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功績社會下的倦怠:內卷和焦慮現象的社會根源

2022-10-31 04:39:32□藍
理論月刊 2022年7期
關鍵詞:主體人類

□藍 江

(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46)

近年來,“內卷”和“躺平”成為年輕人口中最熱門的詞匯。他們似乎不得不面對著一種隨時隨地威脅著生存的焦慮,為了活下去,不僅需要在工作上拼績效,還需要在工作之余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新能力,以免被飛速運轉的社會所淘汰。許多人因此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內卷之中,而內卷又催生出充滿焦慮的社會。當這種焦慮達到極限時,人們就會陷入倦怠。倦怠的年輕人一方面呼喚著躺平,希望能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中找到安歇之處;另一方面又為了生計,不得不隨著時代的巨大鐘擺而運轉,直到筋疲力盡。于是,我們看到,看似完全相反的兩個概念——內卷和躺平,實際上是當代社會中勞動的兩個側面,體現的是當代年輕人的勞動狀態。不過,我們不能僅僅將這些現象歸結為當代年輕人的心理特征,而是應當深入探尋這些現象背后的社會性根源。

一、從活動生命到倦怠勞動

在《人的境況》開篇,漢娜·阿倫特就用拉丁語vita activa 來表達“活動生命”。在她看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具有一種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活動生命”。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在世界上留下痕跡,在自然世界中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空間——人類社會。人的活動賦予世界以意義,使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可以愜意地在世界之中生存。“活動生命”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活動——勞動、工作和行動。其中,勞動實現了個體生理性生命的自然生成,這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談到的人的存在的第一個條件。工作被阿倫特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它所指向的是馬克思意義上的第二自然,即由人類自己生產出來的世界。人不同于動物,不僅僅是因為人會理性地思考,會使用工具,會說話和運用符號,更重要的是因為人生活在一個不同于自然世界的人化世界之中。這是以社會存在為基礎的世界,也是馬克思所強調的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需要人們的活動來維持。也就是說,人類不僅需要通過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性存在,而且也需要通過工作來維持一個人化世界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勞動和工作就被區分開來了。

如果阿倫特僅止于此,那么她對勞動和工作的區分不過是對亞里士多德關于創造和生產的區分的重復。阿倫特所區分出的第三種人的活動,才讓《人的境況》中關于人類活動的論述得到升華。阿倫特指出,人的行動是復數性的(plurality),即人的活動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有著不同的形態。人類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行動,使社會顯露出各種各樣的特征,為生活賦予各種各樣的樣式,讓各種各樣的人都能找到最適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阿倫特指出:“假如人僅僅是同一個模子無休止重復和復制的結果,其本性或本質就像任何其他東西一樣,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相同的和可預見的,則行動就是一場不必要的奢侈,一次對普遍行為規律的任意干預。復數性是人類行動的條件,是因為我們所有人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即沒有人和曾經活過、正活著或將要活的其他任何人相同。”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阿倫特眼中的人類社會并非單一化生產的產物,而是多樣化行動下的豐富而多元的社會。這就體現出阿倫特所謂的人的條件:“人的條件包括的不僅是生命被給予人的那些條件。人也是被條件規定的存在者,因為任何東西一經他們接觸,就立刻變成了他們下一步存在的條件。活動生命置身于其中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動所產生的物組成,但是這些完全由于人方得以存在的物,常常反過來限制了它們的人類創造者。除了人在地球上的生活被給定的那些條件外,人也常常部分地在它們之外,創造出他們自己的、人為的條件。”從阿倫特的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條件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人類社會之所以不同于動物世界和自然世界,就在于它不是一種模式的單一重復,而是在人的活動中顯現出多樣性的可能。(2)復數性催生出分化和分工,分化和分工使人們之間進行互補和交換,而非純粹的同一性的內卷和競爭。人們形成了多樣化生存的可能,在行動中彼此需要、互通有無。(3)與維系生命的勞動、維持社會再生產的工作一樣,維持人類社會復數性和多元性的行動也是人的條件之一,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發展由此不再是單調的線性的進化,而是多維度的延伸。人類可以在多個不同的領域和層面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活動更具有意義和價值。

