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鋼清
(荊楚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每到重要歷史時刻和重大歷史關頭, 黨都要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推向前進。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要歷史時刻, 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 這注定是一次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輝煌史冊的重要會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 深入研究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程,全面總結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進程、 為國家和民族建立的偉大歷史功績,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是重大的歷史性、戰略性決策,充分體現黨牢記初心使命, 永葆生機活力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 充分體現黨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 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和使命擔當,充分體現黨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注重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 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善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營養, 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對于黨的前途命運具有深遠影響的三個歷史決議: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 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決議》,同前兩個歷史決議一脈相承,又獨具特質。
其一, 三個歷史決議在黨的歷史和中華民族歷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三個歷史決議都誕生于黨和民族重要歷史關頭,都注重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政治、思想、組織和軍事各層面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 為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做好了準備。《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既重點糾正指導思想上“左”的傾向,也對右的傾向發出了警告,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對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正在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黨的百年奮斗中的第三個《決議》。
其二, 三個歷史決議貫穿并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關鍵節點。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從黨的指導思想的高度確立 “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原則,加強了全黨團結,有力支撐了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建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標志著撥亂反正任務勝利完成,中國進入“富起來”快車道。 第三個《決議》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重點, 從黨的指導思想的高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述為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中國進入“強起來”新時代之后又一沖鋒號與動員令。 這三個歷史決議貫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 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次歷史性飛躍。
其三, 三個歷史決議都強調了確立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首句指出,“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產生以來, 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意即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以及一切實踐活動, 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過程和實踐結果。 結尾進一步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黨員和人民群眾”,意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形成及其不斷深化。 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首先就要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存在和發展這條思想理論深化線索, 它的走向就是“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黨員和人民群眾”。《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特別強調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也貫穿著完整準確地堅持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問題。 第三個《決議》更突出強調了“黨的百年奮斗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系統總結了十八大以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方面的原創性思想及其指導下取得的變革性實踐和成果,特別是用“十個明確”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作出系統概括,為“兩個確立”提供了理論前提。
其一,從時間向度看,前兩個歷史決議是分別站在階段性的時間節點上做出的,第三個《決議》貫穿百年,涵蓋了前兩個歷史決議的時間階段,具有更全局的視野和更宏觀的角度。 它是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征程的里程碑和第二個百年征程的動員令,為把全黨意志更加凝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下,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篇章發揮重要作用。
其二,從認知向度看,前兩個歷史決議的主題詞是“歷史問題”,既總結成功經驗,又強調從歷史教訓中汲取智慧,目的是廓清迷霧、正本清源。 從建黨到改革開放之初,黨的歷史上的重大是非問題,前兩個歷史決議基本都已解決,因此,第三個《決議》主要是為了全面總結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偉大號召, 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其三,從思想淵源向度來看,第三個歷史決議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 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它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注入了中華民族5000 多年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的典范。
《決議》由序言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等七個部分構成。 總體來看,《決議》的內容主要聚焦成就經驗、總結歷史重點突出,理論成就把握到位、實踐成就概括精準,黨史分期主線分明、經驗結晶彌足珍貴,“兩個確立”意義重大,世界意義更加突出。
《決議》回眸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 系統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深刻體現了歷史邏輯與價值邏輯的辯證統一。
其一, 歷史邏輯是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一場接力跑,是在一代又一代人跋山涉水、奮勇搏擊、不懈奮斗中走過來的,是前后相繼、一脈相承的。 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繼往開來,歸結起來,其主題和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百年歷史進程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 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決議》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重點,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外交工作等13 個方面,系統而又全面地總結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 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堅持“兩個確立”,全黨就有定盤星,全國人民就有主心骨,中華“復興”號巨輪就有掌舵者, 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堅持正確前進方向,乘風破浪不迷航。
