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高 挺,孫 丹
(1.中共邯鄲市委黨校 河北邯鄲 056004; 2.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4)
鄉村文化是深層次理解鄉村社會的切入點,是鄉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鄉村的創新化發展、現代化發展需要挖掘農村的內生文化內涵,賦予農村、農民、農業更多的文化話語權,展現鄉村的內生文化邏輯、鄉村精神內核和鄉村集體認同,以文化建設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事業的逐層深入和有效踐行。由曾蓉著的《從文化視角探索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一書是在鄉村振興視域下,以文化研究為切入口,探討鄉村振興中鄉村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問題,明確了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事業部署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并以此為基點,為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探索、建設與創新提供實施路徑的建議與參考。
全書共七章:第一章聚焦我國古代,圍繞我國農耕文明中孕育出的鄉土文化探討了古代鄉約制度、古代鄉賢文化以及我國家風家訓的傳承演變;第二章聚焦當下,論述了當代中國鄉村文化的現狀,強調了當代中國鄉村文化的沒落與沉寂,以及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的重振與發展目標;第三章到第七章以多元化的研究視角探討了民俗文化視角下的鄉村振興路徑、旅游文化視角下的鄉村振興、產業文化視角下的鄉村振興、生態文化視角下的鄉村振興以及紅色文化視角下的鄉村振興,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下多元視角推進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新局面。結合該書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多元視角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發展,需要高度重視鄉村文化的引領作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內在靈魂,也是一個城市、一個鄉村的標志性名片,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我國有著悠久的鄉村歷史文化,包括歷史傳說、制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集體共識以及特色器具、民俗、節日、飲食等,這些豐富而多樣的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鄉村歷史文化逐漸邊緣化,面對強勁的城市文化侵襲,鄉村歷史文化的棲息地日漸縮小,最終表現出了衰微、沒落、遺忘、匱乏等態勢。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通過鄉鎮文化站的建設、村文化室的應用、農家書屋的建立以及新型農民的培育等方式,全面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以期改變鄉村文化沒落、沉寂的社會現實,在廣大農村構建和諧可持續的文化發展生態。
具體對鄉村振興來說,鄉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文化是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深化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民俗民風改革與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只有通過鄉村文化的建設發展,鄉村振興才能夠更好地以文化為載體,找到農業、農村、農民安身立命的靈魂與特色所在,進而推進富有鄉村文化特色內涵、升華鄉土文化精神、凝聚鄉村集體共識的鄉村振興事業發展。(二)鄉村振興是致力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舉措,但這不意味著讓兩者走同一條發展道路。相反地,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充分認識到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異,著力通過鄉村文化建設來構建屬于農村自己的文化體系。并在其基礎上,延伸創建農村自身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產業模式、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內容形式等,從而讓鄉村文化在建設中形成與城市文化相互呼應、相互聯結、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實現城市與鄉村的協同創新發展。(三)鄉村文化建設有助于為鄉村振興事業輸入營養,重視鄉村振興中“人才”“文化”“集體意識”等的積極作用,比如農家書屋的建設可以增進農民對惠民政策的理解與響應,新型農民的培育可以提高鄉村人口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的綜合素質,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可以打造好山好水的生態家園,推進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等??傊l村文化建設能夠給鄉村振興事業帶來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基礎,強化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事業推進中的基礎作用、引領作用和驅動作用。
著眼鄉村文化建設現狀,鄉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農家書屋、新型農民、農村社區體育等的文化建設活動所起到的作用不及預期,農村特色的內生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體現,文化建設的可持續性不強,且因為不同鄉村的基礎和條件不同,所以鄉村文化建設中不同地區的農村農民主動性和積極性有著較大的差異。從現狀出發,鄉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問題主要有:(一)將文化建設與文化振興事業建設聯系起來的意識不強,未能很好地挖掘鄉村文化的資源價值,也未能很好地發揮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事業,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鄉村產業建設等方面的文化驅動作用。(二)鄉村文化建設中農村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強,只一味依靠政府主導,主體創造性未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進而導致鄉村文化建設的成效不高,很容易流于形式,實效性、功能性弱化。(三)鄉村文化建設中出現了標準化、均等化、同質化的錯誤發展導向,鄉村文化建設忽視了本地本鄉的基礎條件和自身特色,盲目隨大流,最終使得文化建設有表無里,無法可持續地長效發展。
