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長江,林秋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貧富收入差距和財產分配格局[1]。慈善公益事業,被人們認為是“社會的第三次分配”。近年來,黨和國家將慈善公益事業作為調控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促進我國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2]。2019年2月1日,安徽省施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辦法》提出:應促進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各級政府應將慈善事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社會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計劃。據基金會中心網、社會組織網公布數據分析表明,目前安徽省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綜合實力處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對安徽省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的外部建設、內部制度等進行多維度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尋求快速發展突破路徑,對體育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1.1.1 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
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于2013年成立,業務范圍涉及體育公益活動、獎勵體育工作者、關懷傷殘運動員、培養體育人才、資助運動員學習、退役運動員工作多方面內容。近年來完成關于退役運動員創業扶持、體育訓練館建設、體育公益夏令營等多個體育慈善項目,著力于體育事業發展,改善安徽省體育行業的生態環境。其組織架構及職能如下:

圖1 組織架構
從2020年安徽省體育發展基金會和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人員構成情況來看,理事會包含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1名,秘書長1名,理事若干名,主要是對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各類大小事件起決策作用;監事會包含監事3人,主要對組織中進行的日常活動和運營起監督作用;秘書處(辦公室)主要工作為日常事項的開展,慈善活動的組織實施等[3]。
1.1.2 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于1992年成立,包含社會教育、文化、體育、福利多方面公益事業,體育公益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在安徽省貧困地區捐建學校,聯合“姚基金”慈善籃球賽,購置學校體育器材。基金會體育專項實施項目主要有“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其在已建成的希望小學和農村地區的鄉村完全小學,一次性捐贈2萬元人民幣,包括籃球架、乒乓球臺、單雙杠、小足球場地、體操器械、跳繩等多樣化體育設施,助力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對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分析,其管理結構同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其下設部門較為完善,秘書處(辦公室)包含基金部、宣傳部、實施部、行管部、事業發展部、愛心網站六個部門(見圖2),秘書處(辦公室)負責協調、管理其下設各部門工作,保證組織正常運轉。

圖2 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部門結構
1.2.1 大額資助慈善活動
對安徽省體育發展基金會近五年來的慈善活動進行統計(如表2所示),從2016至2019年花費于體能訓練房建設的費用分別為63萬、43萬、27萬、62.6萬、20萬人民幣。用于對安徽省貧困地區學校及革命老區青少年體能訓練器械支持,每年對省內貧困地區及革命老區進行相應的資助和捐贈,自成立以來,已有40余家單位接受資助[4]。自2019年對退役傷病運動員魏彪進行救治,共計資助10萬元人民幣。推廣安徽省公益品牌項目:“冠軍帶你做運動”,聯合體育比賽冠軍、國家隊省隊運動員等高技能人才,走進高校走近學生傳播健康運動知識與技能。對安徽省體育發展基金會慈善活動進行梳理,其體能訓練房項目為該基金的固定項目,為支持安徽業余體校更好地開展青少年業余訓練工作,培養體育后備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冠軍帶你做運動”為安徽省公益品牌項目,支持教授學生健康科學運動,培養學生熱愛運動、終生運動的意識,促進了安徽省體育事業的發展。

表2 大額資助慈善活動統計表(2016-2020)
1.2.2 主要公益慈善活動
如表3所示,在基礎性體育慈善公益活動方面,安徽省體育發展基金會舉辦參與鄉村體育教師培訓、退役運動員創業培訓班級創業大賽、各類宣傳活動、大型賽事運動員的服務保障工作、參與體育扶貧,為貧困地區學校捐贈圖書、協助做好安徽省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和體育人才交流會、幫扶困難運動員,解決傷病運動員后續治療及康復費用等等多方面的體育慈善活動,宣傳基金品牌,樹立正面形象。

