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奇,保 虎
(云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是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是國家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是確保人類生存和健康的物質基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 中國糧食問題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 因此,抓好新時代糧食生產,抓牢新時代糧食安全主動權是中國的頭等大事。
糧食包括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 從狹義層面分析,糧食單指禾本科作物的種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蕎麥種子);從廣義層面分析,糧食還包括馬鈴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莖部。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 隨著農業的發展,糧食被分為三大類,包括麥類、稻谷、粗糧(又稱雜糧,即經常被用作動物飼料的糧食,包括大麥、玉米、蕎麥、燕麥、小麥、青稞)。
作為一個歷史發展的概念,糧食安全(或食物安全)的界定不斷發生變化。糧食安全主要指的是糧食供給安全, 早期的糧食安全是指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手里的錢都可以買得起糧食。 并且,有充足的糧食可以維持生存和保障身體健康。 1974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概念提出新的界定:只有充足的糧食供給,才能保障未來人類的生存與健康。 1983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把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作為糧食安全的新目標,也就是要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和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糧食安全問題放在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在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糧食安全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進入新時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越發強烈。糧食安全不僅僅是食物供給問題,更多體現為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他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并對中國糧食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問題進行深刻闡釋,尤其重點指出糧食安全的國家戰略意義。
綜上所述,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進入新時代,全黨及全國人民要毫不動搖的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的領導,立足國際國內糧食安全的實際問題,努力探索中國糧食安全發展的客觀規律, 確保中國糧食安全主動權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同時,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可知, 糧食安全關乎人類的生存與健康,關乎國家的政治建設與發展,更關乎世界的和諧與穩定。二十世紀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問題。顯然,糧食問題對于世界而言極其重要。同時,這也道明了糧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密切聯系。 盡管中國是糧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糧食生產大國, 但是中國也是作為擁有十四多億人的人口大國。因此,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
馬克思對糧食安全極其重視。馬克思在《資本論》 中曾說:“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發達的未開化的民族一樣,必須先保證自己現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顧其他事情”。 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進行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 只有獲得充足的物質資料,才能進行其他活動。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論述糧食的重要性。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保證糧食的有效供應,從而保障糧食安全。 在列寧看來,農業是工業和其他事業的基礎。只有保障糧食的充足供應,解決好糧食問題,其他問題才可以解決。 農業發展了,社會才能發展。 列寧指出:首先要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農業生產投入;其次,建立生產合作社,使農民在從生產中獲利,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積極性;最后,充分運用新機器和新技術,提高糧食產量。 這表明,列寧對糧食問題的高度重視。
建黨百年來, 中國歷任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毛澤東一直堅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道路,在1919 年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最大”。1957 年1 月,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不抓糧食很危險,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對這個問題要注意。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糧食及農業發展問題進一步重視。 在他看來, 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 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 也就是說,要使人民過上好日子,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就必須發展農業。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的發展,解決人民的糧食缺乏問題(溫飽問題),他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建設方針, 主張按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
1978 年進入改革開放,黨中央領導集體對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性認識日益深化, 把發展農業、 解決糧食問題提升到我國發展的戰略地位。為切實解決糧食問題, 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他指出:“農業, 主要是糧食問題”。 作為人口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面臨的頭等大事。 1982 年5 月,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中指出:“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把肚子吃飽,一切就好辦了”。 黨中央領導集體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從中國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活力, 取得了糧食增產、 糧農增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顯著成果。
進入新世紀,江澤民強調,要保障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寧肯暫時少上幾個工業項目,也要保證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1993 年11月,針對由于體制導致的農民賣糧問題,中央出臺《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糧食購銷體制改革,使過去的統銷統購體制退出市場,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
進入新時期,胡錦濤認為,如果連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換句話說,如果人民手中沒有糧食,就不要說解決其他問題。 黨中央始終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特別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 把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地位,統籌城鄉,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以中國農業發展現狀為出發點, 分析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此外,他還強調依靠科技進步,確保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道路,保障糧食安全。
綜上所述,建黨百年來,黨中央的歷任領導人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 始終把解決吃飯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切實落實糧食安全工作。
