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吳曼芳
(1.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9;2.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北京 100088)
自電影誕生以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題材是廣大電影創作者藝術創作的重要方面。未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現實題材電影作品?現實題材電影如何更好地記錄我們的生活?現實題材電影如何更好地反映百姓生活?2021年11月,國家電影局印發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專門指出,要繁榮電影創作生產,“加強現實題材創作,要重點創作一批反映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歷程和人民的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影視作品。現實題材電影是映照百姓生活風貌和社會發展進程的鏡子。細致梳理內容情節精良、視聽技藝精湛的現實題材電影的影像呈現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再現“百姓精神風貌”,展現“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偉大歷程”,推動優秀現實題材電影的廣泛傳播,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對現實題材電影的影像呈現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式中φi代表載波相位,Ri為接收機到衛星的距離,Ii為電離層誤差,Ti為對流層誤差,c表示光速,δtr表示衛星鐘差,δts表示接收機鐘差,Oi表示衛星軌道誤差,Mi表示多路徑、接收機噪聲等測量誤差,λ為波長,N為整周模糊度。
無聲黑白短片《難夫難妻》在1913年由中國第一代電影人張石川和鄭正秋聯合創作,該片可謂是中國現實題材電影創作的開端。自此以后,現實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史占據了極其重要地位。“關注現實”成為那個時期電影創作的重要命題。鄭正秋曾說過,電影創作“首先,須有創造人生之能力;其次,須有改正社會之意義、批評社會之性質”。以鄭正秋、張石川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電影人的現實主義創作探索,為現實題材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小麻雀》《神女》《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表現當時社會現實和生活場景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品,在思想傳播和藝術呈現上完成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建構。
貝多芬把他那種不向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對生活自由平等的渴望植入到自己作品的每一個音符之中,并創作出流傳至今的音樂作品。更體現出貝多芬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所做出的貢獻。
本工作首先采用電化學方法乳液聚合在室溫條件下成功制備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然后,利用FT-IR和GPC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結構和性能進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各反應條件對分子量的影響,同時調節電流以得到不同分子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產物;結合RSM對反應制備條件進行了優化.最終得到了最小分子量分布指數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備條件如下:引發劑3 g,乳化劑4 g,電流0.2 A,反應時間8 h,溫度30°C,分布指數1.946 8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創作經歷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文革”時期電影創作“荒原”、80年代現實題材主義復歸、90年代主旋律式現實主義崛起。
“十七年電影”中《姐姐妹妹站起來》《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上海姑娘》《柳堡的故事》《青春之歌》等影片將革命浪漫主義精神通過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細膩刻畫加以呈現,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姓的新生活,極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色彩。
本項目在風雨連廊中,為適應南方的氣候,采用大量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外掛遮陽板。采用立面預制構造可以盡量避免施工現場的濕作業,加快施工進度,同時為建筑造型增添了韻律感。
現實題材電影的魅力根源,在于“真實性”。如何表現真實感?首先,現實題材電影的真實是創造性的邏輯真實,是客觀現實的真實,更是“心理的真實”。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真實是文藝創作的最高準則,即要求創作者不但反映出生活的現實真實狀態,還要表現生活的本質真實和規律真實。在心理真實和現實真實的表現上,拉康從心理學出發,麥茨從符號學角度,對電影的“藝術真實”進行闡述,使得電影的真實更傾向于心理的真實、記憶中的真實和想象的真實,拓寬了現實題材電影的藝術表現。電影藝術的邏輯真實在于發揮電影的藝術手段介入對現實的呈現,創造一個源于現實又不同于現實的藝術化世界。
