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智潔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活動;問題;對策;自主探究;科學素養
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時在目標定位、內容選擇、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基于陳鶴琴幼兒科學教育思想,應在目標設置上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學習內容上以自然科學為主,活動實施以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教育方法以游戲活動為主。目前,幼兒園科學活動中還存在科學探究脫離幼兒生活經驗、教師偏重知識講授、科學探究材料缺乏、幼兒缺乏合作學習意識、教師缺乏活動的總結和反思、教師科學知識欠缺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幼兒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相關對策。
一、幼兒園科學活動的內涵與特點
科學活動是指教師為幼兒提供科學探究的環境和條件,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加活動,提出問題和表達不同的觀點。具體來說,科學活動是教師引發、指導和支持幼兒主動探索周圍事物,并且從周圍世界以及事物之間關系中獲得相關經驗,幫助他們掌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思維。幼兒園科學活動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可以培養和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幼兒園科學活動,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富有生活氣息
促進幼兒早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在科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有讓幼兒意識到學習內容有意義,并且是自己想要知道的,他們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因此,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教育內容才能使幼兒真正理解和內化科學知識。
2.幼兒園科學活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幼兒科學活動是一個引導幼兒發現、探索和獲得知識的過程。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引導幼兒積極探索、發現,努力尋找問題的答案,獲得科學知識和經驗。
3.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結果具有經驗性
幼兒園科學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強調幼兒在親身經歷中,通過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科學經驗,所以并不追求幼兒可以清楚表達具體的、準確的、科學的概念,而是讓幼兒積累活動經驗,了解科學活動的意義,體驗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方式。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意義
1.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主動探索、發現,學習運用多種感官認識事物,在與周圍和自然廣泛接觸的過程中, 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在不斷動手操作以及動腦思考中,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認知經驗,其想象力,創造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揮,促進認知發展。例如,在“認識聲音”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準備好各種材料,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探索認識聲音。教師還可以啟發幼兒聯想,讓幼兒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或現象會發出聲音。幼兒園科學活動要讓幼兒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尋找答案,不斷提升科學素養。在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激發,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認知得到發展。
2.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
幼兒園科學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形成對科學持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科學活動中,幼兒能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成功感和喜悅感。例如,在“認識風”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幼兒制作一些簡易的風箏,并帶領幼兒在草地上放風箏,讓幼兒感受風的力量。幼兒在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經受一些困難和挫折,例如,在“認識風”的科學活動中,有些幼兒選擇的制作材料過于厚重,導致風箏飛不起來,會產生挫敗感。這時,教師可對幼兒進行引導,鼓勵幼兒找到原因,幫助幼兒重新制作風箏。幼兒在戰勝困難獲得成功后, 會產生堅定向前的勇氣,形成穩定的性格。
3.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為幼兒提供了與教師和同伴互動的機會。幼兒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一起克服困難,有利于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幼兒與同伴一起觀察種子破土發芽,慢慢長大,一起觀察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一起玩“皮影戲”游戲,一起思考如何使自己跑得更快,為什么會產生風,等等。在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三、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脫離幼兒生活實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要與幼兒的年齡特征, 興趣愛好和生活實際相聯系。然而,部分幼兒園教師設計的科學活動脫離幼兒生活實際,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讓中班幼兒探究某種化學現象。這種科學活動過于抽象,難度較大,與幼兒的能力不相適應。因此,幼兒在活動中不感興趣,活動難以開展。
2.教師偏重知識講授
幼兒園科學活動要體現幼兒的自主性,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幼兒只有在自主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幼兒園科學活動不僅要注重幼兒對知識的獲取,還要注重發展幼兒的科學思維。然而,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偏重知識講授,重視自己在課堂上的操作和演示,常常忽視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自主探究。例如,在“沉浮”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準備了木頭和石頭兩種材料,邊講解邊進行實驗,讓幼兒觀看。在整個活動中,幼兒沒有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教師的操作過程代替了幼兒的自主探究。這樣的科學活動,阻礙了幼兒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的發展。
3.科學探究材料缺乏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數量和種類豐富的材料, 這是開展科學活動的基礎。然而,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存在科學探究材料缺乏的情況。例如,在“互不理睬的氣球”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理解物體“摩擦會帶電”這一原理。在這一探究活動中,由于缺乏氣球、細線等材料,不能使每一個幼兒都能親身體驗,導致他們對“摩擦起電”這一現象的理解不夠深入。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材料缺乏, 不利于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幼兒科學精神的培養。
4.幼兒缺少合作學習意識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幼兒進行合作,并在合作中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然而,幼兒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合作學習意識。在開展科學活動時, 同伴之間缺少溝通交流與合作,往往會導致科學活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神舟13 號的小秘密”的科學探究活動中,需要探索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幼兒之間要相互合作,才能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由于缺少合作意識,幼兒不能做到相互配合,導致探究活動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5.教師缺乏活動的總結和反思
教師在組織幼兒園科學活動時,應進行總結與反思。如果沒有對活動中的經驗和不足及時進行總結與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活動設計、活動組織能力就會止步不前。這不利于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 也不利于幼兒科學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部分教師缺乏對活動的總結與反思,存在一定的敷衍行為, 使活動的反思和總結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例如,在活動結束后,部分教師的總結與反思通常會忽視幼兒的想法,忽略與幼兒的互動交流。部分教師的總結與反思往往重視活動結果,而忽視活動過程。這種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總結與反思是不科學的,不利于科學活動的開展。