表3 主要公益慈善活動統計表(2016-2020)
1.2.3 品牌合作公益慈善活動
安徽省體育發展基金會作為安徽省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排頭兵”,緊緊圍繞運動員保障的主線,認真謀劃公益項目,竭力尋找合作伙伴,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例如與姚基金合作進行“姚基金籃球慈善賽”,與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合作開展“健康中國少兒強,太極功夫公益行”活動,與安徽省愛尚體育文化傳播公司合作舉辦“關愛留守兒童,共鑄體育夢想”夏令營等,有效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在做好各系列項目的同時,還動員社會力量,籌措體育發展資金,資助公益體育事業,扶植和保障體育人才,促進體育交流,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體育慈善公益活動,推動了安徽省體育事業的科學發展。
從《我國居民的慈善意識及其影響因素》[5]一文中可以得出,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慈善是政府的責任,是富人的責任,且參加慈善活動是為了揚名;有超過80%的民眾認為慈善是一種自愿的行為,而被迫參與或捐贈則不是慈善;近八成的民眾認為慈善需要社會為一個公民的參與。分析得知,自愿參加或捐贈被認為是慈善,絕大部分的公民進行捐贈,是出于自己的同情可憐心理,對極弱勢群體進行少量的捐獻,且一般只對“非親即鄰”的人進行慈善捐助。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不習慣加以援助,且把救助認為是施舍,人們是否進行慈善活動也是受內心情感驅使,該現象不利于將慈善活動轉變為主觀能動意識。安徽省現為長江經濟帶省份之一,與長三角其他省市比較,經濟總量仍處于追趕階段。尤其是近年來合肥市快速發展,造成了省內其他地市區域經濟水平發展不均衡,公民的富裕程度無法滿足慈善公益活動,也一定程度影響民眾的慈善意識。
2016年,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實[6]。在此之前,我國慈善事業還沒有完整的法律約束,慈善組織、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等各參與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護。公民的慈善意識十分欠缺,對各慈善機構和組織的慈善活動不夠信任,不愿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之中。究其原因,一是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社會中,儒家文化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儒家文化宣揚“仁義”、“仁政”,但卻忽視對慈善事業的宣揚和培育。二是熟人社會交往方式一直是我國社會人際交往的潛意識因素,人與人之間信任度不夠,導致人們不愿意和不熟悉的人有過多的接觸。
要發展體育慈善公益事業,建設完備的體育慈善公益組織是基礎。體育慈善公益組織是一切相關活動的堅實后盾和保障體系,其茁壯成長,才能無后顧之憂。我國目前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的組織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專門從事體育慈善事業的組織,例如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二是多方面進行慈善活動的組織,例如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三是其他非營利性的社會社團等等。
發展至目前,安徽省登記注冊的基金會組織已有98個,涉及教育、扶貧、科技、醫療、養老等多個領域(見表4),其中專門從事體育慈善事業的組織僅有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且為省屬,市區級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為一片空白,民間慈善公益組織的也尚未形成。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數量稀少,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志愿者服務保障,并且現存的體育慈善公益組織參與體育慈善服務的次數較少、規模較小,對社會體育慈善行業的影響十分有限。

