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文 遇秋橙
(安徽財經大學 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實現共同富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到2035 年“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暗奖臼兰o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1]。十九屆六中全會中進一步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眾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美好期盼。但我國區域遼闊,區域間由于資源稟賦、發展基礎、交通區位等因素存在差異,因而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各區域必然存在著非均衡狀態。為反映各區域共同富裕的實現水平、趨勢變動和空間分布特征、區域差距,需要構建一套科學的區域共同富裕統計測度指標體系和方法,以便為政府部門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方世南(2021)利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2];周波與李國英(2021)基于財政視角探討了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具體途徑[3];劉培林等人(2021)認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要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共同推進,并據此其構建了共同富裕的測度指標體系[4];王芳(2021)基于效率與公平視角分析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和實踐邏輯[5];李海艦與杜爽(2021)認為推進共同富裕要立足十大政策建設、重點辨析五大理論問題[6];覃成林(2017)通過構建模型分析認為,先富地區經濟增長的空間外溢是其帶動其他地區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7]。
現以十九大報告以及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在科學界定共同富裕內涵特征的基礎上,遵循一定原則,從經濟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均衡平等、和諧發展等五個維度構建區域共同富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并運用熵權TOPSIS 法,對2010—2019 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富裕水平進行實證測度,揭示其變動趨勢;利用Moran's I 法,揭示區域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和分布特征,以期為區域制定相關政策、加快實現共同富裕進程提供依據。
共同富裕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是順利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共同富裕既不是貧富差距過大的兩極化,也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芬晃闹袑餐辉5膬群吞卣髯鞒隽丝茖W論述和界定,“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疤岣甙l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8]。由此可見,共同富裕既包括經濟發展方面、和諧發展方面,又包括物質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同時,還需要兼顧均等平衡方面。因此,共同富裕的內涵具有多樣化、多維度的鮮明特征。
1.科學性原則。測度指標要反映共同富裕內涵特征,指標名稱規范,核算方法合理,功能相互獨立。
2.系統性原則。測度指標既要從不同側面、層次對區域共同富裕水平進行反映,又要對區域共同富裕的整體水平進行度量,以滿足對區域共同富裕水平不同的測度目的和要求。
3.可比性原則。測度指標要盡可能采用相對或平均指標形式,便于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合理反映區域共同富裕水平的變動趨勢和空間差異。
4.可操作性原則。測度指標數據要容易獲取,且真實可靠、代表性強,能夠客觀反映區域共同富裕水平。
根據上述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與指標構建原則,現從經濟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諧發展和均等平衡五個維度設計相應的指標對區域共同富裕水平進行統計測度。其中,經濟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保持經濟適度增長、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增強經濟增長活力;物質生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體現,人民的衣食住行必須得到根本保障;精神生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文教事業和產業、加快推動移動互聯應用等可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撐;均等平衡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縮小社區服務、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階層間的差異,是今后推動社會進步的重點所在;和諧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必須與生態環境改善協調一致。
具體構建的區域共同富裕統計測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共同富裕統計測度指標體系
上述五大類、27 項指標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度量區域共同富裕水平,但要測度區域共同富裕的整體水平,必須采用恰當的統計綜合評價方法將其進行綜合,并且在綜合過程中還要考慮每類或項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性程度。目前,較為常用的統計綜合測度方法主要有熵值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數法等,每種方法各有特點。為了能使所選指標最大程度地提供信息,現采用熵值法與TOPSIS 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區域共同富裕水平進行統計測度[9]?;静襟E為:
1.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選取的各個指標間存在量綱和量級的差異,為了統一使各個指標的數值表現為越大越好,在實證分析前對各個指標進行極差標準化處理[8]。

2.利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
熵值法是根據指標信息熵值確定指標權重的定量評價方法,指標的信息熵值越小,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就越大。

第三步,計算出指標j 的權重Wj。計算公式為

3.利用TOPSIS 法計算綜合評價值
TOPSIS 法是多目標決策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其根據有限個測度對象與理想化目標的接近程度對目標進行優劣排序。
第一步,計算權重規范化決策矩陣。



4.計算變異系數

1.全局Moran's I 指數
全局Moran's I 指數用于反映空間鄰近的區域的觀測值整體的相關性或差異程度,其取值一般介于-1 到1 之間,大于0 表示正自相關,即高值與高值相鄰、低值與低值相鄰;小于0 表示負自相關,即高值與低值相鄰;若接近于0,表示不存在空間自相關。

