互動積極性,促使幼兒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以科學活動“果實的沉與浮”組織開展為例,首先,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知識儲備情況等合理引入相關教學資源,如橙子、蘋果、西瓜等水果。其次,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猜測這些水果哪些能沉下去,哪些能浮起來,以此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促使幼兒主動與幼兒教師和小伙伴進行相關互動。再次,幼兒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猜測的結果及理由,以此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最后,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親自動手嘗試,以此加深幼兒對相應知識的印象,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3.科學設置互動內容,優化師幼互動模式
科學的互動內容和積極的互動模式既有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助于取得較好的互動效果。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及生活經驗科學設置互動內容和互動方式,并根據幼兒的感受和反應給予幼兒語言和非語言的反饋,以激發幼兒的互動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互動效果。例如,在講解小動物方面的知識時,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興趣及生活經驗,以問題引領的方式與幼兒進行互動:你認識哪些小動物?喜歡哪個小動物?為什么喜歡它們?這些開放式的問題與幼兒的真實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激發幼兒的互動興趣,促使幼兒充分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到問題的回答中。對于幼兒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回答,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口頭表揚,并通過非語言互動的方式,如微笑、點頭、撫摸等對幼兒進行鼓勵,以提升互動效果,有效達成互動目標。
4.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師幼互動的效果并不完全與幼兒教師的預期目標相匹配,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以提升互動效果,達成較理想的教學目標。教學反思的內容主要包括對教學行為、教學方式、教學語言,以及教學溝通中涉及的一些問題的反思。幼兒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還要對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情況進行反思,以此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互動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其未來步入社會后的發展情況。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幼兒園必須重視師幼互動。為了提升師幼互動效果,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幼兒教師要從多方面分析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問題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充分發揮師幼互動的作用,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雷雨帆.幼兒園半日活動中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基于滯后序列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11).
[2]王微,李佳穎.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問題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03).
[3]劉海紅.西藏幼兒園師幼教學互動質量的實證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
[4]丁利芳,馬娟,茅敏敏.幼兒園自由游戲分享活動中師幼互動的研究———CLASS課堂評分系統的視角[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07).
[5]王靜,周冠環.幼兒園小班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04).
[6]湯浪,李雪平.學前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再論良好師幼互動的作用及建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Exploration of th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Qiu Li
(Minqin County Lantian Kindergarten ,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is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of languag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between preschool teachers and children. It is a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Good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activities, but also promote both teachers and children to gain happiness and common progress in the interaction. In actual teaching activities,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interact with childr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Starting with the overview of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benign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in current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
Key words: kindergarten;teachingactivities;teacher child interaction;obstacles;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