步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后,一批直面現實、反思“文革”的“傷痕電影”出現,電影界開始重新審視現實題材電影,特別是第四代導演創作的《北國紅豆》《人·鬼·情》《湘女瀟瀟》等作品,掀起了紀實主義運動,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呈現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一時期“人性”被放大、被關注、被思考。第四代的紀實主義,表面上是運用紀實的影像語言再現生活,實際上是運用表象的真實表達人物的“心理真實”。第四代導演楊延晉在《苦惱人的笑》中實驗性地運用了大量夢境和幻想鏡頭,將現實與夢境穿插,以夸張的視聽手法表現心理真實。
“文革”時期,樣板戲獲得電影創作的話語霸權,“‘文革’電影,無論是從影像到敘事,都強調對革命歷史的‘理想化’和‘浪漫化’敘事,一味為政治服務”。
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逐漸復蘇,春節檔電影市場井噴,講述母女親情的《你好,李煥英》爆火,清明檔也因聚焦家庭和親情倫理的現實題材電影《我的姐姐》,掀起了電影票房的一個小高潮。相較于《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更具爭議性和矛盾性,其矛盾集中在失去父母的女主角安然的身份選擇問題,是追求自己生活的個體獨立,還是為家庭而生的姐姐身份?電影中“姐姐”的家庭關系,就像是中國千千萬萬家庭的縮影,引發了許多女性觀影群體的共情與共鳴。一定的觀影動機驅動著觀眾進入影院進行觀影行為,觀眾在進行觀影行為之前,會根據自己的觀影習慣和審美期待而進行觀影行動的決策,觀眾在做觀影決策時往往會更傾向于選擇與自我價值觀相符,觀影心理與影片傳達的情緒和抒發的情感達到同頻共振的影片。
“主旋律”于1987年被正式提出,之后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批現實主義主旋律影片,以《孔繁森》《焦裕祿》《任長霞》《離開雷鋒的日子》等人物傳記式電影作品最為典型,這些影片通過“紀實化的結構方式和情感化的敘事策略”塑造“公仆形象”。市場經濟的繁榮,催生了大眾的狂歡,這一時期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立體豐滿的“崇高”人物,有利于更好滌蕩社會環境。
21世紀后,馮小剛導演相繼推出了一批賀歲電影,從《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到《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這些賀歲電影的共性在于以小市民的視角關注社會百態,在戲謔的黑色幽默中傳達百姓思考,再加上賀歲片特定的電影市場檔期的運作,馮小剛早期賀歲電影可謂是將商業運作和現實主義結合的探索。“狂歡化”的影像敘事背后傳達的是創作者對現實的解構、嘲諷、隱喻,具有濃厚的后現代現實主義風格。除了馮小剛式“賀歲電影”包裝的充滿“黑色幽默”的現實風格電影之外,兼具現實主義和“后存在主義”的第六代電影人開始崛起,《北京雜種》《十七歲的單車》《任逍遙》等以“拼貼、無序化的碎片,讓人們看到多樣的社會畫卷和引人思考的存在命題”。英國雜志《視與聽》曾評價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賈樟柯是“當代中國最杰出的導演”。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表現了時代大潮裹挾下中部小縣城的社會景觀和小人物的精神世界。“故鄉三部曲”之后賈樟柯的鏡頭從農村轉向城市,《世界》里講述了一群都市異鄉人,離開鄉村,來到城市,作為城市的“他者”努力地融入新的社會空間;《二十四城記》通過普通工人口述的方式講述了曾經輝煌的國營工廠的衰落史。賈樟柯的電影,虛擬和現實的界限是模糊的,在虛實相間中“吟詠”著中國大地的社會變遷。
2018年上映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9.0,還創下31億元票房,中國電影總票房排行榜第十,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該電影通過對底層英雄程勇的塑造,折射出白血病患者的真實生存狀態,表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影片根據真實事件“陸勇事件”改編,片尾以照片的形式展示了近幾年中國醫藥系統改革的發展進程,使得影片更具貼近性,觀眾觀影時會感同身受,引發情感共鳴。影片除了“看病難,看病貴”的題材本身就引人關注外,還有因為距離原型事件事發已有了一定的時間間隔,對事件的輿論意見已經形成,更容易與觀眾建立共識,成為符合大眾主流價值觀的影片。
“電影工業美學”強調影視工業化生產的同時堅持美學品格的要求和藝術制片的保障。類型敘事,是電影工業美學的敘事表現方式之一,即在觀眾觀影體驗需求細分的基礎上,通過系列與觀眾的互動實踐,力求最大限度滿足部分觀影者觀影需求的敘事方法。類型敘事轉變了原有生硬直接的敘事方式,既符合電影工業化運作,又有電影藝術美學的堅守,有效建構觀眾對電影內容的預期同時,并運用工業美學的呈現方式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
這批現象級現實題材電影成功突圍有多個方面的原因:電影創作者在創作上對現實關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觀眾的審美期待;電影受眾審美趣味的轉向,拓寬了現實題材電影的生存空間;國家系列扶持政策間接激勵了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生產;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增強了優秀現實題材電影的影像表現力。現象級現實題材電影是如何為我們生活的時代造像?其創作特點是什么?
