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
(桂林醫學院 廣西桂林 541199)
休閑體育是百姓健身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直接關乎百姓生活質量,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載體。為此,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發展農村體育,豐富農村業余生活,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新農村建設凝聚力和向心力。由魯麗、裴東景和楊蘅合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多維視角下的農村體育研究》一書,以新農村建設為背景,思考農村休閑體育發展的意義以及困境,并探討具體的發展策略。
該書共十一章。第一章至第三章為概述部分,主要對體育運動以及體育文化基本理論進行闡述,并對農村體育現狀進行基本梳理。第四章以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對其體育生活展開研究。第五章從多維視角出發對現代體育概念進行闡述,分別論述了陽光體育、休閑體育等體育文化的具體內涵與價值。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作者分別以城鎮化建設進程、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城市差異以及民族地區為現實背景,對農村體育情況展開具體分析,分別論述了不同環境下農村體育所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并給出相應的發展對策。該書研究視角多樣,兼顧理論闡述與實踐探索,為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體育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作者針對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求,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休閑體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機遇角度來看,發展農村休閑體育符合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具有充分的內外發展條件。一方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一樣,都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內容,而發展農村休閑體育正是強化新農村文明鄉風建設的關鍵手段,是激發農村人員社會主義建設參與活力、避免農村不良風氣形成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得以順利實施,體育產業、體育公共服務以及體育組織等都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人民健身熱情也日益高漲,這為農村休閑體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挑戰角度來看,農村休閑體育發展同樣面臨著諸多困境,集中體現在農村體育產業布局不合理、農村體育組織不夠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方面,致使農村休閑體育發展腳步緩慢,難以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
基于上述困難與挑戰,參閱該書,筆者總結提出以下農村休閑體育發展策略:
其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應當充分肩負起推動新農村建設的責任,自覺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利用各項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大對農村地區休閑體育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當地政府可將農村體育經濟發展提升到當地經濟發展的戰略層面,立足于農村地區的實際需求,為其劃撥合適的發展資金,著重完善農村地區的體育產業布局以及產業鏈,讓農村地區休閑體育具備一定的產業支撐。此外,政府還可針對農村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在省、市、縣(區)、鎮分級設立專項扶持基金,該基金專用于傳統休閑體育項目,例如購置體育用品、宣傳經費等。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還需制定相關的行政制度進行專項扶持,例如針對當地特有的休閑體育項目制定保護制度或針對農村休閑體育的組織建設制定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等。
其二,發揮人民主體作用,讓農村居民領悟休閑體育發展的價值。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人民始終是踐行各項實務的主體力量,同樣地,農村休閑體育發展也需要激發農村人民群眾力量,使其能夠自覺投身于相關建設活動中,而要做到這點,政府需要強化宣傳工作,利用意識形態層面的宣傳活動強化農村居民對休閑體育的支撐力度和參與度。如由當地宣傳部門負責設計休閑體育宣傳冊并分發給各村委,由村委定期安排相關宣傳活動;另外還可由當地文化部門負責對當地的傳統休閑體育項目進行登記造冊,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鄉村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更是要做好相關宣傳工作,讓當地居民了解這些休閑體育項目的好處,推動廣大村民主動參與相關體育活動。
其三,強化共享發展理念,推動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作者在書中著重指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強調要加強對農村的體育服務供給。為此,各地政府應當積極聯合社會力量,引導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農村體育服務。首先,各地需要創新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提升社會體育組織的社會效能,構建以提供志愿服務為基礎且以人力資源合作、服務捐贈、項目競標和善因營銷為輔的長效協同發展機制,以此提升社會體育組織的公信力和造血能力。其次,各地政府還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調動社會體育組織參與服務的積極性。例如,由政府部門牽頭為社會體育組織提供場地和設施等資源,主動承擔一部分服務職責,為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提供基本保障。
綜上所述,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需要各方力量同向同行、共同參與,協同構建分層次、多元化的農村休閑體育格局,從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