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日
“無邊光景一時新。”用朱熹《春日》中這句話來形容中華文化當下煥發出的光輝,再恰當不過了。在逶迤而來綿延而去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明是一個獨特而靚麗的存在。曾經輝煌而燦爛過的人類四大文明,如今還在持續的只有中華文明,她既古老而又年輕,走過了漫長五千多年歷史而益發光芒,“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切問而近思。”為什么是中華文明?
英國藝術史學家恩斯特·貢布里希曾在他的著作中贊譽孔子為 “一個偉大民族的一位偉大導師”,“在他的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貢布里希說得對,但他只說對了一半,因為,除了孔子,中華文化的蓬勃生命力還有其他一些“偉大導師”在奠基、繼承、創新。如果說,孔子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束最閃耀的光,那么,其他一些“偉大導師”也是一束束光,一同為中華文化而閃耀。
中華文化的核心本質是人本主義。在周之前,殷商時代推崇的是神本主義。《禮記·表記》里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人類社會的發展如同積薪,不斷有新的發現推進文明向上、向前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的祖先也隨著實踐的豐富、多元而開始質疑曾以為主宰世界的神的力量的真實性,與此同時,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于是,文明有了一次飛躍:由以神為本的文化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飛躍,周便是這個文化飛躍的實現者。《詩經》里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來說,周開創的人本主義是一次重要的變革,具有決定中華文化模式轉換的重要意義,中華文化的獨特面貌由此開始形成。
“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其實,用“郁郁”來形容的不止是這個時期的文化,中華文明史上發揮承前啟后作用的文化巨匠都從這個時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紛紛彈奏出中華文化的輝煌樂章,開創中華文化的豐富面貌,他們自身隊伍也呈現出郁郁的態勢,他們是老子,是莊子,是孔子,是孟子,以及晚誕生于孔子四百年之后而慨嘆“想見其為人”的司馬遷,等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各個學派,使那個遙遠的“軸心時代”以及之后的中華大地上云卷云舒的歷史長廊變成思想文化的百花園,他們是郁郁文化的開創者,也是郁郁文化的繼承者,更是新的郁郁文化的推動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如何傳承?如何弘揚?溫故是一條必經之路。對于悠遠浩博的中華文化而言,這個需要不斷溫習的“故”,即是中華文化曾經走過的漫長歷史及其豐富內涵,“溫故而知新”,只有在不斷的溫故中才有新體會、新發現、新發展。我刊2022年第1期特別策劃“和光同行 —— 他們與中華文化”封面專題,邀請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劉懷榮教授團隊講述那些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作出獨特貢獻的先賢哲人生命故事,他們有如從歷史深處而來的一束束光,照射著中華大地,終究塑造了燦爛而輝煌的中華文化,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出來的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如詩如畫般的歷史長廊。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閱讀他們的生命故事,聆聽他們的哲理思想,有如和光同行,使我們了解他們焚膏繼晷、薪盡火傳的一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歷史上最持久而最具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其發展前景如何?可以說,這是一個令無數先賢哲人思考過的問題,也是當下我們依然在思考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湯一介先生也曾為這個問題作出過精彩的回答,他說:“對關于中國文化的前景可以說,它必定是一種現代化的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這種現代化的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可以有兩種提法:一種是發展出一個適合現代化要求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另一種是發展出一個適合現代化要求、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這兩種前景也許是一回事,也許不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不過我相信它們是一回事。因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首先是中國的,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所需要的,它不僅需要吸收當代科學的新成果,研究當代哲學的新問題,回答中國和世界所遇到的新問題,而且也需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起積極作用的方面。這樣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對人類文明作出特殊的貢獻。”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為人類每個階段發展進行總結。《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提出:“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時代是最好的出卷人,未來是最好的閱卷人。我們堅信,以人為本,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包容性,如光般閃耀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和其當下在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一樣,將繼續對人類文明提供更多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作出特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