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澤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105)
紙藤是藤編之中特殊的存在。紙藤是一種致密、堅固、輕盈和耐用的材料,但它又是柔軟的,耐擠壓。它可以染成多種顏色,也可以編更加多樣的織法[1]。紙藤的生產是機械化的。紙藤的制作是通過機器的扭制,將長紙變為長繩。且加工后的紙藤的韌性高于一般的牛皮紙。紙藤材料的分類多樣,可打造單股紙藤,多股紙藤防水紙藤,并排藤,拉菲草紙藤,紙藤笪等材料。紙藤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可用于家具,如椅子、沙發和咖啡桌。
紙藤工藝的美學思想體現在造型,編織紋樣,設計理念中。設計美學是把美學的核心放到人類設計活動中,將其架構在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設計層面升高,指導設計活動向審美化方向發展。“當工藝品脫離原本的文化土壤時,而被植入另一種文化時,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文化變遷現象。最常見的是,美感所在發生了改變,工具性物品會轉化為藝術。”[2]在設計美學的情境下去理解和了解紙藤工藝,能夠發現在紙藤紋樣的設計中,保留了大量的傳統竹藤編的紋樣要素,這些紋樣幾何的形式居多,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工藝品。
紙藤藝術發展至今,不僅在家具產品的應用上有一定的進步,同時也在服裝上有一定的建樹。不少設計師將紙藤藝術中的編織紋樣、質樸元素應用于服裝的造型設計,如圖1,為藤編藝術的進一步發揚提供了促進性作用。

圖1 熊藝作品
幾何圖案以現實生活中的點、線、面的抽象概念為基礎,以幾何構圖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創造出不具象的新的裝飾圖案,能更直觀地表現事物,展現人們的審美效果[3]。傳統藤編也是以幾何元素為藍本進行設計,但受到藤材的制約和手工藝人的思考,傳統藤編的幾何元素并不具備現代化審美。現代化的幾何設計需要對傳統以三角,圓形,正方形的幾何元素進行重構。如果使用現代幾何的編織方式,將點線面均設計與產品之上,就能夠打破傳統編織方式中過于規律和單調的圖案形式。同時結合編織中色彩形成的隨機圖案,能夠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
紙藤作為環保輕便的材料,在染色上也具備多元性,可打造不同程度的色彩效果,又可根據不同的編織紋樣形成不同的編織效果,形成具備現代風格的編織產品。產品的設計中,色彩是改變材料特性的關鍵,不同的色彩為產品賦予不同的色彩表達,色彩與材料相輔相成,優秀的色彩搭配會為產品帶來更加特別的設計方向[4]。
產品的設計離不開材料,而色彩是材料的情感語言,豐富多彩的顏色會帶給產品使用者不一樣的感官刺激[5]。紙藤的染色方式十分多樣,既可使用浸染的方式使紙藤的顏色統一和諧,同時也可使用段染的方式處理,受到絣織藝術的影響,段染所帶來的色彩會更具隨機性,因而筆者嘗試段染的方式對紙藤進行色彩處理。筆者在染色過程中發現,紙藤受到材料限制,在染色時只能采用冷水染色,染出的紙藤不易松散,且染色過程中不能將紙藤完全浸入染色顏料中,紙藤著水進行吸色,才可形成漸變式條狀紋理。
打造系列產品設計,需要系列化的顏色選取。唐代最為盛行青綠山水,后經朝代更替,宋代山水畫《千里江山圖》再次讓青綠色回歸大眾視野,而今,受到故宮文創的影響,千里江山圖又成為故宮文創的設計元素之一,在2022 年春晚中,《只此青綠》也采納了千里江山圖中的色彩元素打造了演出服飾,并再度宣揚傳統文化。受此啟發,傳統文化中最吸引現代人審美的色彩——青綠色,便是藤編創新的最好色彩選擇。在色彩提取中,改變顏色的純度與明度,并在青綠色的色譜之外,加入黃色橘色進行調和,形成系列色彩。經過多次實驗測試,選取以下顏色配比方案。
藤工藝經過一定的發展,在編織紋樣的創新和不同領域的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在紙編產品應用的過程中,應用的領域主要分布在可穿戴領域與家具兩個方向。在可穿戴領域,藤的應用方向為編織包與編織飾品上。最常見的造型為手提籃設計,手提籃造型以梯形與正方形為主,紙藤材質天然的線條型肌理與深淺不一的色彩變化,再加入新式的編織手法,編織成品造型別致,風格質樸。在飾品的應用上,受到紙藤本身可塑性與柔軟性的影響,結合傳統手編,鉤針編織,膠質粘合等編織方式,成功打造結合貴金屬、寶石等的飾品設計。在家具領域,mottoform 工作室所打造的“環形燈”系列編織燈具,將手工編織的紙紗與LED 結合,并使用鉤邊技術將紙紗編織為形狀各異的燈具,這些燈的設計具有雕塑感,功能性與節能性。“環形燈”是展示了紙編工藝的更多可能性。除此之外一些藝術家也曾嘗試使用紙編來進行服裝的創作,將藝術性與可持續性進行結合。
筆者過通觀察發現,紙編產品的編織紋樣種類繁,通過不同的編排方式,編織線條的粗細,編織紋樣的疏密,會帶給使用者不同的視覺體驗。在編織過程中,使用色彩的對比,近似,漸變的方式,就可以打造不同的設計風格的作品。
3.2.1 紙藤藝術的工藝編織紋樣創新
