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斌
(莆田市仙游環境監測站,福建 仙游 351200)
國省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結果直接關系到相關部門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要掌握國、省控點位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需由有資質的環境監測部門開展地下水監測。“十三五”期間國省控地下水監測由國土部門負責,因國家部門機構改革及職能整合,自2020 年國省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由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但當前大部分監測點位還沿用原國土部門布設的監測點。各監測井與《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164-2020)[1]監測建井規范要求差距大,導致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達標情況的真實性存在存疑。為此,本文通過梳理國省控地下水監測存在的問題,包括監測井布設、監測項目、監測結果評價等,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進而規范國省控地下水監測,監測能如實反映區域地下水水質狀況,并為考核部門提供科學依據。
對原國土部門布設的國省控地下水進行區域及監測類型適當調整[2],莆田市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位總數保持不變,現有省控監測點位共19 個點位,其中區域類型監測井17 個、污染源類型的監測井2 個;莆田市國控監測點位共6 個,其中涉及溫泉水監測井一個。
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頻次豐水期和枯水期各一次,監測項目為《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表1 常規指標中的29 項,包括pH、硫酸鹽、氯化物、鐵、錳、銅、鋅、鋁、揮發性酚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耗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法,以O2計)、氨氮、硫化物、鈉、亞硝酸鹽、硝酸鹽、氰化物、氟化物、碘化物、汞、砷、硒、鎘、鉻(六價)、鉛、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2021 年莆田市國省控地下水水質主要指標監測評價結果分別為表1 和表2[3]。
由表1 可知,6 個國控地下水監測點位主要檢出指標為pH、硫酸鹽、氯化物、錳、氨氮、鈉、硝酸鹽、氟化物等8 項指標,其他因子監測濃度占標率低或未檢出。監測結果符合GB/T14848-2017《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有2 個、Ⅳ類水質有3 個、Ⅴ類水質有2 個。Ⅲ和Ⅳ類水質達標率為83.3%,Ⅳ類水質主要監測因子pH,Ⅴ類水質占比為16.7%,Ⅴ類水質為溫泉水監測點,Ⅴ類水質監測因子為氯化物和氟化物。

表1 莆田市國控點2021 年枯水期地下水主要指標監測結果濃度單位:mg/L(pH 無量綱)
由表2 可知,19 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位中主要檢出指標為pH、硫酸鹽、氯化物、錳、氨氮、鈉、硝酸鹽、氟化物等8 項指標,其他因子監測濃度占標率低或未檢出。監測結果符合GB/T14848-2017《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有5 個、Ⅳ類水質有12 個、Ⅴ類水質有2 個,Ⅲ和Ⅳ類水質達標率為89.5%,Ⅴ類水質占比為10.5%,部分監測點的Ⅴ類水質監測因子為硝酸鹽和pH,pH 值與區域土壤酸度有關。

表2 莆田市省控點2021 年度地下水主要指標監測結果濃度單位:mg/L(pH 無量綱)
監測結果表明,國省控監測點位Ⅴ類水質比例不超過20%,基本符合考核目標要求,我市國省控地下水水質總體為較好。
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以原國土部門布點為主,隨著地區行政區域調整設置新區,出現部分行政區域內未布設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位,如我市6 個國控地下水監測點分布在仙游縣、地廂區、涵江區和秀嶼區,
而荔城區、北岸和湄洲島沒有未設國控點。區域地下水監測布點局限性,導致考核內容不一致,量化考評結果不具可比性。
國省控地下水監測井多數為原國土部門早期選取企業井、民井或機關單位井,監測類型涉及居民民井及機井、企業井(工業用水取水井)、機關單位溫泉井等,早期選取的監測井采樣又涉及潛水層、承壓水等,現有這些監測井與《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164-2020)建井規范化要求差距大,監測井建井不符合規范性要求,將直接影響到水質監測采樣,勢必也影響水質的監測結果,導致對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達標情況的真實性存在存疑。
“十三五”期間相關部門未制定地下水功能區,也未進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劃分,未能落實地下水分區管控制度。未依據區域地質類型特征,因地制宜選取相對合理的監測項目,監測項目執行標準不明確,尤其涉及溫泉水地下水監測項目及評價標準。同時對監測結果未采取統一的評價方法,有采用“綜合指數法”,也有采用“單項污染指數法”,評價方法不同導致監測結果達標類別不同,考核目標也不同,有時要求極差比例不超過10%,有時要求GB/T14848-2017 Ⅳ類水質比例不超過20%。
地下水調查、監測技術要求較高,地下水環境領域人才基礎薄弱,現有監測手段難以滿足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化、數字化要求,基本上沒有國省控地下水自動監測點,同時采樣及監測人員技能也存在不足,采樣設備以人工設備為主,設備較落后,缺乏智能化采樣設備及現場監測設備。
“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門需盡快出臺有關“地下水環境功能區劃”的配套政策,并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劃分,落實地下分區管理制度,同時為地下水監測結果評價提供科學的依據,使評價結果更具合理性和代表性。
生態環境部門應在原地國土部門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位的基礎上,針對現有國省控布點局限性問題,建議由生態環境部門適當增加屬于生態環境部門布設的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并及時制定新增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位各地區布點方案。對原國土部門布設有國省控地下水監測井按照《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164-2020)建井進行規范化改造,建議在原監測井附近按規范化要求建設地下水監測專用井,并設立地下水采樣井標識牌,避免地下水采樣的水質受到居民用水等污染源的影響,同時滿足潛水層采樣要求,從而確保國省控地下水各監測井采樣水質代表性和合理性。
各級政府財政部門要增加地下水監測能力建設資金的投入,及時更新地下水采樣設備,補充購置相應的先進智能化地下水采樣和監測設備,同時要建立地下水自動監測試點站。要配備完善地下水監測人員,尤其各地市、縣(區)生態環境部門的地下水相關專業人員,并通過專項培訓提高地下水監測人員的監測能力,全面提高參與地下水監測的業務水平。
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作為缺水地區飲用水源補給水,生態環境部門對地下水監測工作開展起步較晚,現有監測手段以人工為主,采樣和監測設備較落后,并在監測過程發現地下水監測井建設不規范、地下水功能區劃及防治重點區域劃分不明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國省控地下水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按照HJ164-2020 要求,有必要對現有國省控地下水監測相關工作進行優化和規范化建設,相關部門要盡快完成地下水功能區劃定和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劃分等工作,所布設的國省控地下水監測點既可符合地下水監測要求,又可為考核部門提供可靠的監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