在當代社會,人們很難感受到這種多樣化和復數性的活動所帶來的愜意。在當代德國韓裔批判理論家韓炳哲那里,我們看到了當代社會的另一番景象:人的活動生命維度的行為消失了,生命的活動不僅沒有成為人的條件的延伸,反而在勞動中逐漸變得機械化,萎縮成單調的重復性活動。韓炳哲看到,“現代社會是勞動社會,在這種社會中,人類被降格為勞動的動物,也因此喪失了產生上述(英雄主義)行動的一切可能性。行動能夠引發新的、積極的變化過程。相反,現代人類卻被動地陷入一種去個性化的生命過程之中。思想也被簡化為大腦的計算功能。一切活動生命的形式,無論是生產抑或行動,都被降格到勞動的層面。”在這里,韓炳哲對阿倫特的“活動生命”和“勞動社會”概念的挪用已經具有了現代生命政治學的味道。當福柯將生命政治定義為直接將權力作用于人的生物性生命的政治時,他已經發現,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將政治變成了一種治理術。它需要的不再是人類行動的多樣性和復數性,而是在治理機制下讓所有生命以最直接的方式接受規訓,從而讓社會得以長期維持下去。在這個意義上,生命政治學不僅消除了人類行動的復數性和多樣性,讓人類回歸到基礎的再生產之中,甚至也消除了人類社會的層面,使人類退化到純粹的生物性治理層面。身處數字技術和算法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之中的韓炳哲十分深切地體會到,在數據監控和算法治理之下的生命不再需要創造性的行動,也不再需要從事維持社會再生產的工作,唯一需要的只是在維持基本勞動層面上的績效和數字管理。韓炳哲認為,“勞動社會將自身進化為功績社會和積極社會。現代晚期,自我被強制成為勞動的動物,這種自我一直擴張到近乎分裂瓦解的程度。不存在任何被動屬性。如果一個人放棄了他的個性,投身于人的種群化過程中,那么他至少還能夠擁有動物一般的泰然自若”。當一切活動完全被轉化為維持生物性生命的勞動,當人們在面對以功績和算法為核心的生命政治學的治理時,作為活動生命的人類就完全變成了動物化的存在。這種生命政治并不會將我們引向內在的沉思生命,而是會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極端,讓我們的生物性生命在功績社會中作為重復性之物而加以運轉。我們的生命變成了消極無聊的生命,我們的活動墮落為生命性勞動,我們因此而倦怠。這種倦怠已經不是暫時性的倦怠,而是一種存在論的倦怠。暫時性的倦怠可以在休息過后得到消除,但存在論的倦怠意味著活動生命的徹底淪落——人成為數字技術下透明的治理對象,只能以倦怠的勞動方式存在著。于是,“生命被簡化成一種生物機能過程,生命變得赤裸,褪去了一切裝飾和敘事”。

二、功績社會下的內卷與焦慮

韓炳哲指出,當代社會個體倦怠的原因在于人類的多樣性和復數性的行動被還原為維持基礎生物性生命的勞動,這就使豐富而多元的人類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統攝下的勞動社會。但這仍然只是一種現象上的歸納分析,似乎未能涉及倦怠社會的社會性根源。事實上,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社會原因將人類的多元性和復數性的行動還原為阿倫特意義上的勞動,是什么締造了韓炳哲試圖描述的勞動社會。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僅需要列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內卷和焦慮的現象,更需要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命政治屬性。

生命政治的概念來自福柯。他在20世紀70年代法蘭西學院的系列講座中對生命政治進行了論述。他發現,統計數字和計算將擁有個體化的生活方式的人還原為生物性的生命,并將政治直接凌駕于生物性生命之上。但是,福柯的分析更多地停留在國家治理的層面。在韓炳哲那里,生命政治的權力實際上已經被各個單位、社區的業績考核所取代。他指出,當代社會的生命政治已經演變為一種特殊的現象——功績社會。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所界定的功績社會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描述,在數字平臺上我們可以找到各種被廣泛使用的算法系統。叫車平臺能夠對全國范圍的各項業務進行穩定有序的管理。為了達到這樣的治理效果,平臺對每個加入其中的司機都設立了獨立的打分系統,對他們進行功績考核。這些具體到每一單業務的考核,讓每一個司機不得不慎重對待。對于不想接的單,他們也不能輕易取消,否則便會被平臺扣分。在接到打車的客戶之后,司機也必須態度溫和且服務周到,否則一旦顧客投訴到平臺,便會被扣分。不僅如此,平臺還會對這些分數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司機能夠接到更好的單子,其他司機則只能接到那些耗時耗力也不怎么賺錢的“水單”。于是,司機不得不拼命掙取積分,以這樣一種方式,平臺維持著自身的秩序。奇怪的是,在平臺公司與普通司機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雇傭關系,平臺甚至不能用扣工資這樣的傳統手段來制約司機的行為。但在功績社會的治理手段下,司機反而比以往更加積極,更加重視自己的績點,也讓自己更加依賴于平臺的算法系統。打車平臺通過功績考核完成了對每一個司機的控制和治理,這就是功績社會得以有序運行的奧秘所在。