INCI中文名稱:炭黑,英文名稱:Carbon black,CAS號:1333-86-4,7440-44-0。活性炭是傳統而現代的人造材料,又稱碳分子篩,是黑色粉末狀或顆粒狀的無定形碳。活性炭主成分除了碳以外還有氧、氫等。由于原料來源、制造方法、外觀形狀不同,活性炭的品種也各不相同。根據牙膏應用的需要,一般選擇顆粒狀木質活性炭。
現實題材電影的“真實”的表現,除了原有的“模仿”“紀實”“擬象”外,還有更多的可能。例如,電影《西虹市首富》運用影像再現了一個完整的現實,但是人物的設置、情節的敘事,又超越了原有現實世界,通過魔幻化的表達“匯集了最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影片主人公王多魚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丙級球隊隊員,機緣巧合,天降橫財,與股神一起吃飯,請明星到家里開演唱會等,影片中將大量新聞中的“現實真實”進行密集式整合敘事,呈現出具有強烈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藝術真實”。
其次,藝術真實是鏡頭語言傳達的影像真實。安德烈·巴贊在《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提出“攝影的客觀自然性,賦予了影像具有其他畫面所不具備的可信度”。“長鏡頭”除了記錄延續性的時空和連續性的事態進展外,更多的是透過真實細節展示人物心理。《江湖兒女》最后一幕,斌哥走了,巧巧孤獨地靠著墻,電影用監控攝像頭呈現出這個畫面,隱喻了個體命運在滾滾向前的時代大潮下的浮沉不定。長鏡頭追求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力圖更好地還原細節真實。細節真實的構建與表現,有助于提升影片真實生活的質感,增加影片的可信度,擴展影片的信息含量。
采訪的最后,我問David是否想對自己在中國的粉絲說什么,他笑著回答:“我不確定我在中國是否有粉絲,但是我很高興在拜訪中國期間結識了很多朋友。我想告訴他們‘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享受日益豐富的國際葡萄酒,去世界各地尋找葡萄酒,親自探索不一樣的品酒體驗吧!’中國的葡萄酒充滿活力與熱情,我希望它以這樣的步伐持續前行與發展!”2019年,又會有什么在等待著他呢?
當然,作為“現實的漸近線”的長鏡頭的“擬象”可以更好地呈現現實的真實,但是特寫、音樂、音響等“有意味的形式”的組接和重構,更具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豆瓣評分高達8.2分的現實題材電影《暴裂無聲》,根據社會新聞改編,講述了礦工父親對失蹤孩子的尋找,影片采用多元視覺的敘事策略,以堆疊的石頭、遺失的面具、宰割的羊肉等隱喻性的符號,通過多條線索串聯,層層懸念設置,讓觀眾跟隨導演的鏡頭在抽絲剝繭,探尋真相。同時,觀眾也在導演通過視聽語言刻意營造的冷峻氛圍中,思考現實,感受對人性本體的關懷。
將所有策略線性排列,表示策略位于an之前.由式(25)、 (26) 可知H(P)是關于時間t的非減函數,H(P)在f(P)=0處取得極值點,即常微分方程式(22)的穩定點,更新過程{P(t),t≥0}的納什均衡點.令H(P)=gn(P),為用戶使用混合策略的目標函數值之和,則有:
現實題材電影相較于其他題材電影,最鮮明的特點是觀眾總是很容易產生審美上的心理認同。當人們在觀看電影時,都會喚起對電影的一種既有的審美期待。審美期待的影響因素是多個方面的,既包括觀眾的長期審美活動積淀下來的審美心理,也包括觀影時的社會語境,同時還包含了審美教育的引導。審美期待可謂支配著觀眾的審美選擇,使得觀眾無意識地被更鮮明生動或更灰暗沉寂的人生吸引。觀眾之所以會被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吸引,主要是因為其對生活的貼近性和人物心理的真實傳達,如若影像敘事和形式結構與觀眾審美期待相契合,觀眾則更容易與影片形成共情,獲得觀影的愉悅感。
2002年,中國電影開啟了“院線制改革”,院線制改革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化的不斷深入,電影的商業屬性和觀眾本位得到進一步的凸顯,特別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全球市場的大獲成功,陳凱歌的《無極》、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相繼推出,國內掀起了一波“高概念商業大片”潮,為了迎合市場、迎合觀眾,中國電影市場一度被視覺奇觀、虛擬架空占領,現實題材電影一度被邊緣化。這一時期,很多電影人依舊堅持現實題材作品創作,一些作品在國際上獲獎無數,但是難以進入排片檔期,即使進入檔期,也很多票房慘淡。例如,電影《鋼的琴》以衰落的東北老工業區為時空場景,講述了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女兒的撫養權和鋼琴夢,在破敗的廠房制造鋼琴的故事,整個故事再現了落魄下崗工人生活的殘酷,卻又表現了這批下崗工人的豐滿內心,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該影片國內外獲獎無數,盡管進入院線,但由于排片量過少,票房也不盡如人意。
