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我國《公共圖書館法》第41條指出: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館內古籍的保護,根據自身條件采用數字化、影印或者縮微技術等推進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過巡回展覽、公益性講座、善本再造、創意產品開發等方式,加強古籍宣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為古籍的保護和數字化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支撐。
圖書館在法律上有傳播古籍的義務,在專業性上也具有推廣古籍的優勢。但據了解,目前大多數古籍室與文化機構注重古籍的修復和傳承,但對其推廣有限,著重體現在圖書館官方號較少、視頻更新頻率低以及播放量較少等方面。
古籍對現代人來說,往往是晦澀難懂的,其主要集中在形式、內容兩個方面。
首先,從形式來說,古籍大多使用繁體及文言文的書寫方式,在排版方式上主要以豎排為主,還有部分古籍的句讀存在爭議,不利于現代讀者理解。
其次,從內容上來說,很多古漢語詞匯的含義與現代不同,比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張良、陳平躡漢王足”“躡”字在現代漢語中意思是“追蹤,跟隨,輕步行走的樣子”,但在此處是“踩踏”的意思。這些語義差異,容易造成讀者難以理解文本。
以上因素導致普通讀者和古籍之間的鴻溝逐漸擴大,使現代人對于閱讀古籍有畏懼心理。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古籍作為文物的一種,具備較珍貴的價值屬性,在保存條件上比較苛刻,溫度、濕度甚至酸堿度都會影響其保存,這也就決定了古籍無法大范圍刊印傳播。
在古籍的數字化上,往往也面臨著重重阻礙:從古籍底本再刊印所造成的種種版本誤差,再到古籍的分布、分散,以及沒有統一的檢索系統等。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國內的大多數圖書館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上,從而導致很多古籍只能“束之高閣”,缺乏可行的傳播途徑。
信息海量性是互聯網的傳播特點之一[1],面對大量的信息,受眾更愿意接收娛樂化或者容易理解的視覺內容,沉迷于快餐式的信息輸入,不愿意進行深層次的圖書閱讀。
古籍涉及的范圍較廣,理解古籍中的文本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也要對不同典籍中的記載注釋融會貫通,這通常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在快節奏社會下生活,習慣碎片化、零散式、快餐化的受眾對復雜、難懂的古籍難以提起興趣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古籍的數字化道路探索上,央視曾經推出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激發了不同年齡段群體,尤其是青少年受眾群體對傳統文化與古籍的興趣。例如在2020年3月,喜馬拉雅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曾發起“古籍喚醒計劃”,上線數百部古籍類專輯,建立了全網首個音頻古籍知識庫,打造了傳統文化愛好者交流社區,可見以古籍為創作基石的新媒體作品具備著優良的傳播環境。
當前,短視頻受眾數量激增,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707萬,占網民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 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440萬,占網民整體的87.8%[2]。由此可看出,我國網民的短視頻用戶群體較大,如此龐大的一個受眾群體給予了古籍數字短片推廣的空間。
在短視頻興起、人們對于視覺類文化傳播要求更高的大環境下,古籍傳播者進行分眾化傳播和“小眾”市場的開拓十分重要[3]。于是,各大新媒體平臺大量與“古籍”相關的短視頻應運而生。
在播放平臺上,不同平臺對于古籍相關內容的生產與反饋不盡相同,這種差異體現出分眾傳播面對不同的媒體形態、不同的傳播內容、不同的受眾需求、不同的環境和場合,會產生點對點的多樣傳播效果[4]。
由于受眾對古籍相關創作題材多樣化的要求,平臺的運營者也采取了各式各樣的激勵計劃與推廣方案助推內容生產。
以視頻平臺對于古籍的“活化”計劃為例,字節跳動于2021年6月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定向資助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珍貴典籍修復、活化利用和人才培養,并匹配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平臺資源,發揮自己的創意傳播優勢,探索古籍與短視頻相結合的新路徑。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制訂了“四個一百”專項扶持計劃,即開展《永樂大典》“湖”字冊等100冊(件)珍貴古籍的修復、培養100位專職古籍修復人才、扶持100位古籍創作者、講好100個古籍故事。
在國家相關基金會與互聯網企業都對古籍紀錄片采取積極政策的大背景下,古籍數字短片的傳播與發展無疑有了更廣闊的平臺。在新媒體平臺上分享古籍知識,可以拉近珍貴古籍與普通大眾的距離,新媒體環境賦予了古籍新的生命力與傳播可能性。
本文所提到的數字短片泛指短視頻,即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發布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上的視頻。筆者及攝制團隊通過對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的研究,就古籍數字短片的實踐進行了多樣化探索。
攝制團隊對《事物紀原》《農政全書》《農聲》這三部出自華南農業大學古籍室的珍本進行再創作,并以文言短篇小說集《觚剩》輔助理解古籍內容,完成了《如果古籍會說話》系列數字短片。
以下將以攝制團隊的創作實踐為主,論述在新媒體環境下,拍攝古籍相關短視頻的三條實踐經驗。
