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潔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赫哲族在黑龍江生存活動的歷史非常悠久,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即漁獵文化,這為赫哲族的音樂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歌是赫哲族音樂文化中絢麗奪目的部分,赫哲族人們通過即興填詞創作了一大批民間歌曲,包括搖籃曲、赫尼哪小調及嫁令闊等。嫁令闊一般在漁獵、集會、跳舞時演唱,男女之間傾訴愛慕之情亦會選用嫁令闊,嫁令闊具有情感真摯、旋律優美等特點,能給人帶來海浪般的感受,使人腦海中呈現出浪花浮動的景象,這與赫哲族的生活環境、發展背景等客觀因素密不可分。
赫哲族嫁令闊曲種豐富,包括悲調、喜調、酒歌、敘事歌、獵歌、新民歌等,其中,漁獵歌有《富饒的大河》《打雁歌》等;薩滿歌有《謝神歌》《請神歌》等;古歌有《鳥兒歌》《遷徙歌》等;喜歌有《上北京》《金色的太陽》等。多數情況下嫁令闊以獨唱形式表演,曲式結構通常為單句樂段,節拍較為規整,以3/4、4/4 節奏節拍為主,結構較為簡明,根據環境及心境即興演唱,由于赫哲族無文字,所以流傳下來的歌曲較少。
嫁令闊的音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真性情,歌曲能直抒胸臆,唱出人們的心聲,極具靈動性及自然美;二是自由,嫁令闊句式可長可短,并無固定程式,這為演唱者自由填詞提供了空間,歌詞大致分為上下兩句且銜接緊密,內容有重復性;三是生活性較強,因為多數歌曲與赫哲族勞動、感情等生活狀態有關,所以樂曲具有鮮明的生活氣息,雪上飛橇、水上泛舟均能給詞曲創作提供靈感;四是有文學氣息,《赴國宴》《金色的太陽》等樂曲首句起興并引出下面的內容,此為詩歌常用的創作手法,使用比喻句作詞是嫁令闊生動傳神的重要因素,如“漁船是大江的翅膀”等,蘊含民族文化哲思,同時,字詞的重復有效增強了樂曲的傳唱性,如“南邊找,北邊找,東邊找,西邊找”等。
對于赫哲族人民來講,嫁令闊有以下幾個作用:一是勞動的伙伴,《織網歌》《漁歌》《獵歌》等均是在勞動中創作的歌曲,用歌曲排解勞動的疲勞與生活的艱辛;二是反抗的武器,在舊社會,赫哲族人民生活困苦,嫁令闊記錄了生活的辛酸以及人們的抗爭情緒,成為赫哲族反抗壓迫的武器;三是人生的課本,從搖籃曲到薩滿歌,赫哲族嫁令闊貫穿人的一生,無論是高興還是難過均可唱起嫁令闊,民歌具有啟蒙教育的功能,內含自然、節令、宗教、生活、歷史、美德等方面的內容,能帶給人們啟發,助力人們成長;四是戀愛的工具,愛情是嫁令闊創作靈感的來源之一,如《江上情歌》《迎歸歌》等,可以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赫哲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漁獵文化對赫哲族影響深遠,這使其民歌具有代表性,人們從生活、情感和勞動中獲取創作靈感,創作出豐富的民歌作品,這些作品在時間的積淀下成為民族音樂藝術文化長河中的璀璨明珠。赫哲族無文字,能夠演唱古老歌曲的人越來越少,但嫁令闊旋律簡單、朗朗上口,能靈活填詞,這些優勢使嫁令闊獵歌、漁歌、搖籃曲等歌曲類型傳承至今。嫁令闊音域跨度不大,通常為八度,屬于典型的五聲音階,具有宮廷樂風格,與草原歌曲的豪放風格有所不同。赫哲族人民經歷過苦痛的歲月,無論是自然環境的考驗,還是封建社會、抗日戰爭等苦難的歷史,均未能阻止赫哲族人民歌唱,他們用凄婉的歌聲抒發壓抑的情緒,用歡快輕柔的歌聲表達對生活的喜愛,歌聲乘著江水流傳至今,江水不變,赫哲族對嫁令闊的熱愛就不會改變。
雖然赫哲族嫁令闊歷史悠久且深受人民喜愛,但依舊在傳承與發展上面臨困境,這些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料搜集整理任重道遠,因為赫哲族無文字,所以歌曲多為口傳心授,能夠演唱古老民歌的藝人不斷減少,留住歷史的聲音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二是嫁令闊傳承需要形成合力,建設協作共進的傳承體系,當前,該體系不夠完善,社會力量未能有效發揮作用,有礙赫哲族嫁令闊傳承;三是以赫哲族文化為背景創作的新民歌有待提高知名度,樂曲傳播方式亟須創新,傳承渠道亟須拓寬,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接納嫁令闊并參與到保護與傳承嫁令闊的隊伍中。
