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鐳(東莞城市學院 廣東東莞 523419)

書 名:互聯網+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
作 者:劉利,潘黔玲
出版單位:吉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定 價:52.00元
ISBN:9787567797284
大數據技術記錄并影響著社會發展與百姓生活。當代大學生性格敏銳,感情細膩,學習生活深受互聯網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往往沿用傳統模式,對象整體、內容同質且考核單一,繼而忽視了大學生在思想意識與情感訴求的個體差異。這一方面導致思政教育作用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另一方面導致無法實現精準教育。而大數據技術能夠反映學生網絡信息數據使用狀況,幫助分析思政教育中思想形成、價值取向和職業規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及時調整教育方式和教學計劃,讓廣大學生深刻體會新時期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互聯網+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一書,在簡要介紹“互聯網+”起源與特征,在思政課功能與地位基礎上,分別從原則理念和模式方法兩個維度闡述“互聯網+”視域下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并細化從教室空間設計、資源制作、考核評價和教師隊伍四個方面剖析如何進行思政教育體系創新。
隨著國家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逐步重視,大學生思想發展與情感訴求開始得到關注。首先,準確把握不同階段學生思想變化,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引導作用。高校學生從步入大學校門熱情滿滿,到適應大學生活按部就班,再到就業升學壓力重重,大學生思想狀況和意識形態也在緩慢變化。互聯網記錄著大學生學習生活信息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思想變化和情緒表達反映在網絡信息交互中。以往單純的面對面師生交流談心,已經不能適應當下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及溝通方式的變化。教師要通過思政教育信息平臺、社交軟件等媒介,了解學生特定階段的信息呈現,尤其是社交軟件能夠實時反映思想狀況和觀點態度。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思想變化規律,及時收集不同時間段互聯網數據信息進行比對,發現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與短板,及時查漏補缺,尤其對于學生集中出現的思想困惑進行講解疏導。思政教育的精準指向模式,能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自發學習教育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學習生活。該書第二章,介紹思政教育課的功能,指出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職業素養,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價值努力奮斗。
其次,統計學生學習生活信息,大力弘揚思政教育示范意義。大學生個體生活習慣各不相同。數字化校園網絡系統,統計師生熱門借閱的書籍,經常光顧的餐廳以及備受歡迎的選修課程等信息,為高校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及行政服務質量提供依據。由點帶面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引領示范作用的成功結合。該書第四章講述“互聯網+”視域下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實施方法,指出單純的以教師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不滿足互聯網條件下學生學習生活需求,只有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充分應用互聯網平臺,利用其豐富的教育教學內容,才能為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創造條件。
再次,逐步提高思政教師業務能力水平,努力夯實思政教育基礎。因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故而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理論講解、思想疏導和情感溝通。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借鑒優秀思政教育工作經驗;通過大數據反映出的自身工作能力不足,經過內部教研和網絡培訓,努力補足短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尤其教師要注重培養應用大數據技術的素養,熟練掌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指導教育教學。該書第八章,介紹“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提升路徑,指出當前思政教師亟需增強教育理論,不斷更新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能力,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現代網絡技術應用水平,才能滿足當下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根本需要。
大學生思政教育成效提升,體現在思想道德素質是否過硬、意識形態是否正確以及優良職業素養是否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寬泛衡量。因此,大數據技術發展和應用,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過程中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