不過,功績社會在根本上不同于福柯提出的規訓社會,因為規訓社會意味著按照千篇一律的方式去生產和生活,人們處于權力的直接監控之下,在身體性上必須按照規訓的規范來安排自己的行為。在一定意義上,福柯的規訓社會下的主體是消極的。他們沒有個性,沒有自己的選擇,因而也沒有自己的成就。在監控和規訓的規范制度面前,主體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欲望,從而讓自己的身體與制度保持一致。在規訓主體那里,人格分裂成服從性的規范主體和僭越常規的欲望主體,擁有自我意識的規范主體一直壓抑著欲望主體,從而將人類的內在世界變成一個扭曲的無意識世界。因此,對于規訓主體來說,他們的主要的精神癥候就是歇斯底里。被囚禁在受規訓的身體之中的欲望聲嘶力竭地呼喊著,試圖在規范的縫隙中找到逃逸的可能性。福柯指出,當代的規訓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監獄”,在這座“監獄”里,經過規訓的人性隸屬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在這種人性中,我們應該能聽到隱約傳來的戰斗廝殺聲”。福柯所指的戰斗的廝殺聲源于規訓社會下的人格分裂,是被規訓的主體和被囚禁的欲望之間的廝殺,最終留下的是欲望主體的哀嚎,而這種哀嚎并沒有得到憐憫,反而被視為歇斯底里。

如果說規訓社會的癥狀是歇斯底里,那么功績社會的癥狀就是倦怠。在功績社會中,并沒有規訓社會中那種以視覺為中心的全景敞視般的監控。在福柯筆下的規訓社會中,看守和醫護人員時刻規定著人的行為的正常性;而在當代社會,看守的目光已經消逝在數字化的算法之中。算法不再規定人們身體的全部行為,不需要人們在身體活動中完全符合規訓的規范,功績社會只有一個目標,即以統計數字表現出來的各種績效指標。現代的統計學構建了不同層次的績效指標體系,對于處于功績社會的主體來說,如何在過程中行動是次要的,因為功績社會不需要時時刻刻規定功績主體如何完成任務。但是,他們受到了功績社會目標的拘束。在這個意義上,功績社會與規訓社會有著根本的不同。在規訓社會中,所有被規訓的主體實際上是一個共同體,主體之間可能出現合作和交流,彼此間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唯一限制他們行為的是規范,而執行規范的是處于監控位置上的看守或醫護人員。因此,規訓社會下的主體盡管會歇斯底里,但他們之間存在著積極的關聯。功績社會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例如,公司會對所有管理的員工的績效進行排名,公司并沒有規定員工拿到多少績效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是通過競爭性關系來實現對員工的動態管理。

事實上,在韓炳哲之前,德勒茲已經意識到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發生的變化,已經不是福柯的規訓社會所能概括的了。因此,德勒茲提出了控制社會的概念。德勒茲看到,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場所已經不再是馬克思時代的工廠,而是變成了企業;勞動的主體也不再以工人為主,而是辦公室的白領職員。德勒茲發現,工廠與企業的根本不同在于“工廠使個人形成一體,這對勞資雙方都有好處,資方易于監視整體的每一成分,工會便于整體的抵抗。但是企業則不斷地將不可調和的競爭作為有益的競賽引進來,競爭這一絕妙的激勵手段使個人之間對立,使個人本身分裂”。這樣,原先在工廠中還能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在企業管理之下,變成了競爭性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內卷的關系。“而由于公司變成了績效模式和競爭模式,這樣公司變成了內卷的場所,在公司之中,只有那個最能夠蔓延和流動的蛇,才能在競爭中獲勝,而他的獲勝勢必是以淘汰其他的蛇為代價的。”

