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溧馨 周書星 馬靜蕊 韓 婧 張 靜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價值導航,國家需要精神引領。
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并作出深刻闡釋,指出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之際,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51個)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塞罕壩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視察時講到: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塞罕壩人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塞罕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時代精神的最新體現,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木,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座“美麗高嶺”,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塞罕壩精神從誕生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變化,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就是以有形之“檔案”傳遞無形之“精神”。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承德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后,承德市檔案館第一時間制定建立專題檔案工作方案,成立專班,集結精兵強將,著手建立“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并赴中央檔案館、河北省檔案館、國家林業局、河北省林業廳、圍場塞罕壩機械林場等15個部門和單位,收集、復制有關塞罕壩精神檔案300余件(冊),進行數字化掃描,建立專題檔案數據庫。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浙江工作時就指出,“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經驗得以總結,規律得以認識,歷史得以延續,各項事業得以發展,都離不開檔案。”首先,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是研究和弘揚塞罕壩精神的基礎。2021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2條指出,“本法所稱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檔案的本質就是社會生活的原始記錄。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是塞罕壩創業者在建設塞罕壩過程中生產和生活的真實記錄,以其記錄性、原始性、歷史性相統一的特點,真實記錄和還原了幾代塞罕壩人初心使命和奮斗歷程的工作成果、思想成果、精神成果,成為塞罕壩精神跨越半個多世紀得以傳承和弘揚的橋梁紐帶,為研究塞罕壩精神提供真實可靠的憑證和參考。其次,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為研究和弘揚塞罕壩精神提供佐證。精神得以繼承、發展和傳播,一定離不開多種形式的記錄。檔案是蘊含、印證和弘揚塞罕壩精神無可替代的珍貴資源。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包括文書檔案、科技檔案、照片檔案、口述史料,涉及的內容涵蓋了塞罕壩林場從無到有、從建場到遭遇下馬、從雪淞災害到馬蹄坑會戰、從人工造林技術革新到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的全過程。檔案載體形式多樣,不僅有文字、圖表、照片還有聲音,真實反映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過程,為詮釋和弘揚塞罕壩精神提供了研究載體。第三,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以其動態發展的過程,真實印證了塞罕壩精神隨著時代變化內涵在不斷延伸與豐富。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按照時間順序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形成,系統、全面、動態地反映了塞罕壩精神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塞罕壩林場建場之初“為首都阻沙源”到建設成為“華北綠肺”,從“為京津涵水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每一個歷史階段都為塞罕壩賦予新的使命,也為塞罕壩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價值。
檔案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利用,這是檔案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檔案只有被利用,才能彰顯出檔案的社會價值。首先,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對專題檔案的建設具有促進和完善作用。一份檔案,如果僅僅靜態地保存在檔案館中,不被開發利用,也就失去了檔案本身應有的重要價值,只有讓檔案在“沉睡”狀態下“活起來”才能更好彰顯其價值。通過檔案的開發利用,一方面可以發現檔案在收集過程存在的不全面、不系統的問題,檢驗專題檔案歸集工作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對下一步的歸集工作指明了方向,實現檔案資源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塞罕壩精神的廣泛推廣,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檔案利用者需要更多、更豐富的檔案史料來滿足不同個性化的研究需求,這也直接促進了“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日益完善。其次,弘揚塞罕壩精神可以使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永葆活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這些檔案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的時代背景下,塞罕壩專題檔案信息資源不斷被開發利用與研究,將引導人們在歷史的空間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了解、認識和研究塞罕壩精神,為塞罕壩精神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真實記錄了塞罕壩荒原變綠洲的發展過程,記載著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記錄了塞罕壩人科技創新、創造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為“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注入了新的活力。