由于紙編材料的材質特性,紙藤的編織紋樣可參考不同傳統編織紋樣進行創新。與紙藤編織最為密切的莫過于竹編設計,竹條與寬條紙藤形狀相似,因而可以采用近似編織手法。除此之外,傳統繩結的編織方式也可應用于紙藤的編織方式之中。
傳統竹編紋樣最為特色的是面層的編織紋樣,竹編的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經過長期的變化與發展,竹編的紋樣越來越豐富多樣,最傳統的編織手法有挑一壓一法,挑二壓二法,挑三壓三法,挑一壓二法,挑一壓三法挑一壓四法,十字編法六角編法,穿蔑穿絲編法,螺旋形編法,經疏緯密法,編串法,翻簧陰雕法,竹雕裝飾法,翻簧雕空嵌絲法,翻簧鋸花膠合法等多種基于此些傳統編織手法而形成的編織紋樣[6]。
繩結藝術作為獨具特色的編織技能,也于中國傳承千年。最早繩結用于系隨身佩戴的玉佩,而后一直發展與變遷,清朝時,繩結技術已達非常高超的水平[7]。在《紅樓夢》第三十五回中提到多種繩結的不同樣式,繩結的用途逐漸廣泛,出現于書畫、床幔,轎子等常見生活用品之中。常見繩結有藻井結,平結,十字結、卍字結,吉祥結,紐扣結等。繩結的藝術特色是點與線的結合。
紙藤的韌性與柔軟性正可結合繩結藝術與竹編藝術的設計特點,打造點線面結合的設計作品。并排寬紙藤可以編織打造產品塊面,單股紙藤可以使用傳統繩結藝術中的編結方式進行創新,從而打造既帶有傳統文化氣息,又包含現代藝術美感的設計作品。
中國繩結編織中最常見的編織方式為十字結,在編織過程中呈現一面為“十字”一面為方格,因而又被稱之為方格結,在編織過程中能夠呈現菱格形的鏤空花紋。且十字結在編織過程中能夠呈現立體效果,適用于紙藤這種易于彎折且有塑造能力的材料。
團錦結又叫花結,因其在編織后會形成像花朵一般的繩結效果,不易松散,也可以進行立體編結,在編織后形成三角形的鏤空花紋,并能夠與紙藤材質進行結合。
3.2.2 紙編工藝編織嘗試
從材料的構成上來看,紙編家具的編織技法與材料的形狀都與藤制家具相似,但紙繩纖維在加工處理時有不同粗細尺寸的規格,材料上更加的細膩。從而在表現上也會更加的具體和具有表現力。紙繩經過多年的材料發展表面經過特殊處理的質可以保存百年之久[8]。而藤來源日益減少,好藤難找。紙質材料能夠進行回收再利用,這不僅解決了環境生態問題,也符合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從編織紋樣來看,可以使用繩編與傳統竹藤編的紋樣進行編織嘗試。
(1)原色編織嘗試
設計思路:嘗試素編與菊地編打造現代化圓形水桶包。
編織材料:12 股寬紙藤,白膠,夾子,分股PP 帶
編織方式:素編(直編),菊底編,繞編
色彩選擇:原色
實驗結果:直編法與菊底編織方式簡單,相對容易操作。在編織過程中,寬紙藤在分股過程中也相對比較容易;在造型塑造中,寬紙藤的塑性能力較強。
(2)染色紙藤編織嘗試
設計思路:嘗試直編法與色彩變化打造現代化紙藤提包。
編織材料:12 股寬紙藤,白膠,夾子,分股PP 帶。
編織方式:素編(直編),繞編。
色彩選擇:棕黃漸變。
實驗結果:在編織過程中,不同色彩的引入對編織的塑造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色彩會通過不同的編織方法而得到隨機性的分布規律。
(3)漸變色搭配嘗試
設計思路:嘗試染色紙藤進行色彩搭配編織手提籃。
編織材料:12 股寬紙藤,白膠,夾子,分股PP 帶。
編織方式:菊底編,直編,菱形編,繞編。
色彩選擇:橙紫漸變。
實驗結果:在編織過程中,對比色的編織方式能夠為手提籃的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在編織中應用不同類的編織手法也可為藤編產品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編織難度適中。
紙藤與傳統藤條的共同處理,可以使家具在具備造型框架的同時具有現代設計美感。紙藤作為環保輕便、利于購買的替代材料,在染色上更具備多元性,且染色過程中,由于染料的吸色效果,可以完成不同程度的染色處理,同時,可以應用到服裝設計中,為可穿戴設計打造更多的可能性。采用黃藍綠色系進行色彩布局,進行手提籃(圖2)、收納箱、收納罐等進行設計。在編織過程中采用多種編織方式,有席紋編織、菱形編織、四角花結等編織方式。在編織過程中色彩使用隨機排布方式,在編織中利用色彩的隨機性與花紋的編結形式,呈現不規律的色彩漸變圖形,展示色彩與編織碰撞后的設計美感。

圖2 紙藤編織的提籃
設計在發展中無法離開對文化的繼承與材料的創新,且受到全球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的影響,在生產與生活的過程中離不開“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因而紙藤工藝的發展與進步是大勢所趨。本課題通過紙藤替代傳統藤條,為藤編打造更多可能性。紙藤的改造與變化,既符合現代設計理念,也將傳統非遺手工藝進行藝術再造與普及。藤編在色彩上采用現代流行的“青綠山水”色系,符合現代審美藝術,為藤編的普及與流行做好鋪墊。而手工編織能夠引起大眾對于傳統手工藝的探尋,帶動非遺文化傳承;而不同材質與藤條的組合能夠為藤編工藝注入更多趣味性,增加消費者購買欲望,將設計美學融入生活。筆者在成品的制作上,不僅考慮到紙藤的色彩與紋樣的創新,同時也希望能夠將紙藤與更多現代化的材料進行碰撞,打造實用性與裝飾性并存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