其二,價值邏輯是指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始終不變的是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人民是力量的源泉,是歷史前進的不竭動力。我們黨正是扎根群眾、依靠群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自力更生、發憤圖強,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人民群眾是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力量之源和價值體現。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 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 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是價值主體而不是價值對象,是價值目的而不是價值手段。重大成就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 與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密不可分。
《決議》更明確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之一加以提煉和總結,“人民”兩個字在決議中成為高頻詞,濃墨重彩地昭示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
《決議》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等五個方面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歷史意義。 這五個維度的闡釋,既立足中華大地,又放眼人類未來,把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百年奮斗歷程置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和世界歷史的變遷中進行思考,向黨內外、國內外展示了百年大黨的高度歷史自信和清醒成熟,體現出大歷史觀的宏闊視角。
其一,《決議》 深刻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對中國人民的歷史意義。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始,因備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而處在國家蒙辱、 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悲慘境地。不同的階級分別提出不同的救國方案, 但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以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擺脫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為己任。 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人民面前有兩條道路,即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即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 竭力為中國人民爭得一個光明的前途,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就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一個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人民就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民”成為國家的最大底色。黨團結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 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饑寒交迫的生活境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 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歷史性地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今天的中國,城市繁華時尚,鄉村和諧美麗,基礎設施先進,交通安全便利,市場充滿活力,社會安定有序,人民過上了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好日子,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中國人民的精神和力量發生了根本改變。所以,廣大人民群眾理性地認同并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
其二,《決議》 深刻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特定的歷史動因,古老的中國一度長期走在世界前列, 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近代以來因備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而日漸衰落。誕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國家衰弱、生靈涂炭、民族危難之際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義無反顧地走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百折不撓、 英勇奮斗的偉大征程。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從根本上扭轉了近代以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接續奮斗,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踔厲奮進。比如,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理論指引; 我們黨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關鍵的一招,最深刻的革命; 我們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我們黨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動實踐,確保黨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上述所有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其三,《決議》 深刻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 近代中國遭受著沉重的苦難, 中國人民不畏艱難, 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但各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隨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與活動,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宣告成立。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起來的政黨, 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最為深刻透徹,對共產主義信仰也最為堅定執著。《決議》強調,“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 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正是在與中國的深度互動中,馬克思主義彰顯出強大的思想偉力。
其四,《決議》 深刻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對于人類進步事業的歷史意義。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把中國的事情做好, 這本身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貢獻。在此基礎上,通過推動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通過同世界各國人民和各國政黨開展對話和交流合作, 能夠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積極貢獻。從根本意義上看,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開創的道路是對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超越,必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不斷走向人類文明發展新階段。 《決議》明確指出了黨的百年奮斗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深刻影響, 它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引領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對人類進步事業影響至深。
其五,《決議》 深刻闡明了黨的百年奮斗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歷史意義。 一個政黨的發展都要經歷“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的過程,也始終面臨著“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考驗。中國共產黨經過領導中國革命、 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 經過引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又走向強起來的各個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把黨的前途命運與中國人民、 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融合在一起, 不斷創造著革命奇跡和發展奇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黨始終以信念充實生命、以擔當淬火成鋼,保持刀刃向內的勇氣擔當,勇于在浴火鍛造中實現鳳凰涅槃,形成了用自我革命不斷推動社會革命和社會變革的良性循環與有效機制。新時代黨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國際權威機構的最新民調結果表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5%, 居世界各國之首。我們有理由、有底氣相信,中國共產黨必將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引領億萬中華兒女書寫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壯麗時代華章。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 ”《決議》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所作的“十個堅持”的總結,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是系統完整、相互貫通的統一整體。其中,黨的領導是根本、人民至上是命脈、理論創新是先導、獨立自主是基點、中國道路是方向、胸懷天下是情懷、開拓創新是動力、敢于斗爭是品格、統一戰線是法寶、自我革命是特質,十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構成了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的完整和科學的表達。