劇本創作是制作古籍數字短片的前提,團隊成員認識到,將置于書架之上的古籍善本轉化為以視聽元素為主的視頻腳本,素材的挖掘與驗證引用的相關史實十分重要。
“如果古籍會說話”系列紀錄片所采用的古籍都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獻特藏室。該古籍室是以古農書為核心、嶺南地方文獻為補充、華南農史文獻為特色的大型資料庫。
團隊利用所藏古籍的資源優勢進行劇本創作,分別從作者生平背景、專業學者發表的論文及史書三個渠道對古籍進行研讀和考證。
首先,團隊成員從作者生平入手進行劇本撰寫。以《農政全書》為例,其作者是明朝政治家、科學家徐光啟,所以劇本的撰寫從近現代農史專家、農史學科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梁家勉先生的著作《徐光啟年譜》入手,力求從其筆下徐光啟的生平,探索《農政全書》的創作脈絡。
團隊成員細讀年譜。結合年號和對應時間點的歷史境況領悟梁家勉先生這樣撰寫年譜的原因,逐步挖掘出可以用作劇本編寫的閃光點和戲劇沖突內容,初步探尋將典籍向視聽語言的轉化。
其次,團隊成員通過研究相關專業領域的論文對材料進行補充。比如,《農政全書》是何時、如何流傳到日本,團隊成員通過研究相關的論文進行溯源,尋求最可靠的支撐信息,最終確定采取以徐光啟的經歷和《農政全書》的書寫脈絡交替的雙線敘事模式。
最后,閱讀其他史書資料。其目的是補充古籍里沒有的背景知識,串聯書寫脈絡。通過通讀明史,創作者了解到了明朝的政治背景與農業發展情況,這有助于進一步規范劇本與農業相關的用詞和細節。另外,創作者閱讀了唐史、宋史以及一部分清史,目的是了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情況,以求短片的視野更加廣博,內容更加充實[5]。
在對語言細節的校正方面,筆者借助《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多本語言學教材,對五部古籍經典中的語言運用進行細致研究,以保證劇本語言應用與古漢語詞匯使用的嚴謹性。
青少年是短視頻最主要的受眾群體,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使用過短視頻App的未成年人有65.6%。根據受眾心理選擇機制,該系列短片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分別從劇情、出鏡演員兩個維度對視頻生產內容作出了風格預設。
以《事物紀原》微短片為例,該短片在劇本的創作上選取了較為大膽的創作方式,將古籍擬人化為“書魂”,與現當代學生產生跨時空對話,縮短了現當代人與古籍的距離,同時也方便以第一人稱視角更好地表達古籍故事與內容。
在《事物紀原》微短片中,作為一名歷史系學生的主人公在和老師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關于“木車流馬”來源和歷史背景的疑問,于是去查閱相關古籍資料。因學業問題困擾而去查閱圖書館里的資料書和古籍,也是處于大學生活的青少年常見的情況,這樣的場景設置更能使短視頻的主要用戶群體青少年產生共情。而有相似經歷的觀眾會自己成為“二傳手”,將視頻分享給更多人。
在演員的選取上,選用了曾經受過專業播音主持培訓、具備良好出鏡形象的女大學生。在保證畫面質量、解說詞的流利度與可聽性的前提下,這樣的選擇更能貼近“眼球經濟”時代人們的視覺需求。
從傳播環境出發,五本被攝古籍都出自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古籍閱覽室的館藏,所以在劇本的背景設置上,應與華南農業大學這一傳播環境緊密聯系。以《農聲》微短片的劇本脈絡為例,團隊成員從圖書館的古籍資源出發,綜合了歷史、農史、華南農業大學的校史。團隊成員首先發現華農校友黃承先與《農聲》有聯系,以此為基礎,查閱到其曾負責編輯《農聲》出版工作,并以《農聲》為宣傳陣地廣泛宣傳農民革命運動精神。團隊對這些內容的調查結果表明,傳播環境對傳播活動即微短片攝制有重要影響。
從傳播主體出發,《農聲》微短片在呈現上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利用主持人講解、歷史系教師解讀、旁白題詞解釋說明等多種方式表達內容,以不同視角對短片進行詮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無論是從館藏古籍所在學校的校史背景出發,還是邀請校內專家對古籍進行解讀,豐富傳播主體的內容,這些嘗試都激發了該地域視頻受眾的觀看興趣,容易引起其共鳴。
研究選定的幾部古籍的主要拍攝場地為華南農業大學古籍室,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上說,強光照和紫外線會導致紙質文物脆裂泛黃,所以古籍室一般采用深色玻璃和低瓦數紫外線光源,這使拍攝時的打光與照明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為確保畫面整體效果的亮度達到需求,攝制過程中采取了反光板與補光燈相結合的方式,在保護古籍不受損的前提下提升了畫面質量。
在拍攝過程之中,不乏對古籍的特寫鏡頭,這就需要取出古籍進行拍攝。攝制團隊與負責古籍管理的專業人員共同協作,在取出、翻閱古籍的過程中堅持佩戴白手套,同時在翻閱完成后將其妥善歸柜。
本項目在華南農業大學古籍室專業人員的監督指導下進行拍攝,最大限度實現了對古籍的保護和利用。
截至2022年6月,團隊制作的“如果古籍會說話”系列短片于華南農業大學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官方賬號以及微博賬號的投放情況見表1、表2,多數反饋為“我農(華南農業大學)牛”“大制作”“好棒”,受眾普遍認為該類古籍微視頻的投放可以有效激發青少年對古籍的興趣。

表1 B站賬號農史古籍系列微紀錄片相關數據

表2 微博賬號話題瀏覽與微紀錄片相關數據
由此可見,無論是腳本的策劃,還是攝制過程中對于各種必備要素的取舍,制作方都要時刻注重受眾需求和受眾心理,將塵封于書架的古籍轉化為受眾更容易接受的短視頻。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發掘現有古籍資源,將其轉化為受眾更易接受的視聽語言,可以使其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創作者要更多專注于劇本創作與視聽語言的有序組合,這兩個要素是在新時代促進古籍再傳播的關鍵。做好古籍在新時代的轉化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重新活化,更能使中華兒女尤其是青少年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