6.教師科學素養欠缺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部分幼兒教師缺乏科學素養,教學能力不足,往往存在理論知識混淆不清的情況。部分幼兒教師教學經驗不足,不能很好地組織和開展科學活動。部分幼兒教師學歷不高、文化知識欠缺, 自身對相關的理論知識理解不清,導致在科學活動中出現錯誤,不僅影響科學活動的開展,還影響幼兒科學思維的培養。
四、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策略
1.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在組織幼兒園科學活動時, 教師要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年齡特征,創設符合他們生活經驗的環境,提供適合他們操作的材料,以消除他們緊張的心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幼兒園科學活動環境和材料應是幼兒所熟悉的,這樣才能讓幼兒大膽探索,才能取得理想的活動效果。教師可通過創設幼兒熟悉的教學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如可以利用游戲活動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創設的情境與提供的操作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感到愉悅, 在活動中始終處于積極快樂的狀態。其次,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游戲中,幼兒擁有參與科學活動的熱情。再次,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并按照相應步驟引導幼兒進行探索,解決幼兒心中的疑惑點。最后,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堅持幼兒本位的原則
幼兒園科學活動應該以幼兒為本,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成為科學活動的主體,為幼兒提供積極探究的機會。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并與幼兒共同探究解決,要及時發現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幼兒自主解決、自主探究。當幼兒遇到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為幼兒建立相應的“支架”,對幼兒進行提示和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實驗。在科學活動進行中,幼兒往往會變得很忙碌,很投入,但是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活動效果。這是因為在幼兒操作之前,教師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沒有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引導,沒有為幼兒提供明晰的操作步驟。在這種情形下,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常常會出現“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疑問,影響了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要提高幼兒園科學活動效果,教師就要堅持幼兒本位的原則, 在開展科學活動之前,不僅要分析幼兒的能力,還要對他們容易產生疑惑的地方進行講解, 為他們提供明晰的操作步驟。在幼兒遇到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幼兒自主解決,以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提供豐富的探究材料
豐富的材料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首先,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數量充足的材料,確保在活動過程中每一位幼兒都能與材料進行充分的互動。例如,在“摩擦起電”這一科學探究活動中,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數量充足的氣球、細線等材料,讓幼兒與材料進行互動,充分感受摩擦起電這一現象。如果提供的氣球數量和細線數量不夠,就會導致有些幼兒沒有操作的機會,對這一原理沒有更加透徹的了解。其次,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種類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操作,更好地進行科學探究。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種類不豐富,會導致幼兒在活動中不能有效地進行實驗操作,將會影響活動效果,影響實驗的科學性,影響科學活動目標的實現。
4.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幼兒與同伴交往的一種重要活動形式,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動機,培養幼兒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幼兒交往興趣。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合理分組,讓小組中的幼兒相互熟悉,積極探討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師要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緩解幼兒的緊張情緒, 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科學思維。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幼兒互幫互助,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能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教師可將競爭機制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熱情,培養幼兒集體榮譽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還能增強幼兒的集體意識,提高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當意見不統一時,幼兒可以討論交流、相互協商。這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團結意識、合作意識,還能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5.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
幼兒教師要對幼兒園科學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以提高幼兒園科學活動效果,提升幼兒科學素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總結和反思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學到哪些知識, 提出哪些問題,解決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教師要幫助幼兒對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培養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關注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進行積極評價。幼兒教師要注重對自身教學行為的總結,不斷積累幼兒園科學活動經驗,提高幼兒園科學活動質量。要總結和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確, 活動設計、活動組織過程中的不足,為下一次更好地組織幼兒園科學活動做準備。教師還可以通過寫教學日記等形式,將活動過程設計、組織、實施當中的優點和不足記錄下來。
6.提升教師科學素養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對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提出更高要求。幼兒教師只有掌握相關的科學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才能更好地設計、組織、實施幼兒園科學活動。但是,有些幼兒園教師自身所具備的科學理論知識不足, 科學素養不高,科學探究能力不強。為此,幼兒園教師應通過以下方式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活動組織能力。首先,幼兒教師要積累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通過網絡視頻、課程鉆研、專業性學習和培訓等方式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了解幼兒能夠接受的科學知識,并用適宜的方式進行傳授,讓幼兒感興趣,實現科學活動目標。其次,幼兒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不斷訓練,出公開課等方式,增加科學活動次數,提高科學活動頻率,不斷豐富自己的科學活動經驗。幼兒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習相關案例、活動流程等,積極進行科學領域知識框架的建構,梳理科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總之,幼兒科學活動是以激發和培養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興趣和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幼兒教師擔負著教授幼兒科學知識, 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幼兒探索精神的任務。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要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堅持幼兒本位的原則,提供豐富的探究材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升教師科學素養。教師要深入理解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特點與意義,積極發揮其教育功能,提升幼兒科學素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