黑龍江省需在保護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圍繞嫁令闊的傳承制定資料搜集與共享方案,組建專職團隊深入基層搜集與嫁令闊有關的資料,包括演唱方式、創作背景、曲調結構等,為精準還原嫁令闊提供依據,為使資料能夠共享,并滿足嫁令闊研究需求,政府部門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服務終端開設嫁令闊資料共享窗口,為資料調取、充實、更新給予支持,達到保護與傳承嫁令闊的目的。除樂曲資料外,赫哲族生活環境、樂器、飲食等方面亦是資料搜集整理的重點,這些資料可以協助人們更好地解析嫁令闊的內涵,進而將經濟、自然、語言、習俗等因素轉化為傳承與研究嫁令闊的動力,使研究資料更為完整,使嫁令闊的音樂形象更加立體。為了使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嫁令闊,赫哲族聚居區可創建歷史文博館,負責保管與展覽具有赫哲族生活氣息的文物,如傳統民族樂器、漁獵工具、服飾等,營造傳承赫哲族嫁令闊的人文氛圍,幫助人們了解赫哲族,在此基礎上解析嫁令闊的內涵哲思,使人們對嫁令闊所承載的音樂文化產生興趣。需要注意的是,赫哲族嫁令闊資料搜集需與研究同步,要對資料加以分類,從搖籃曲、薩滿歌、悲歌等類型著手,利用資料進行專項研究,使資料得到充分利用,深挖其中的人文價值,為嫁令闊傳承鋪平道路。
赫哲族嫁令闊的傳承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從社會角度來講,有關主體可在公園、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播放嫁令闊樂曲,還可將嫁令闊改編成廣場舞歌曲、輕音樂,為在不同場所傳播嫁令闊提供支持,使嫁令闊與民眾密切互動,也可在冰雕、雪雕、綠色園林景觀等客觀環境中巧妙滲透嫁令闊音樂哲思,發揮社會環境保護與傳承嫁令闊的作用;從教育角度來講,可將赫哲族嫁令闊視為音樂教育主要部分之一,為不同年齡段的求學者了解嫁令闊搭建平臺,依托教育體系播撒熱愛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種子,為嫁令闊走進人們的心中疏通渠道。其中,高校作為培育優秀音樂人才的重要教育機構,肩負傳承嫁令闊的重要責任,高校可整合嫁令闊相關資料并開發特色課程,確保嫁令闊教學更具系統性與科學性,為赫哲族音樂文化的流傳推廣給予支持;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講,可在利用赫哲族傳統文化開發特色文旅產品的過程中滲透嫁令闊,將嫁令闊學唱等內容設計成體驗類文旅項目,還可通過再現嫁令闊歌詞所描繪的場景為游客泛舟江上、徜徉雪海提供條件,使游客真切體悟赫哲族文化內涵,引導更多游客關注嫁令闊,為嫁令闊傳播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提供有利條件;從生態保護角度來講,黑龍江省作為赫哲族的聚居地,需注重保護水源、森林、雪原,營造生態化的嫁令闊傳承氛圍,同時,生態保護需與新農村建設、古村落保護、脫貧攻堅等政策相結合,通過設計規劃達到保護嫁令闊文化的目的,使自然環境具備讓人們感受嫁令闊藝術魅力的功能,在良好的人文歷史情境中傳承嫁令闊。
新民歌賦予嫁令闊新生機,它是傳統與現代碰撞交融的產物,亦是新時代審美觀的藝術結晶,既具有古老嫁令闊的人文氣息,又具有時代感與發展性,可以吸引新生代人群關注與傳承嫁令闊。基于此,嫁令闊新民歌傳播形式需要不斷創新,例如,可邀請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頭部自媒體人演唱或改編嫁令闊,凸顯嫁令闊朗朗上口、歌詞即興、曲調結構簡單等特點,為提高嫁令闊新民歌傳唱度助力。數據顯示,現階段中國網民超9 億,多數網民用移動設備上網并瀏覽信息,網絡具備快速傳播信息的能力,嫁令闊傳播需積極與網絡對接,使新民歌更快地被人們了解,拉近嫁令闊新民歌與民眾的距離。再如,嫁令闊新民歌可與熱門影視劇推廣、綜藝節目、手游聯系起來,提高在民眾中的曝光度,借助電視節目及游戲的熱度傳播嫁令闊,同時,通過民眾的反饋明確大眾的喜好,為嫁令闊新民歌創編提供依據,使嫁令闊民歌創編推陳出新,發揮嫁令闊緊密聯系生活及個人情感的藝術優勢,使嫁令闊成為記錄時代聲音的載體,在新時代審美觀的指引下獲得傳承與發展。
其一,保護本國優秀傳統文化,鞏固文化根基,使優秀文化成為凸顯民族特色、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動力;其二,在傳承嫁令闊的同時豐富民眾文娛生活,使嫁令闊成為充實民眾精神世界的重要食糧,為建設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提供支持;其三,通過傳承與保護嫁令闊整合文化資源,這對研究赫哲族民族藝術文化、民族歷史、語言文字等有重大意義。基于此,為使赫哲族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文化能獲得持續傳承與發展,研究嫁令闊傳承方略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赫哲族嫁令闊的傳承與發展對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維護文化根基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注重保護與傳承赫哲族音樂文化,在此基礎上加大資料搜集與共享力度,發揮線上檔案、文博館的資料整合優勢,引領社會各界參與到嫁令闊的傳承活動中,健全嫁令闊傳承體系,使文旅產業、教育領域均為嫁令闊的傳承貢獻力量,同時,多思路傳播嫁令闊新民歌,讓嫁令闊發出新時代的聲音,成為記錄新時代生活與人文情感的載體,助推赫哲族嫁令闊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