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鈺霞 王海英 | 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隨著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逐步開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的落地落實,鄉村幼教越來越受到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但由于我國曾長期處于城鄉二元發展格局,目前鄉村幼教仍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是鄉村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資源配置上,人、財、物的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存在;課程設置上,“向城去農”的文化理念主導著教學活動;組織機構間,家、園、社、政缺乏協同合作……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鄉村幼教發展緩慢。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幼教不單單是鄉村發展的衡量指標,更應在積累人力資本、服務鄉村振興中釋放能量。因此,我們需要重新理清鄉村幼教在鄉村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當代價值,明確振興鄉村幼教的新時代使命與擔當,在振興鄉村幼教與幼教振興鄉村“手拉手”中走好同行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幼教因其兼具“鄉”“幼”的特殊性,在服務鄉村振興事業中具有獨特貢獻。
在“鄉”的特殊性上,鄉村幼教以文化人、穩定社會。一方面,鄉村是文化的根,具有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有功能。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鄉村在物質和科技層面上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但在觀念上還存在滯后和延遲,鄉民價值觀錯位與迷失的困境逐漸顯露。而具有選擇、保存、傳遞、更新鄉村文化的教育是化解這一風險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對于社會發展而言,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加大鄉村公共服務供給力度,有助于鄉村發揮穩定器和蓄水池的社會功效。其中,促進公共教育向鄉村傾斜、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幼”的特殊性上,鄉村幼教是鄉村基礎教育的開端,也是鄉村社會重要的公益事業。0-6歲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鄉村幼教在扶貧扶智,特別是從“知識”和“志氣”上培養新農人具有啟蒙和奠基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鄰里的交談互動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幼兒的成長,優化幼兒的成長環境,需要家、園、社協同發力。鄉村幼教的振興在改善鄉村關系生態、增強鄉村生活共同體意識、教化鄉風民俗方面具有輻射作用。幼兒教育階段的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與學材,更關注個體“整個的”“連貫的”發展。鄉村幼教的振興依托多樣化的自然資源,通過在地化、童本化、生活化的園本課程,帶領幼兒全方位地感受鄉土魅力。此外,通過提高鄉村保教質量、完善鄉村托育服務,鄉村幼教的振興對于提高人口出生率也具有積極影響。
鄉村建設運動的倡導者梁漱溟曾言:一所理想的鄉村學校,不僅要成為好的育人場所,還要成為改造鄉村社會的中心。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謀劃和發展鄉村幼教,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和定位鄉村幼教,激活其教書育人與改造社會的雙重功能。
第一,鄉村幼教是培養振興鄉村主力軍的起始點。鄉村幼教以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從小接受鄉土文化的熏陶,建立與鄉村社會的情感,點燃建設鄉村的希望,為未來服務鄉村振興事業提供儲備人才。
第二,鄉村幼教是提供育兒支持的主渠道。作為連接孩子與家長的紐帶,優質的鄉村幼教既能緩解父母的育兒壓力,方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鄉村振興的事業,也能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第三,鄉村幼教是引領鄉風文明、培育家風家規、展現鄉土風情的文化高地。早先義務教育階段“撤點并校”工程的實施,使得傳承文化、改良鄉風的責任落在了鄉村小微園的肩上。依托鄉村園復興鄉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第四,鄉村幼教是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的新引擎。鄉村要振興必須改變過去“等、靠、要”的思維習慣,從“物”和“人”兩方面釋放鄉村發展的新動能。一方面,鄉村幼教可以利用園本化課程盤活閑置資源,發揮鄉村資源性優勢。另一方面,鄉村幼教也可以利用“小手拉大手”,將幼兒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喚醒鄉民的內生基因,也讓鄉村的留守者看到生活的樂趣與希望。
