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青
自殺已成為我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其自殺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1]。留守兒童更容易發展為抑郁癥[2],有留守經歷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其留守經歷也與自殺風險顯著相關[3]?,F有實證研究醫學專業學習任務重、學制長、醫療環境壓力大等都可能導致生活中的負性事件進一步增加,成為自殺意念的危險性因素[4]。從抑郁認知易感模型理論出發,可以認為有留守經歷護生抑郁易感性是源自童年早期的留守經歷,并在今后的生活事件的刺激下激活負性認知思維和行為,從而易產生抑郁并導致自殺意念[5]。然而,經歷同樣的生活事件,有些個體難以承受導致自殺意念的產生,而有些個體卻能順利消除生活事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說明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之間并非簡單的因果關系。本研究嘗試將社會問題解決納入有留守經歷護生生活事件和自殺意念關系的研究中,為這一特殊群體自殺預防和干預提供更多的實證支撐。
1.1 對象 2021年11月以湖南省某醫學院校為試點,采用方便抽樣法,以班為單位整群抽樣。共發放問卷1 136份,回收問卷1 031份,回收率92.3%,篩掉無效問卷51份(漏答21份,有明顯規律作答問卷11份,掩飾維度得分≥4分問卷19份),剩余有效問卷980份,有效率95.5%。本研究將“留守經歷護生”定義為在個體成長階段(16歲以前)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離開生源地外出務工(留守時間持續超過6個月及以上),自己留守在家鄉,由父或母單親照顧或托付給其他人照顧,目前醫學院校在校護理專業學生。分為留守組和非留守組。最終獲得有留守經歷護生有效問卷560份,無留守經歷大學生420份,總留守率57.1%。有留守經歷護生年齡(19.3±1.3)歲;留守開始年齡為0~6歲284例(50.7%),7~12 歲217例(38.8%),13歲以上59例(10.5%);父/母/父母在外務工時間5年以下302例(53.9%),5年以上258例(46.1%);爺爺、奶奶照顧344例(61.4%),外公、外婆照顧98例(17.5%),父或母或兄姐照顧51例(9.1%),其他親戚或鄰居照顧67例(12.0%);與父母聯系頻率2周以內251例(44.8%),3周至2個月151例(27.0%),3 個月以上158例(28.2%)。本研究通過湖南醫藥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湖醫倫審 2019(H051001)號 ],大學生知情同意后進行團體施測。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問卷 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是否留守、主要照顧者、開始留守年齡、父母外出時長、親子聯系頻率等。
1.2.1.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由劉賢臣等[6]編制,包括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和其他6個維度,27個條目。從“未發生過”到“產生極重心理感受”依次計0~5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事件對其造成的負性影響越深。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
1.2.1.3 自殺意念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 由夏朝云等[7]2002年編制,適用于快速篩查自殺意念,包括絕望、樂觀、睡眠和掩飾4個維度,共26個項目,采用“是”與 “否”計分。其中絕望、樂觀、睡眠3個維度得分相加為SIOSS總分,得分越高自殺意念越強。SIOSS總分≥12分,說明作答者存在自殺意念,若掩飾維度得分≥4分,則為無效問卷。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9。
1.2.1.4 修訂的社會問題解決量表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Revised,SPSI-R) 由王菲[8]本土化修訂,包括問題傾向、消極問題傾向、理性問題解決風格、逃避型問題解決風格、沖動/疏忽型問題解決風格5個維度,共32個條目,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計1~5分,得分越高社會問題解決能力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
1.2.2 研究程序 由研究者對所有采樣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在取得知情同意后,以班為單位,采用現場、團體、獨立、匿名的原則完成問卷。采樣員按統一指導語向被試者講解答題的方法并舉例說明,再講明答案沒有對錯之分請他們如實回答。

2.1 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現狀 有留守經歷護生SIOSS得分為(7.3±4.2)分,高于無留守經歷護生的(6.8±3.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P=0.028)。以SIOSS總分≥12分為有自殺意念,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16.6%(93/560)。不同留守狀態護生自殺意念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不同留守狀態護生自殺意念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 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各維度得分與生活事件總分、問題解決能力總分的關系分析 將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各維度得分與生活事件總分、問題解決能力總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殺意念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生活事件總分均呈正相關(P<0.01),自殺意念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問題解決能力總分均呈負相關(P<0.01),生活事件總分與問題解決能力總分呈負相關(P<0.01)。見表2。

表2 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各維度與生活事件、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性分析(r值)
2.3 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自殺意念為因變量(否=0;是=1),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社會問題解決為自殺意念的保護性因素,生活事件、母親高學歷、親子聯系頻率低是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有留守經歷護生是否有自殺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n= 560)
3.1 留守經歷對護生自殺意念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留守經歷護生SIOSS得分高于無留守經歷護生(P=0.028),與既往相關研究一致[9]。自殺意念檢出率(16.6%)相對于有留守經歷普通大學生(6.8%)[10]及一般護生(6.36%)[11]都更高,可以認為是童年的留守經歷[3]及醫學專業特殊性[12]使得他們具有雙重抑郁易感性,進而引發自殺意念的滋生。單因素分析發現開始留守年齡、親子聯系頻率為影響護生自殺意念的因素,13歲以后開始留守、親子聯系間隔時間長的護生自殺意念得分較高,可能因為過早的親子分離可能降低兒童歸屬感[13],親子聯系頻率低會導致留守兒童情感忽視[14],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殺意念水平。
3.2 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與生活事件、問題解決能力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有留守經歷的護生自殺意念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生活事件總分均呈正相關,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5]。從抑郁的素質-應激理論來看,自殺意念是個體易感素質和應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6]。已有研究證實生活事件作為一種應激源,能夠直接影響抑郁,并作用于自殺意念[17]。有留守經歷的護生自殺意念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問題解決能力呈負相關,由Davis[18]的認知-情感模式可見,消極、回避的社會問題解決作為一種認知-情感過程,既可以是抑郁的充分條件,也可以作為自殺意念甚至自殺行為的易感因素。
3.3 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的預測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生活事件是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可以解釋為留守時的親子分離、監管缺失、安全感不足、情感虐待等經歷[19]及醫學專業對于其他專業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學制長和醫療環境復雜等特點帶來更多的應激[3],成為抑郁形成的關鍵,使得有留守經歷的護生具有抑郁易感素質[20]。當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懲罰、感情等負性生活事件發生時,二者相互作用激活負性認知思維和行為,對護生的自殺意念產生直接作用[21]。親子聯系頻率低是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家庭是社會支持關鍵的因素,留守經歷使得護生的家庭功能受損[22],削弱了社會支持,不利于個體的抑郁、焦慮和壓力等負性情緒調節[16],親子聯系頻率低則進一步降低社會支持,導致自殺意念發生,建議父母應與留守兒童保持緊密溝通聯系,彌補親子分離帶來的負面影響。問題解決能力為自殺意念的保護性因素,理性、積極的問題解決方式能產生樂觀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緩沖生活事件繼而避免自殺意念的出現。提示學校及家庭應減少護生負性生活事件[23],注重理性、積極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母親高學歷為有留守經歷護生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與羅一民等[24]研究指出母親學歷低是抑郁的危險因素結果不一致,也許受本研究中護生母親學歷層次整體偏低(80.1%為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影響,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3.4 本研究的不足 首先,采樣未采用隨機抽樣且樣本量相對較少,對研究代表性有一定影響;其次,抽樣時僅抽取湘西某所醫學院校的學生,統計分析時未進行護理專業與非醫學類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對比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隨機抽樣法進行多中心抽樣,并納入不同學科門類大學生,以提高其代表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