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琦 涂文俊 豫章師范學院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繼承已成為一個獲得極大關注的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也成了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數千年勞動人民的實踐與傳承而來的,具有經濟、文化、教育、娛樂、健身等方面的巨大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非遺的生存環境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生命力和存在的基礎也在不斷地被削弱,甚至面臨著滅絕的威脅,所以有必要對其生存狀況和發展策略進行研究。

?

?
按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總結出江西省省級及以上的體育非遺項目共有52 項,其中包括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11項、省級41 項,詳見表1;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7 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9 名。
江西省共有11 個設市區,52 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撫州最多(13 項,其中有4 項國家級)、贛州(12項,其中有1 項國家級)、吉安(7 項,其中有4 項國家級)、宜春(6 項,其中有1 項國家級)、省會南昌(5 項)、上饒(3項,其中有1 項國家級)、萍鄉(3 項)、九江(1 項)、新余(1 項)、景德鎮(1 項),鷹潭暫時沒有體育非遺項目列入名錄,詳見表2。
江西省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方面舉世矚目。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中有2 個項目位于南昌市青云譜區,1 個位于上饒市廣信區,1 個位于吉安市永新縣。其中上饒自然門武術、青云譜城南龍燈、青云譜舨王廟龍舟賽都位于城市,永新盾牌舞位于農村。位于城市的3 個項目都發展較好,這是由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較為優越,交通比較方便,能更好地接受新鮮事物。此外,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文化差異對體育遺產的生存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地方特色,而地方的地域文化又會對其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次調查涉及南昌市、上饒市和吉安市三地,其中南昌比較發達,則更加注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存在和發展。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傳承人,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傳承人是一種文化象征,是體育非遺項目最直接、最可靠的保護人。本研究將從選取的4 個體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性質、收入來源這幾個方面來進行介紹,詳見表3。

?
從表3 中可以看出傳承人的年齡偏大,都已經年過半百;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其中2 人是小學學歷、1 人是高中學歷、1人是大學學歷;工作性質方面幾乎都是專職傳承人,只有1 位是務農;收入來源與其工作性質有關,專職傳承人都是固定收入,而務農的來源則是農業收入。
據調查,本研究各調查對象的傳承情況如表4 所示,主要從傳承方式和訓練情況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
從表4 中可以看出,有2 個項目是村莊傳承,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各有1 項。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方式還是較為封閉的,只在村莊和家族內部傳承。另外訓練情況也沒有任何項目是每天都訓練的,訓練頻率較高的是上饒自然門武術和青云譜城南龍燈,每周都會組織訓練;其次是永新盾牌舞,每年組織四次訓練,有演出和比賽前會另外組織訓練;最少的是青云譜舨王廟龍舟賽,只有在演出和比賽前才組織訓練。
江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源遠流長,一招一式都蘊含著當地人民對其特有的文化意蘊,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勞動者的日常休閑與生活的魅力。通過調研發現,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江西體育非遺項目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項目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想讓其在今后的發展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體育非遺的傳承困境。
政府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只是在一些節日活動中提供資金上的幫助,而且在這方面的資金也有限。江西省的體育非遺項目具有很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每個項目都需要許多器材,然而許多的體育非遺項目都位于農村,農村的交通不便利,使得當地的體育非遺項目走不出去,群眾也大多是通過電視、手機、表演以及比賽才能去了解到甚至接觸到體育非遺項目。訓練也是在有比賽或者表演時才會組織訓練,這會使得體育非遺項目的發展進程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江西省建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站和數據庫,各個城市也設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站,但是網站里的內容不全面,幾乎都只是文字介紹,有較少的圖片以及視頻,互聯網上能找到的相關的資料也很少,體育非遺項目的更是少之又少,例如本研究的調查對象青云譜舨王廟龍舟賽的相關資料,在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館中只有很簡單的文字介紹和幾張圖片,在南昌市的豫章記憶中更少,只有文字介紹。這使得群眾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只停留在這些文字介紹上,不利于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
根據調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年齡偏大,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記憶力就會越來越差,身體行動也會不便,從而無法演示教授難度較大的動作。傳承人的經濟收入也有待提高,收入不高就會導致傳承人去想著如何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無法全身心地投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事業當中去。傳承人老齡化、經濟收入不理想將會導致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隨著現如今的社會現代化、全球化,人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增多,特別是青少年,更傾向于去接觸一些具有挑戰性并且新奇的事物,對體育非遺項目不感興趣。而且學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一方面現在的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堅持不下去,另一方面青年這個年齡段都想著賺錢,再小一點的少年家里不同意,導致現在能真正繼承的人少之又少,這會使得體育非遺項目逐漸消失。
因如今全球現代化進程在加快,使得環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減少、自然生態處于不平衡狀態。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改變。例如青云譜舨王廟龍舟賽賽后本來還要搭臺表演的,但因“破四舊”運動許多東西遭到破壞,如今許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這部分活動的傳承就失傳了,沒辦法進行表演,致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出現斷裂。
據統計,截至2021 年,中國人每天用于上網時間已經達到了5 個小時,這個數據還在逐年增長。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制作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短視頻、游戲等,建立健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機制,建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體驗館,使外來游客也能體驗到當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從而加大了宣傳力度,提升了傳播速度。
借助現有的技術多收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資料,例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使用的道具、器材、場地、服裝以及傳承人可以拍照以圖片的形式留存下來,另外還可以使用錄像的方式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表演、比賽的過程和傳承人組織訓練教學的過程記錄下來,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訪談可以采取錄音、文字記錄、錄像的方式保存下來。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和整理后,傳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據庫中。這樣可以使人們更好的了解到體育非遺項目的知識,也使得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激發他們對體育非遺工作的積極性。
可以通過開展有關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定期組織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競賽,激發民眾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全民學習,增強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意識。還可以在各類體育比賽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創造更多的演出機會,并且通過一系列的電子媒介與技術手段來推廣和傳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高其影響力、提高其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從而推動它的存在與發展。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內容,學校既是傳授知識、技能、政治思想等內容的場所,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雖然江西有許多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基地,但是學生們并不了解體育非遺項目,沒有做到真正進校園。因此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課程,并且聘請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人進行指導。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們了解并且接觸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習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另一方面傳承人可以尋找感興趣有想法的學生當作繼承人培養。
“全民健身計劃”提出后,國家及地方政府在體育運動的資源布局、健身載體、賽事活動、群眾參與、社會氛圍等方面上提出了更多有利于體育非遺項目生存環境的改善措施。隨著國家的發展,全民健身已經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人們的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群在進行體育鍛煉。盡管人們的健身方式多種多樣,但是以跳舞、跑步為主,很少涉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果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入全民健身中,使人們都去學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全民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民眾的參與度,使全民都參與到體育非遺項目的學習中來,有利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