第五,鄉村幼教是統籌各類組織的重要樞紐。譬如“安吉游戲”的遐邇聞名與當地的鄉村建設息息相關。安吉的美麗鄉村建設為安吉鄉村園編織起聯通內外的社會關系網絡,這些社會資源為鄉村園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同時,安吉鄉村園作為聯系家庭、社區、政府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平臺。
作為鄉村發展的子系統,鄉村幼教一方面受制于鄉村的社會生態,需要外部支持以促其振興,另一方面又可以依靠內部發力,作用于鄉村振興。
從外部支持體系來看,許多研究表明追求更高的收入與更優質的生活是鄉村人口進城務工的主要原因,因此鄉村需要在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生活條件上出實招、下功夫。
一是發展鄉村產業,吸引孩子父母返鄉。過去,迫于生計壓力,不少父母為了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給鄉村幼教帶來新挑戰。如今,各地出臺返鄉支持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口回鄉就地就近創業就業。鄉村產業的振興為父母兼顧工作與家庭創造條件,為鄉村幼教在家、園、社三方開展育兒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完善鄉村基建,創造宜居生活環境。目前,部分鄉村園的設施設備不完全達標,辦園條件仍然堪憂。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關注鄉村幼教現有問題,優化鄉村園布局,改善鄉村園辦園條件。同時探索托育服務的供給模式,譬如鄉村社區以免費提供場地降低托育機構運營成本,也可開辦鄉村園托育班,實現0-6歲鄉村學齡兒童托育、保育、教育服務全覆蓋。此外,還可以效仿安吉經驗,將鄉村幼教的發展納入鄉村建設的考核指標,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創新鄉村治理,營造和諧有序氛圍。作為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振興鄉村幼教一需要依靠、激發、團結群眾力量,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作用;二需要依法依規辦事,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法》入戶到人,確保監護人履行依法育兒的責任和義務;三需要提升鄉村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為鄉村幼教發展構建風清氣正的外部環境。
從教育系統內部來看,人才引領與理念更新是振興鄉村幼教的一體兩翼。
一是要激活教師新鄉賢屬性。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鄉村教師是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如何吸引、激勵、培養鄉村園教師,成為振興鄉村幼教與幼教振興鄉村的關鍵所在。
首先,在吸引人才上,政府可通過加大公辦園核編補充力度,逐步增加鄉村園教師編制數量;完善“五險一金”保障措施,建立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提高工資收入水平,確保非在編鄉村園教師、民辦園教師享有同工同酬待遇。同時給予鄉村園教師差異化經濟補償,完善鄉村園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為鄉村園教師住房提供優惠支持政策,特別解決好年輕教師婚戀生育、贍養老人、子女入學等“急難愁盼”問題,讓鄉村園教師安心從教。
其次,在激勵人才上,鄉村社會要共同為鄉村園教師營造尊重、信任、協作的工作氛圍,幫助鄉村園教師逐步建立起鄉村“主人翁”意識。縣級教育部門可聯合其他部門因時因地創新鄉村振興的教師獎勵機制,探索鄉村園教師地方參與度與工資晉升掛鉤的相關政策,強化鄉村園教師的公共意識、鄉土意識和服務意識,形成鄉村振興和激發鄉村園教師內生力的良性互動。
最后,在培養人才上,要發揮師范院校職前培養的主體作用,在課程設置上補充鄉土課程,在教育實習實踐中與鄉村園加強園校合作,培育熱心鄉村幼教事業的潛在人才;同時通過定向培養,留住真正“懂鄉村、愛鄉村、愛幼教”的鄉村園準教師。通過對口支援、集團化辦園、走教送教等方式,引導城市園教師向鄉村流動,并在城市園專設崗位接收鄉村園教師交流學習。推動“互聯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服務平臺建設,多渠道支持鄉村園教師專業成長與終身發展。
二是要創新發展模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城鄉關系的理想樣態,也是城鄉幼教發展的價值取向。
首先,精準化發展是鄉村幼教的必由之路。“城擠鄉空”是現代城鄉人口分布的生動寫照,鄉村在園幼兒數量減少的當下,鄉村園可順勢而為,探索“小班小園”的辦園模式,提高生均占有教育資源水平,以適宜的師幼比提升保教質量,走“小而美”“小而優”的精準化發展道路。
其次,在地化發展是鄉村幼教的立足之基。鄉土社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郁的風土人情,因地制宜振興鄉村幼教需充分利用好鄉村的資源性優勢,以取法自然的玩教具、復歸自然的教育理念和興于斯、長于斯、守于斯的本土性彰顯鄉村幼教的獨特韻味。
最后,現代化發展是鄉村幼教的終極旨趣。使人既能適應現代生活環境,又能推動現代社會高質量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基本意涵。鄉村幼教要充分吸納現代化思想、內容和手段,關注幼兒的主體性,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為教育目標,為未來鄉土社會培育時代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