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來源于中央檔案館、河北省檔案館、國家林業局、河北省林業廳、圍場塞罕壩機械林場和承德市檔案館保存的原承德地區、林業局等15個部門和單位,經過收集、復制、整理編目而成。為便于管理,承德市檔案館為“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設立單獨全宗,保證專題檔案的穩定性、延續性。全宗內有文書、科技、聲像、照片檔案和宣傳出版物、口述史料等六大門類。檔案時間從1957年至2022年,跨度65年,采取動態化管理。文書檔案包括塞罕壩林場建場批復、建場任務書、機構設置、人事任免、工作總結、領導視察等;科技檔案涵蓋塞罕壩林場建設投資計劃、設計任務書、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造林生產計劃等;照片檔案主要是林場建場之初的荒原狀態、馬蹄坑會戰和遭受雪凇災害時的照片等;聲像資料和口述史料主要是對塞罕壩林場“六女上壩”主人公陳彥嫻老人做的聲像采集和口述史料采集;宣傳出版物包括《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承德日報》《承德晚報》等報紙刊登的有關塞罕壩精神的宣傳報道和有關弘揚塞罕壩精神的書籍。
塞罕壩精神在承德這片大地上孕育成長,是承德的驕傲,也是承德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植根于承德大地,具有典型的承德地域特色。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以真實、生動的文字、圖表、數字、照片、聲像等直觀地展現了幾代塞罕壩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極其艱難的生活環境,勇挑重擔、實施科技創新、無私奉獻的品格,必將激勵承德人民把塞罕壩精神植入靈魂血脈、植入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植入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真正成為推動承德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精神動力。
檔案的價值取決于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從現有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來看還存在不足:一是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在齊全完整、系統方面還存在差距。一方面因為塞罕壩林場建場之初工作條件所限,幾代塞罕壩人把身心都投入到建設塞罕壩的具體工作中,對工作中形成的檔案資料沒能很好保存,大量珍貴的檔案資料,特別是影像資料出現缺失情況。另一方面,由于塞罕壩林場主管部門幾經變化,致使有關塞罕壩林場檔案分別存在于不同部門不同單位,這為建立全面、系統的“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帶來了歸集上的難度。二是有關部門對建立系統全面的“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重視程度還不足,造成有關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歸集進館的數量不足、內容不夠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題檔案的整體質量。
為建立系統完備的“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首先要建立專題檔案歸集工作機制。承德市委辦、承德市檔案館、塞罕壩機械林場、市林業局、圍場縣委辦、圍場縣檔案館等多部門、多單位在形成共識基礎上,建立上下聯動、高效協同的長效工作機制。明確各方責任主體和歸集范圍,既要歸集正在發生的有關塞罕壩精神的檔案,也要對現有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進行再收集再補充,為建立內容更加豐富、載體更加多樣、門類更加齊全的專題檔案打下組織基礎。其次,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關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資源布局,構建新時代“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資源保障體制。2021年12月,承德市檔案館建設成為國家級數字檔案館,為建立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數據庫提供堅強的業務保障、技術保障和信息數據保障。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可以通過承德市檔案館的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集中管理、按需利用,為構建新時代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資源數據庫奠定技術基礎。三是加強和提高檔案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增強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的開發利用能力。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作為文化事業單位,承德市檔案館充分發揮檔案“存史資政育人”優勢,通過舉辦展覽、出版各種檔案編研作品來弘揚塞罕壩精神。2019年,承德市檔案館干部職工深入挖掘館藏資源,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承德革命與建設檔案文獻展”,設置“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展覽”,以檔案的視角宣傳和弘揚塞罕壩精神,展示承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展覽接待市直、縣(市、區)109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3035名黨員群眾觀展,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為傳承和弘揚塞罕壩精神貢獻檔案力量。2021年,承德市檔案館通過“蘭津閣”微信公眾號,刊載《塞罕壩,一部中國高寒沙地科技造林的創新史》《塞罕壩綠色傳奇的創造者》等多篇文章,拍攝《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短視頻,以文字、檔案、聲音(口述史料)的形式講述塞罕壩創業者的故事,走出一條檔案開發利用與社會公眾互動交流的新路,不斷提升檔案工作社會影響力。
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記載了塞罕壩林場從無到有、從荒漠變綠洲,創造人類生態奇跡的歷史變遷和巨大成就,更是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的重要載體。承德市檔案館堅守“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職責使命,全力做好“弘揚塞罕壩精神專題檔案”的建設與研究,為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強市魅力承德”貢獻檔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