其一,“十個堅持” 集歷史經驗總結之大成。 《決議》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深厚的歷史智慧對百年來黨的光輝歷程進行了全景式總結,“十個堅持”對“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的科學概括,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的行動自覺。 《決議》立足大歷史觀對百年歷史經驗進行了精辟總結, 從中國歷史的長時段和世界歷史的寬視野中來看待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十個堅持”的寶貴經驗,是從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百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的歷史這三個緊密相連歷史時段的綜合分析中得出的歷史結論,是置于社會主義五百多年發展史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得出的歷史結論,是置于世界歷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得出的歷史結論。
其二,“十個堅持”是相互貫通的統一整體。堅持黨的領導,沒有這一條,就沒有其他條。 堅持人民至上,是理論認識的重大創新,既體現了黨的宗旨,也說明了黨的力量根基。 堅持理論創新,是講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黨能夠百年輝煌、獲得巨大成功,這是根本原因,也是我們黨的特質和優勢。 堅持獨立自主,既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也是黨百年輝煌的金鑰匙。 堅持中國道路,有了上述前提,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 建設和改革開放道路。 堅持胸懷天下,表述新穎,講黨兼濟天下的寬廣胸懷,也是黨放眼全球的世界觀、外交觀。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這三條經驗,無疑是百年奮斗取得四個“偉大飛躍”的重要歷史經驗。 第十條堅持自我革命, 講黨的建設,這是黨能夠取得百年輝煌的根本保證所在,這是黨總結所有經驗的落腳點。可見,“十個堅持”是對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最全面、 完整、 深刻的總結。
其三,“十個堅持”是“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根本要求。 “十個堅持”是從對“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的科學回答中提出的根本要求, 為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明確了前進方向。“十個堅持”從領導核心、價值追求、理論指導、正確道路、戰略基點、精神力量等十個方面對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戰略思路。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十個堅持”,正確處理領導人民與依靠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獨立自主與胸懷天下、團結合作與堅決斗爭等方面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就一定能夠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從而成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堅持正確黨史觀、樹立大歷史觀, 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 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 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必將從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等維度,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唯物史觀是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 正確黨史觀是唯物史觀在黨史領域的具體運用。能否堅持唯物史觀與正確黨史觀相統一,不僅關系如何看待黨的歷史,而且關系如何立足現實、擘畫未來。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 在縱向和橫向聯系中科學審視黨史,全面、深刻、系統闡述了黨對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對馬克思主義、對人類進步事業、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從中探尋“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基因和密碼,既體現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也體現正確黨史觀的精髓和智慧。 《決議》通篇融匯了百年來我們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所進行的奮斗、犧牲和創造,從歷史與現實相統一上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 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必將激勵全黨同志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錨定既定奮斗目標,意氣風發走向未來。
萬山磅礴看主峰,大海航行看燈塔。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 《決議》 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兩個確立”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 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偉大實踐得出的重大歷史結論, 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充分證明, 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的理論指導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性問題。 《決議》通過彰顯“兩個確立”的重要意義,揭示新時代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體現了遵循歷史規律和順應時代要求的高度自覺,為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增進團結、增加信心、增強斗志,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邁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了根本保證。
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八個明確”準確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和核心內容, 從理論層面上高度凝練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從根本上指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進步發展。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在“八個明確”的基礎上,用“十個明確”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核心內容作了進一步概括, 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其中變的是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調整治國理政的具體措施方略, 不變的是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使命; 既有表述上的重大創新,又有前后順序上的重要調整,深刻反映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展現了對重大時代課題的深刻把握;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實現了內涵的拓展、理論的創新、思想的升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將實踐主題貫穿始終, 對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了精辟總結, 清晰展示了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艱辛歷程和前進足跡, 總結和凝練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十個堅持”歷史經驗,深刻闡釋了我們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 進一步凝聚了全黨全國上下接續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必將指引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鼓起“闖”的勇氣、強化“干”的勁頭、保持“實”的作風,在新的起點上踔厲奮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