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云 | 江蘇省鎮江新區龍泉幼兒園
實施園本教研是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推進,帶來了幼兒園教育價值和幼兒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同時也推動了江蘇省鎮江新區龍泉幼兒園重新思考幼兒教師的角色定位。
凝心聚力,破冰啟航。我園創辦于2018年,對于一個全新的團隊來說,如何快速建立一支穩定、高效的隊伍成了園所的首要任務。建園初,在大家的努力下,幼兒園呈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但縱觀幼兒園的師資結構,骨干教師斷層且集中于行政層面,專任教師年輕化且新手教師居多。如果不對教師隊伍做出調整和長遠規劃,一旦出現管理層人員輸出,將出現無人接替的局面。
意識到師資結構的問題,在反思園內目前的教研、培訓計劃后,我們發現:園內原有的教研基本上是以全園性的大教研方式開展,缺少對教師個體的深度思考。多次交流研討后,我們在原有年級組基礎上組建了中心教研組,作為大教研的補充。根據教師的資歷、個人專長、興趣愛好以及園所需要,我們組建了7個小項目組,由中心教研組內教師分別擔任項目組的“領銜人”。在確定好項目小組和領銜人之后,我們組織領銜人對全園教師進行宣講、招募活動,吸納其他教師加入自己的項目小組。經過一系列準備,“龍泉+”中心教研組以及各項目小組迅速組建完成。由此,新的教師管理網絡初具雛形。
攜手并進,砥礪前行。在“龍泉+”中心教研組中,我們致力于尋找教師成長的新YOUNG(樣)態。YOUNG的英語意思為年輕的、有活力的,其中Y即Yes(自我認同)、O即Object(明確目標)、U即United(結成同盟)、N即Need(基于需要)、G即Get(收獲成長)。
自我認同:從面向“全體”轉向聚焦“分層”。要做到自我認同,首先要有自我愿景的認同。為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在園本教研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自我認同感,我們對教研管理進行了革新,聚焦“一改、兩為、五分層”。通過“龍泉+”分層教研體系,使得園內的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也建立起較強的自主意識。
明確目標:從盲目順從轉向理智識別。教研活動模式關注小組及教師的不同需求,在領銜人的引領下,教研目標更明確,路徑更清晰,每個小組、每位教師都能將同一目標細化,落在實處。比如在班級環境創設中,大家不再拘泥于要什么給什么,而是有創新有反思、有過程有評價、有鑒別有取舍。
結成同盟:從重視結果轉向強調過程。在教研活動中,教師的視角逐漸從注重結果轉變為注重過程。比如在撰寫觀察記錄的教研活動中,很多青年教師覺得方向不明確,拿到觀察記錄表后無從下手。針對青年教師提出的問題,“龍泉+”中心教研組開展了專項教研。組內成員結合各自領銜的區域,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初稿—實踐操作—調整表格—再次實踐—總結反思”的系列化研討活動,迅速完成觀察記錄表修訂。每一位教師都沉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并在系列化的教研中樂此不疲。
基于需要:從拾取碎片轉向歸攏整合。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龍泉+”中心教研內容涉及幼兒生活、游戲和學習等方面,教研指向包括對幼兒的觀察與解讀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每一次的教研活動都力求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并注重系列化地開展研究。在主題式的系列化教研活動中,為整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們以“龍泉+”中心教研為契機精心設計了菜單制教研內容,每個領銜人帶領自己的團隊以一個側重點為抓手開展系列教研活動,并定期將研究成果在全園交流分享。
收獲成長:從獲益單一轉向收獲多元。由于“龍泉+”中心教研的教研對象、教研形式和教研內容采用了多種形式,教研成果也從相對單一轉向多元。教研過程中強調“知行合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同時更加關注在“學中悟”,提倡“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經過實踐,我們發現“龍泉+”中心教研組成員的組織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各領銜人也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工作,提高了綜合素養。
園本教研任重道遠,我們將堅定不移地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鋪設臺階,通過教師的成長帶動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