民為國基,糧為民基。十四多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是中國的頭等大事。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為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國情,與時俱進,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糧食安全之路, 為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也就是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立足于糧食自給自足。只有抓牢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眾所周知,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核心。 因此,只有好的種子, 才能培育優質的糧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講話中強調, 要堅持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加強種子庫建設的原則。中國的糧食生產依靠中國的種子培育。進入新時代,我國啟動國家種子基地建設,構建了以海南、四川、甘肅為主的三大國家級制種基地,52個雜交玉米和水稻制種大縣, 以及100 個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為保障糧食的穩定生產,確保糧食安全,2020 年 12 月 16 日至 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牢牢守住18 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從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出發,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護好每一畝良田。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時指出, 要強化政府的主體責任, 完善土地法監管機制, 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 牢牢守住耕地紅線。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生產積極性是關鍵。經濟利益是農民關心的根本問題, 調動農民積極生產要保障農民的生產利益。 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要采取正確的糧食補貼政策,例如:給予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產量減少的農民一定補貼,給予生產積極性高、糧食產量多的糧農獎勵,從而提高生產積極性,激發生產活力。 2013 年12 月2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 要讓糧農種地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把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掛鉤,讓多生產糧食的人多得補貼,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科技是糧食生產的動力。2020 年7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四平市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考察時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 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 加強農業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專家學者要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 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 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要充分利用農業現代化技術,給農業插上“技術的翅膀”。把農業和科技相結合,培育良種,耕好良田,產出好糧。將科研的種子,灑進中國的大地,使農民用最先進的技術,生產出最好的糧食,用科技支撐農業發展。
市場是糧食交換的媒介。 要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 發揮好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雙重作用,堅持資源的平等交換,協調好市場和資源的關系,實現糧食問題的有效解決。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在保證糧食供給充足,口糧絕對安全的條件下,可以適當出口,以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同時,為了減輕國內農業生產壓力、保護生態環境和彌補中國部分農產品供應不足,可以適當進口,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農業走出去往哪里去、以什么方式進行開發、生產出的農產品如何利用等問題,都要作過細的研究,進口也要注意安全,一是物種安全,二是不要形成壟斷,被對方卡脖子”。
糧食的價格影響糧食交換, 當出現糧食危機時,影響最大的就是低收入人群。 糧食價格上漲,使這些低收入人群沒錢買糧,吃飯都成問題。要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首先要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糧食安全。政府和市場要共同作用,筑牢糧食保障體系。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時,政府也要發揮好宏觀調控作用,調節市場糧食價格,保障糧食價格平穩,通過補貼政策,讓低收入人群買得起糧食。
糧食的分配影響糧食安全。 全球糧食產量的數據顯示糧食儲備是充足的, 但是具體到每個國家,每個地區來看,分配很不平衡,仍然有大量的人沒有糧食而飽受饑餓。我國雖然糧食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因此,應從糧食分配上下手,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供給充足是保障糧食公平分配的重要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指出:“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 設糧倉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糧食儲備充足,對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市場,預防饑荒、體恤農民乃至保護國家安全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包括2020 年以來的新冠疫情,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抗疫情,最終打好疫情防控的攻堅戰,我國糧食供應穩定功不可沒。因此,在發揮政府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充分調動市場的活力,通過市場收集糧食,充足糧倉。
勤儉節約是中國的優良傳統。當前,我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人民的生活條件也日益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嚴重的餐飲浪費現象。古人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要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不浪費每一粒米。盡管中國糧食產量高, 糧食儲備相對充足, 但是我們應提高糧食安全憂患意識, 為糧荒、 天災做好充足的準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節約糧食,他在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中強調:“即使生活有一天變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糧食”。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飽、餓肚子的經歷,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一粥一飯, 當思之不易。 為落實糧食浪費問題,相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立法,依法對糧食浪費問題進行剛性約束。不僅要強化監管,建立健全反浪費管理機制,堅決制止糧食浪費行為;還要加強社會宣傳力度, 大力宣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更要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 我們應樹立綠色消費觀,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反對鋪張浪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 相繼出臺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光盤行動”,反對“舌尖上的浪費”。端穩中國人的飯碗,當從珍惜“盤中餐”開始。
習近平糧食安全觀是對馬克思糧食安全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糧食安全理論的經驗總結與創新, 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習近平糧食安全觀的正確指導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切實解決、 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綠色消費理念的形成發展,甚至對全球經濟安全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是堅持馬克思思想的指導地位, 推進糧食安全工作。 習近平糧食安全觀是對馬克思經典作家糧食安全觀的繼承和發展, 在馬克思糧食安全觀的科學指導下, 習近平糧食安全觀堅持遵循我國糧食安全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我國國情,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充分運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切實解決好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二是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障糧食安全。 習近平糧食安全觀是對中國歷屆領導人糧食安全觀的創新與升華,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把糧食安全問題作為中央工作的首要大事;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把糧食安全問題提升到中國治國理政的戰略地位。 黨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正確解決做出了全方位、 系統性的戰略部署, 為切實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制定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 為保護中國國家安全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中國共產黨對農業發展的全面領導,推進糧食安全的頂層設計。三是厲行節約糧食,倡導綠色消費。習近平糧食安全觀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餐飲浪費,堅持綠色消費,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推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綠色消費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大貢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節約糧食就是保護環境,節約糧食不浪費,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四是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糧食安全問題不僅關系本國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全球秩序的和平與穩定。習近平糧食安全觀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 提供了科學的方案,指引了正確的道路。在本國口糧絕對安全的條件下,堅持糧食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 為資源短缺和經濟落后的國家帶去技術和糧食, 為世界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與世界各國一起, 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