在功績社會之下,為了在與他人的競爭中獲勝,功績主體不斷地學習和加班,不斷地創造新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所以,韓炳哲指出:“疲憊的、抑郁的功績主體在不斷地消耗自我。在同自身的戰斗中,他因為自身而困苦不堪。”于是,在同他人的績效競爭中產生的壓力直接變成了對自我能力的焦慮。為了得到更好的績效,取得更有利的位置,功績社會下的主體不得不窮盡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地消耗自己,而推動這種消耗的就是焦慮。德國社會學家海因茨·布德將這種內卷的社會形式稱為“焦慮社會”,而焦慮社會的根源就是功績社會下的績效競爭和內卷體制。布德指出:“這種競爭能量的總動員卻付出了它的社會代價,這個代價存在于那些感到自己遭受屈辱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人群的后競爭的脆弱癥中……所有這一切統統被深刻和頑固地埋藏在了人們的心底,因為從被淘汰和被忽視者的角度來看,一種平等相處的基本原則遭到了破壞。”布德看到,在績效管理的刺激下,焦慮變成了社會成長的動力,最焦慮的恰恰不是那些被淘汰的人,而是那些暫時沒有被淘汰的職員。他們時常擔心自己會變成下一個被裁員的對象,他們的焦慮迫使他們形成了這樣的信念:越是焦慮,就越要消耗自己。這種持續不斷的消耗使功績社會下的個體陷入內卷,使主體越發倦怠和疲憊。由此可見,當代社會內卷的實質就是:主體在身體所能承受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績效。而這并不能讓主體獲得安逸,因為被創造出來的新的績效成了主體新的焦慮來源。最終,在功績社會的內卷和焦慮的循環往復中,主體變成了倦怠主體。

三、在不穩定性中尋找穩定生活

布德意識到,企業之中員工的普遍焦慮實際上是中產階級的焦慮,因為中產階級“對可能出現的社會地位下降、利益損失或是生存危機的預感,使人心生恐懼,忐忑不安”。問題在于,中產階級在焦慮什么,焦慮活不下去嗎?不是,他們所焦慮的是地位下降或利益損失。那么,在中產階級之下的地位是什么樣的地位?

電影《無依之地》向我們展現了當代美國資本主義下底層的基本生活狀況。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到處流浪,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來謀生。盡管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這種經濟狀態被稱為零工經濟(part-time economy),但這實際上是一種朝不保夕的狀態,代表著當代功績社會之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一種新的變化。由于數字經濟和外包經濟的發展,人不再被資本主義生產體制看成主體性的存在,而是被看作一個個由績效指標衡量的赤裸生命。功績社會下的企業需要的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具體的勞動功績,具體的人不過是這種功績的代理人(agent)。而由于雇傭關系的功績化,企業對員工的治理也越來越多地讓位于算法。在這種情況下,員工面對的甚至不是人類的管理者,而是被稱為算法領導(algorithmic leadership)的人工智能。正如比利時管理學家大衛·德克萊默(Divid de Cremer)所指出的:“在一系列的實驗中,我們將參與者置于一個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并有一種自主算法對他們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價。在這種環境中,企業的高層直接以算法的評估為依據,對參與者進行獎懲。在整個過程中,人類主管并不會進行干預,也不允許參與者向人類主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最后的結果是公司效率的提升,但這種提升并不以員工的人格健全為目的。由于加入了算法,每一個人都不是最必要的,一旦效率和功績下降,勢必會被新員工所取代。

這就是美國社會學家史坦丁所說的“不穩定無產階級”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正是功績社會的后果。史坦丁說:“這個社會把話說得很好聽,逼人們在競爭、功績主義、彈性中求生存,而這就是它的真實樣貌。過去幾百年中,人類社會都不是在持續不斷的變動中建立的,而是在穩定的認同以及‘死板’的穩定環境中緩慢積累的。但某些人卻把彈性當成某種福音,宣稱只有死板不變的環境才會反對彈性……他們這么做的結果就是讓越來越多大眾(其實除了仰賴大筆財產,與社會脫節的精英階級之外,我們所有人都可能陷入這種狀態)陷入異化、失序、焦慮的狀態中,并且容易憤怒。人們變得對政治漠不關心,就是危險的征兆。”