表4 安徽省登記注冊基金會性質一覽表(截止2021年12月23日)
根據我國成立基金會的條件: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萬元人民幣,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萬元人民幣,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到民政部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0萬元人民幣,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7]。由此可見,成立基金會的要求較為嚴苛,資金需求龐大,也是造成組織發展低速的原因之一。
從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架構模式分析,其缺乏下設部門,僅有辦公室來負責基金會所有工作,缺乏明確的責任分工,在現存的組織模式架構中,組織人員構成大多來源于社會各界,人員較為年輕,缺乏工作經驗,人際交往能力不足,在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的運作中需要多方面合作的工作任務無法精準落實到位,缺少專業的人員來監管公益事業的完成情況。
其次是組織的長短期戰略計劃落實困難,相關計劃制定后沒有專人跟進落實,計劃停留在文件中,組織內部管理問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充分調動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有效性,才能務實發揮組織對體育事業發展的扶持作用。體育慈善公益事業是一項完整系統的工作,包括組織策劃、募捐集資、實施救援、監督管理等多個環節,需要各個部門相互協調合作,才能達到最優化的工作狀態。
目前,我國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的運作手段主要有設立專項基金、體育慈善拍賣、接受捐贈、與企業合作、組織志愿活動、慈善比賽、體育慈善晚宴六個方式。對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2019年、2020年年報進行解讀,其運作手段主要有設立體能訓練房專項基金、組織志愿者活動兩種形式。體能訓練房項目和中華體育基金會合作,每年進行體能房的捐建活動,為完整的慈善運作手段;常態化組織志愿者參與到大型賽事保障、品牌體育公益活動、走進高校宣傳體育知識等志愿服務。
由此看出,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的運作手段局限于少量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慈善公益事業服務體系。還未開拓包含體育慈善拍賣、慈善晚宴等多樣化的慈善活動運作手段,缺乏創新性的體育慈善活動,尚未打造出安徽省體育慈善活動特色所在。多樣化的運作形式及手段,能夠充分發揮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服務作用,對于慈善事業和社會各界的連接能夠更加密切,竭力合作,使體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公民是參與體育慈善公益活動的主體,強化公民公益理念是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
首先,要充分利用安徽省處于“長三角”經濟帶的重要地理優勢,積極與“江浙滬”城市群加強溝通學習,增強安徽省居民思維開放性認識,從而提升公益理念。在交流學習中,充分認識理解“平等、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加深社會各界相互合作,優化人們換位思考的意識,促進利他行為習慣的養成,脫離血緣地域的親近和疏遠心態,形成擁有高社會價值且普遍存在的慈善意識。
在楊萬里的寫意畫里,這位有著濃厚文藝氣質的放翁因花而醉,因醉而臥,因情而書的風神意態鮮活靈動,躍然而出。
其次,要加強媒體輿論的慈善公益宣傳,特別是自媒體發達的今天,要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對居民慈善意識進行合理引導[8]。利用新聞媒體的輿論力量,加強對社會慈善事業進行宣傳報道,特別是對具有大影響力的社會公眾人物進行的善事善舉、捐款援助,利用他們的社會號召力,鼓勵大家學習他們的慈善精神,積極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之中;大力宣傳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和諧友愛、積極奉獻的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公民參與慈善活動的意愿和主動性。發揮利用各類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使之成為慈善公益正能量的有效傳播途徑,形成積極向上的公益理念。
最后,要合理應對慈善事業中出現的突發事件。隨著社會的進步,安徽居民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慈善事業中出現的惡性事件雖然給慈善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是也讓人們更加關注到慈善事業。各級組織要對慈善惡性事件給出合理的解釋,保持公民對慈善公益活動能有效進行的信心,引導公民認識到慈善事業的惡性事件具有偶然性,并在發生后相關機構能夠亡羊補牢,制定更優化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公民在慈善公益事業中的監督作用。
健全公益慈善組織是慈善事業發展的載體和保證。加強慈善組織建設,是慈善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前提,普及慈善機構的組織,特別是基層慈善組織是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
首先,我國經濟近年來迅速發展,安徽省在全國經濟處于中間地位,隨著安徽省參與志愿慈善事業的人逐年增多,社會各界對于體育志愿慈善服務的熱情持續攀登。但目前安徽省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組織的數量少,且力量較為弱小,數量和質量都難以得到保障。應采用政府鼓勵、社會主動、民眾參與等多樣化的形式幫助體育慈善事業的培育建設,幫助社會體育團體及體育愛好人士創辦基層體育慈善公益組織,降低創辦的前提條件,建成形式多樣、分工簡明、服務基層的完善體育慈善事業體系。
其次,在安徽省舉辦的各類大型賽事也接踵而來,逐步翻開了體育志愿服務新的一頁。這就要求安徽省民眾支持體育慈善事業的發展,其先決條件就是體育慈善組織能否取得民眾的信任,強化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是體育慈善事業發展的必然條件。
最后,對目前的體育慈善公益事業加強監督管理,使其活動行為規范化,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建議,提高運行效率。尋找專業的慈善組織運作人才,增加專職人員數量,提高現有人員的辦事效率和業務水平,構建完備且高執行力的體育慈善組織隊伍。
首先要建立健全資金籌募機制。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要以歷來受捐經驗規劃下一步實施路徑,積極與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加強與各愛心企業及個人的交流聯系,通過企業捐贈,社會募捐,愛心人士捐獻等途徑籌集公益資金。通過在慈善公益活動中給予企業冠名贊助等稱號,加強組織和企業的聯合,充沛公益資金,完善募捐渠道。
其次要建立健全慈善活動運行機制。合理構建相關下屬職能部門,完善責任分工,通過組織內各部門相互合作,尋找省內可挖掘的體育公益慈善事業。加強與全國各地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聯系,合作舉辦地方乃至全國性的公益活動,增加組織社會公信力及知名度。
最后要建立健全內外監管機制。對組織、人員、資金、活動等監管體系,組織內部各部門應全力投入慈善公益事業,人員應各司其職,堅守自己崗位,完成相應分內工作,積極發展慈善公益事業。資金應嚴格監管,收入支出登記造冊,資金使用透明化,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活動開展專人負責,實行一人一責制,責任到人。活動的策劃,開展,結束應有完整的運作,活動前有準備,活動中有保障,活動后有總結,負責人要站好每一班崗,監管到活動結束。
體育慈善公益組織擁有多樣化的慈善公益運行方式是發展路徑,擁有多元化的運作手段及活動渠道,是一個擁有強大生命力體育慈善公益組織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豐富體育慈善公益組織活動的運行手段,從專項基金、慈善拍賣、接受捐贈、企業合作、公益比賽、慈善晚宴等多方面來提升活動效能,從以上幾方面出發但不限制于此。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應發掘安徽省體育行業存在的貧困點和待扶點,開展針對性的體育慈善活動。通過和自媒體、報紙等媒體加強合作,開展積極向上、形式特色、成效顯著的體育公益活動,打造出具有自身地域及文化特色的長期體育慈善公益項目,擴大自身慈善服務渠道,使體育慈善事業融入民眾的生活,形成日常化。
其次要和企業合作加大慈善資金儲備,基金會可通過將慈善資金投資控股賺取相應分紅,用來增大慈善資金,并將其用于體育公益慈善事業,形成企業-基金會-公益事業的完整自給自足的富有強大生命力的體育慈善公益組織。
最后要加強和國內各慈善組織之間的交流聯系,共同開發多樣化的體育慈善公益活動,相互學習和借鑒,取互相精華,去其中糟粕,共同成長。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進行體育強國建設,體育慈善公益事業作為體育事業的重要內容,是完善和拓寬我國慈善事業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其中一環,更是構建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的完善可以更好促進我國社會化進程。我國體育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相互支持,體育各行各業共同發展,宣傳體育慈善文化,普及公益知識,積極參與體育慈善公益活動。體育慈善公益事業組織之間應加深合作,立足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積極創新開展具有我國特色的體育慈善活動,為體育慈善事業逐步向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