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國,胡建坤,黃國東,肖慧,黃蓉,馬輝剛,陳開,黃瑞榮
(1.高安市農業農村局,江西,330800;2.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3.萬安縣農業農村局)
試驗在江西省高安市上湖蔬菜基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砂壤土,肥力中等,水利排灌設施良好。常規管理,播種前清除雜草,未施用其他殺菌劑。
供試藥劑及生產廠家詳見表1,其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為葡萄、番茄、黃瓜等作物灰霉病常用防治藥劑,以其為對照(CK1)。香蔥品種為四季香蔥(高安市上湖蔬菜基地自繁種),于2020年3月初定植,行距25 cm,株距15 cm,試驗時香蔥長勢較好。
①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5個處理(表1),以清水為空白對照(CK0),每個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15 m2。

表1 供試藥劑及用量
②施藥方法 各藥劑處理按每1 hm2用藥量對水675 L配成藥液,采用美嘉綠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施藥,于香蔥灰霉病發生初期(3月25日)進行第1次施藥,7 d后(4月1日)進行第2次施藥,共施藥2次。空白對照施等量清水。
①安全性調查 分別于第1次施藥后3、7 d,第2次施藥后7、14 d,目測觀察香蔥是否有矮化、褪綠、畸形、影響正常生長等藥害情況發生,記錄藥害類型和程度。藥害程度以-、+、++、+++、++++表示,其中-: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②病情調查 于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于第2次施藥后7、14 d調查病情1次,共調查3次。采用五點取樣法,每小區定5點,每點定4穴,調查全部葉片,記錄葉片發病等級數。病害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株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株葉片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株葉片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株葉片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整株葉片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以下簡稱病指)和防治效果(以下簡稱防效)的計算方法如下。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9)×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其中,CK0'與PT0分別為藥前空白對照及藥劑處理區的病情指數;CK1'與PT1分別為藥后空白對照區及藥劑處理區的病情指數。
采用DP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從表2可知,每1 hm2使用40%嘧霉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450、525和600 g,第2次藥后7 d對小香蔥灰霉病的防效分別為72.58%、75.50%和80.30%;常規藥劑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的防效為76.33%,不同有效成分量的40%嘧霉胺懸浮劑處理與常規藥劑(CK1)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每1 hm2使用40%嘧霉胺懸浮劑有效成分量450、525和600 g,第2次藥后14 d對小香蔥灰霉病的防效分別為70.54%、73.27%和78.06%,常規藥劑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CK1)的防效為74.26%;高劑量(600 g/hm2)的40%嘧霉胺懸浮劑處理的防效顯著高于常規藥劑(CK1)的防效,中劑量(525 g/hm2)的40%嘧霉胺懸浮劑處理的防效與常規藥劑(CK1)無顯著差異,而低劑量(450 g/hm2)的40%嘧霉胺懸浮劑處理的防效則顯著低于常規藥劑(CK1)。其中第2次藥后7、14 d,中劑量的40%嘧霉胺懸浮劑處理的防效與常規藥劑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750 g/hm2處理(CK1)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2 不同殺菌劑對香蔥灰霉病防治效果
藥劑安全性調查結果表明,各小區香蔥生長正常,與空白對照(CK0)無異,未見明顯藥害發生。
嘧霉胺在防治番茄、黃瓜等蔬菜灰霉病方面的報道較多[6,8,10~12],但對香蔥灰霉病的防效研究很少。吳達粉等[13]通過田間藥效試驗證實該藥劑對香蔥灰霉病防效良好。本試驗使用40%嘧霉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450、525、600 g/hm2防治香蔥灰霉病,2次施藥后7 d的防效在72.58%~80.30%,高劑量處理的防效顯著高于低劑量處理的防效,但中劑量處理的防效與高、低劑量處理的防效無顯著差異;2次藥后14 d的防效在70.54%~78.06%,高劑量處理的防效顯著高于低劑量處理的防效,低劑量處理與中劑量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但3個劑量處理的防效均在70%以上,表明該藥劑對香蔥灰霉病防效良好,持效期較長。第2次藥后7、14 d,中劑量40%嘧霉胺懸浮劑處理的防效與常規藥劑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750 g/hm2處理(CK1)均無顯著性差異。吳達粉等[13]報道40%嘧霉胺懸浮劑2次藥后14 d的防效高于2次藥后7 d的防效,這與本試驗結果略有差異,究其原因應與兩試驗地點和時間不同、氣候因素差異或香蔥灰霉病發生輕重有關,但兩地試驗中40%嘧霉胺懸浮劑防效隨使用劑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趨勢一致。徐淑兵等[8]報道40%嘧霉胺懸浮劑對韭菜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40%嘧霉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450 g/hm2后14 d平均防效為72.65%以上,對韭菜植株生長安全,十分適于防治韭菜灰霉病。本試驗與其他試驗均表明,40%嘧霉胺懸浮劑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香蔥安全,對其他生物無明顯不良影響。因此,綜合40%嘧霉胺懸浮劑對香蔥的防效和試驗作物的安全性,認為該藥劑適于防治香蔥灰霉病。建議在香蔥灰霉病發生初期用藥,推薦使用40%嘧霉胺懸浮劑有效成分含量525~600 g/hm2進行防治。施藥次數視田間病情進展及氣象因素而定,可施藥2~3次,間隔期7 d左右。試驗還證實常規藥劑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對香蔥灰霉病防效良好,生產應用中可作為防治該病的備選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