然而,“不穩定無產階級”的產生并不純粹是某些企業的經濟活動造成的惡果。嚴格來說,一旦當代工業社會開始不斷追求技術革新,就必然會造成現代生產關系的變革。這意味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出新的數字生產方式,而數字生產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產關系上的不穩定性。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大量的生產活動的外包成為可能,許多生產企業在絕大多數時候并不需要雇傭大量的生產人員。如果接到了大量的訂單,它們只需要外包給臨時性的生產部門,因此在生產關系上,只需要保持最少數的員工即可。而絕大多數外包和臨時雇傭的勞動者,由于不再具有穩定的生產關系,便如同浮萍一樣,在一站的漂泊之后在零工市場上尋覓著下一站。他們在生活上陷入一種游牧狀態,正如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正是由于工作的不穩定,可以讓這些數字勞動輕易地外包出去,可以讓世界上任何已接入網絡的個體從事這種勞動。換言之,一般數據的全球化,導致的結果是傳統雇傭關系的解體,也是產業生產關系的解體,在辦公室和工廠里不需要用大量的工資來養工人和雇員,只需要保障維持公司和平臺架構的基本員工就足夠了。這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數字生產方式之下,資本家和雇傭者不用保持長期的雇傭關系,不穩定數字生產關系下的資本家也不用為工人主動尋求社會生活和工作的保障。當雇傭關系變成臨時和偶然的,從常態雇傭變成了零星態勞資關系時,意味著一般數據下的數字勞動是一種不斷變動也不具有穩定性的勞動形態。”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功績社會下內卷的根本原因在于穩定性的生產方式逐漸趨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不穩定的生產關系。長期在穩定性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在面對不穩定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時,變得越來越焦慮。隨著社會節奏的加速,處在穩定性之中的人們越來越內卷,試圖謀求穩定性關系中的最后份額。然而,穩定性神廟的地磚仍然在一片一片地掉落,人們重又跌入不穩定狀態之中,如此周而復始,直至力竭。由此可見,內卷的解決之道并不是消滅不穩定的社會狀態,因為這種消滅仍然是以巨大的不穩定為代價的。唯有在不穩定之中找到了可以安歇的角落,在穩定性和不穩定性之間的空隙處徘徊著的人才能避免內卷和焦慮。所謂的躺平便意味著人們已經放棄了對自身的消耗,自愿墮入不穩定性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將當代功績社會下的個體視為懶惰的個體。

齊澤克在《絕對反沖》(Absolute Recoil)一書中指出:“懶惰不是簡單的(反)資本主義的懶惰,而是一種絕望的‘病入膏肓’,是知道自己永恒的責任但卻逃避的態度;因此,懶惰不是簡單的懶惰,而是絕望的認命——我想要目標,但不想要達到它的方法,我接受欲望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在這個確切的意義上,懶惰是熱忱的反面。人們甚至想把這最后的罪孽歷史化:在現代性之前,它是憂郁(抵制對善的追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它被重新解釋為簡單的懶惰(抵制工作倫理);今天,在我們的‘后’社會,它是抑郁(抵制生活的享受,或消費的幸福)。”齊澤克看到,在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經過了數字技術和智能算法革命的功績社會之中,資本主義致力于將勞動主體鍛造成前所未有的工作狂人。但與此同時,將工作的激情從具體的人身上剝離出來意味著人所能剩下的只是一堆軀體的殘渣,人成了倦怠的主體。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真正養成“懶惰之風”的并不是無產者,而是那些支配著社會資本的大資產者。今天,齊澤克也以同樣的口吻說道:“這里還有一個明顯的階級維度在起作用:不穩定的工人、低工資的助教等,必須努力工作,而頂級教授卻可以承受懶惰。在意識形態上,這個形象被顛倒了:弱勢群體、工人,甚至整個國家(如希臘人),都被指責為懶惰和剝削辛勤工作的國家。”按照齊澤克的觀點,懶惰或躺平恰恰是對于高度內卷化和不穩定化的新功績社會形態的不參與。人們試圖用一種退出的姿態,在高速運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找到一絲安寧,盡管這是一種帶有虛無主義色彩的安寧。

四、結語

阿甘本曾談到人的潛能問題,實際上,無論是韓炳哲的“功績社會”,還是布德的“焦慮社會”,都意味著人的潛能或者阿倫特意義上的活動生命的枯竭。人的存在變成了巨大的功績社會裝置下的西西弗斯式的生命,這不僅是一種異化,也意味著人的生命意義的耗竭。在越來越不穩定的社會狀態下,人的使命不是去躺平,去將生命的意義交付給不穩定性,而是要在不穩定的社會狀態下,使自己重新覺醒為社會的主體,從而找到在不穩定的風浪中依然能夠前行的穩定性的小舟。換言之,人們不應在無意義之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在新的主體性的塑造中,去探索通向未來的道路。

猜你喜歡
主體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一二三|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老色鬼欧美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亚洲色图另类|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狠狠色丁香婷婷|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91麻豆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黄网视频| 亚洲天堂日本| 极品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亚洲无码37.|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欧美啪啪一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中国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久久国产热|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91亚洲免费|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欧美|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88av在线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天天综合亚洲|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激情乱人伦|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99精品在线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aaa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亚洲精品动漫| 99久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一|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