2.局域Moran's I 指數
利用全局Moran's I 指數僅能反映區域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空間相關程度,要反映區域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空間集聚特征,則必須計算局域Moran's I 指數,計算公式

符號意義同前。利用局部Moran's I 可以將空間個體分為高-高(H-H)、低-高(L-H)、低-低(LL)、高-低(H-L)四種聚集模式。
選取了2010—2019 年我國31 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數據庫、EPS 全球統計數據庫等。對于部分地區的個別指標缺失數據采用同類均值插補法進行修補。對于基尼系數指標的計算,參考了田衛民的《中國基尼系數計算及其變動趨勢分析》的計算方法[10]。
1.區域共同富裕水平趨勢變動分析
2010—2019 年我國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綜合得分如表2 所示。數據來源為根據綜合測度方法計算所得。

表2 共同富裕綜合得分
由表2 可知,我國及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10—2019 年,全國共同富裕水平平均得分由0.333 升至0.365,年均增長1.02%;從增長較快的前五個省份看,海南、青海、四川、內蒙古、寧夏共同富裕水平分別由2010 年的0.244、0.246、0.246、0.299、0.295 增長到2019 年的0.355、0.345、0.344、0.39、0.382,年均增速分別為4.25%、3.83%、3.8%、3%、2.91%。
2.區域共同富裕水平區域差異變動分析
從表2 還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區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區域非均衡性。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蘇各年共同富裕水平綜合得分基本上均位于全國各省市區前五名,而云南、貴州、西藏、甘肅、新疆、吉林、黑龍江等省份在全國的位次比較靠后。但從計算出的變異系數變動來看,我國省際共同富裕水平變異系數整體上呈下降趨勢,由2010 年的0.303 分別降到2014年的0.277、2017 年的0.272、2019 年的0.248,這意味著省際共同富裕水平差異性在逐漸縮小。
3.區域共同富裕水平空間相關性分析
(1)全局空間相關性
利用上述計算的2010—2019 年31 個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綜合得分,計算出我國共同富裕水平的全局Moran's I 指數見表3。

表3 共同富裕水平全局Moran's I
表3 中顯示,這10 年各年的全局Moran's I 均大于0,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可以通過檢驗,這意味著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存在空間正自相關,并且存在較為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說明了區域間存在近鄰效應,即某區域的共同富裕水平依賴于其鄰近區域的共同富裕水平。
(2)局域空間集聚特征
利用2010、2015、2019 年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得分可計算局域Moran's I,據此反映空間分布特征以及空間差異,具體如表4 所示。

表4 共同富裕水平區域集聚特征
由表4 可知,HH 象限與LH 象限包含的省份相對穩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一直處于HH 象限,說明共同富裕水平較高的區域都集中在我國東部;廣東屬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然而與其相鄰的省份如廣西、桂林等地的共同富裕水平相對偏低,出現在LL 象限;河北、安徽、江西一直處于LH 象限,這表示以上三個省份相較于其鄰近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之間的區別;處于LL 象限的省份主要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因此,如何對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深化相關政策改革、促進其共同富裕發展,將成為全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課題之一。
在合理界定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原則,從經濟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均等平衡以及和諧發展等維度構建了區域共同富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與TOPSIS 法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測度了2010—2019 年我國31 省市區的共同富裕水平,并利用Moran's I 指數對區域共同富裕水平空間的相關性和集聚特征進行分析。結論認為:我國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各省份間的共同富裕水平差異有縮小的趨勢;區域間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著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值—高值與低值—低值的集聚現象更為明顯。
基于實證分析的結果,提出以下主要對策建議:
第一,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區域協調戰略,基于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發展基礎等因素,按照尊重規律、尊重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制定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加快改善我國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份額“南升北降”的發展態勢,徹底扭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從而為實現區域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和提供重要支撐。
第二,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立足于區域要素資源優勢,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優化舊動能,依靠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加快推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的共同富裕提供豐富優質的物質產品和服務。
第三,積極穩定和擴大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將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優先目標,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營造有利于就業、創業的政策環境,激發勞動者就業創業的熱情,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各類非公有制經濟在勞動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之間關系。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方面的調節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同時,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差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