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局面,創造性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在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同時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邁上新臺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更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習近平在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明確指出,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
高等院校是創新發展育人體系的前沿陣地,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價值追求?!叭恕惫ぷ黧w系則是推進立德樹人實踐的題中之義和必要方式,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面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新要求,高等院校應該遵循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點和規律,落實“三全育人”的機制體制,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創新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不斷增強高校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切實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創新化、制度化、常態化發展,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痹谛聲r代民族工作新形勢下,高等院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應主動思考、積極創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推動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高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新時代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握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變化新特點,切實從教育主體、客體、環體和介體等方面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路徑。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善于依據學生身邊的事、學生感興趣的事及社會熱點問題和國家重大時政事件等靈活開展教育教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密切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積極回應學生關切的問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于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提高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相比于新中國以往的歷史時期具有很多新特點和新任務,同時也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理論品質,新時代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切實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積極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進入新時代,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高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能走僵化過時的老路,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依托新技術,探索創新發展的新路,推進高校鑄魂育人工作進入新境界。
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立足國際國內發展新格局,科學指導青年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時勢,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力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堅決抵制國外反華敵對勢力各種形式的滲透。著眼當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前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主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任務。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需要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大勢,回應新形勢要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深厚、專業技能過硬的生力軍。
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各高校圍繞“三全育人”長效機制和課程育人、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開展了一系列綜合改革措施辦法,旨在建立更具協同性、全員性、全過程性的立體化的教育格局。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新時代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要加強統籌規劃,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覆蓋到全體大學生,融合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堅實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高校應健全“全員”育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強相關隊伍建設是高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關鍵一環,要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夯實專業理論知識,提升執教授課能力等方面培養一支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能力超群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同時,高校作為鑄魂育人的主要陣地,應該著力提升師資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在校黨委領導下,各級領導班子要做好不同層面的統籌部署,形成層層負責、全員參與的鑄魂育人新格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制度化發展。校黨政領導班子、各機構部門院系負責人,以及包括全體思政課教師和高校輔導員等在內的廣大教職工,都要承擔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責任,構建全員育人的教育體系。
高校應該把握“全過程”育人的理念,推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運行機制,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高校應結合各院系課程安排,切實將五個認同理念融入專業課程的創設,尤其是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長效課堂教學機制,引導大學生增強“五個認同”,“鑄魂”和“育人”兩手抓。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高校要在提高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把好青年學生思想之舵,才能保證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才不變心、不變色。
學生宿舍作為高校大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承載著學生學習交流、休閑娛樂、思想傳播以及精神文明創建等重要作用,也是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培育起著潛移默化、不可忽視的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的層面,高校應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落實到學生宿舍陣地,加快建立以黨建為引領、以學生宿舍日常管理體系為依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生宿舍教育實踐平臺,更好發揮學生宿舍的育人作用。同時,也要注重校園文化創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徹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課上課下的方方面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創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路徑要秉持“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高校應該切實創新多維度的教育方法,創新使用教育載體,創設多樣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采取多向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評價指標,全方位促進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路徑的創新進程。高校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大班教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創建多層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新平臺。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品課程,深挖其他專業課程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元素,系統化地創新優化教育內容,形成多元化的精品課程體系,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所在是對教育內容的把握。在制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評價指標時,應充分考慮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復雜性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創新評價方式和評價維度,科學合理制定動態化的評價指標,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的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