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事業推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面對現狀中的問題和不足,我國應高度重視鄉村文化的建設,在文化的引領下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以便更好地發揮鄉村文化建設的驅動作用,凸顯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事業的戰略意義。
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大背景是鄉村文化的沒落、沉寂,這并不意味著鄉村沒有內生文化。相反地,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我國不同區域的農村地區孕育并積累了豐富的鄉土文化,從古到今的農村生產生活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形式,這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大文化財富。對此,相關人員應當重視鄉村自有文化、內生文化內涵的挖掘、繼承和創新,而不是一味地向他者、向城市進行模仿、復刻,否則不僅會造成鄉村自有文化資源和內生文化資源的浪費,還會深陷于同質化的發展泥潭,迷失自身的獨特定位,給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的開展帶來不利影響。現在很多鄉村文化建設都處在這樣一種困局當中。有的鄉村地區盲目向城市現代化靠攏,認為城市文化是先進的,因而追求農村生活的城市化,使鄉村的道路、建筑、生活方式、娛樂方式向城市化方向發展,但農村的基礎和條件與城市不同,且差距較大,很容易給農村農民帶來文化上的失落感、無措感,不僅不利于農村文化的建設,還容易強化農村文化的邊緣性特征,激化城鄉矛盾。有的鄉村則從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目的出發,向網紅村、模范村學習,一味地將自己的村子也改變成它們的模樣,以期吸引游客,但是同質化明顯的鄉村旅游產品只會增加不良競爭,后來者很容易得不償失。鑒于此,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發展一定要立足鄉村地區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資源,著力探尋鄉村的內生文化,找到該地區的文化特質,增強當地農民對其文化建設成果的認同感,進而為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的推進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和源頭,只有補齊源頭上的短板,健全和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才能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保障,滿足農村農民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客觀要求。其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文化廣場,農村文化墻、民俗墻、宣傳欄,農家書屋,農村體育文化場地、設施,農村基礎電信、網絡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能夠很好地暢通農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路徑、整合路徑、培育路徑和發展路徑,讓鄉村文化建設能夠在基礎設施的保障下系統推進。同時,這些文化基礎設施屬于公共基礎設施,是需要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很多鄉村地區已經擁有了不少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不僅通路、通電、通網等得到了落實,而且農家書屋、農村體育文化設施、農村文化墻民俗墻、農村文化廣場等的建設也在逐步推進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高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利用率、落實鄉村文化建設成為了重中之重,而推進新型農民培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是重要的舉措之一。新型農民的培育不僅要培養有知識、有技術、有理想,致力于鄉村振興的人才,還要關注當地農民綜合素養的提升,通過社會精神文明的濡染和學校的教育等,切實開闊農民的認知視野,增進農民對各項政策的理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事業推進當中。
多元化時代下,鄉村文化建設也應當有著多元化的發展路徑,以期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地與鄉村振興結合,最大化發揮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事業推進中的引領作用。正如該書探討的那樣,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從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產業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化視角出發,因地制宜地挖掘了當地內生文化的內涵和特質,并從鄉村振興背景下各鄉村區域自身的戰略方向、目標和規劃出發,有選擇地推進鄉村特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確保鄉村文化的建設能夠與鄉村振興事業的推進協同共振,共同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多元視角開闊了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發展視野,為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向方法,使得鄉村能夠依據自身的文化基礎和條件,科學合理地構建鄉村文化圖景,并將其與自身的特色經濟產業相結合,以內生文化帶動現代鄉村產業的建設,增強鄉村內生文化的效應,提升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效性。也就是說,文化引領鄉村振興事業的實踐路徑不止一條,各區域的農村應當實事求是,在多元化發展路徑中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文化引領下的鄉村振興之路強調的是鄉村內生文化的挖掘、振興、創新、再造,并要求以此為基礎,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事業與鄉村振興事業之間的聯系,發揮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事業推進中的引領作用和驅動作用。基于當下的現實需求和實踐經驗,文化引領下的鄉村振興之路需要充分重視鄉村文化的振興,守本開新,創設積極、主動、團結、和諧的鄉村振興發展環境,為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的推進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