同樣采取小人物敘事的電影《無名之輩》中無論是第一主人公馬先勇還是兩個笨賊,每一個人物其實都面臨著自己的失意和挫敗所造成的那種難言的“脆弱”。這種脆弱既是某種希望的結果,又是人性弱點的展開。《無名之輩》講述的是蕓蕓眾生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影片的場景空間設計和實際拍攝都是在貴州南部的一個小城,每個人都有要實現的目標,但那目標的遙不可及則是電影的中心。《無名之輩》的小人物們在敘事中尋求存在感,銀幕前的人們在觀影中尋求自我的存在感,這也是影片在中小城市和縣級電影市場大獲成功的原因。
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給予社會和經濟極大的發展空間,也為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者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擅長“大塊寫意和大塊寫實”的“第五代”電影導演群體的崛起,為現實題材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新元素。著名電影研究學者周星曾指出“第五代”的影像美學風格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黃土地》《紅高粱》《盜馬賊》等作品再現了中國廣袤大地上的現實故事,但是其創新的視覺表現形式,打破傳統的敘事表現,個性化的影像表達,極富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
這種境況在2018年出現了反轉,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20名的11部國產電影中,現實題材電影達8部,它們在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收入的同時,也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共鳴,引起廣泛的社會影響,贏得較高的社會聲譽。近幾年又叫好又叫座的優秀現實題材電影中,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如:展現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執行撤僑任務的動作電影《紅海行動》,根據“陸勇代購抗癌藥事件”進行喜劇化改編的《我不是藥神》,根據川航緊急迫降事件改編的災難類型電影《中國機長》,還有其姊妹篇,根據金銀潭醫院醫生們真實的抗疫經歷改編的《中國醫生》,包裹著青春題材的外衣,直擊年輕人成長痛點的《少年的你》,用荒誕幽默的藝術包裝展現平凡人眾生相的《無名之輩》,關注“拐賣兒童”社會問題的《親愛的》和《找到你》。這些現實題材電影運用影視語言描摹著社會百態,挖掘人性特點,反映社會問題。
喜劇是經過市場認證的最具號召力的電影類型之一,幽默的臺詞、精巧的結構設計、夸張的表現等“引人發笑”的元素組合,讓觀眾在歡笑中解放自我、釋放壓力。《西虹市首富》《無名之輩》《李茶的姑媽》等均采用詼諧幽默的手法展現個體曲折的情感經歷,運用夸張的生活圖景表現這批普通人的生活境遇,解構社會現實圖景。在精準把握觀眾審美期待的基礎上,調動多元化敘事策略,讓觀眾獲得更豐富的心理體驗。
除了喜劇類型之外,青春類型的電影一改原有膚淺的主題、浮夸的愛情、扭曲的價值觀念等符號,開始嘗試新的主題內涵和新的表現形式,青春題材的外衣包裹著現實主義的精神內核,切實關切成長問題,掀起社會對當下現實問題的思考。《快把我哥帶走》和《我的姐姐》都是講述溫馨的手足情誼,《過春天》和《狗十三》講述了青春期女生的成長經歷,《少年的你》和《嘉年華》更是揭露了成長過程中的殘酷一面,前者將鏡頭對準了同學霸凌的校園事件,后者關注了未成年被性侵的社會事件。近幾年優秀的青春現實題材電影突破了原有的套路化,注重思考時代語境,實現現實主義的回歸。
現實題材和災難類型電影的融合,是近幾年電影創作的熱點,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烈火英雄》和《緊急救援》講述了消防隊員和海上救援隊員不懼危險,解救受困者的故事。《攀登者》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員不畏風雪,完成測繪任務。《中國機長》根據川航緊急迫降的真實事件改編,表現機組成員臨危不懼,果斷應對。被稱之為姐妹篇的《中國醫生》以“武漢抗疫”的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為原型,在金銀潭醫院的場景空間內,展現中國醫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峰爆》以地質災難為主線,鐵道兵父親和研究爆破的兒子攜手應對災難,轉移百姓。災難類型與現實題材雜糅的電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可以更好地表現英雄人物的人性魅力,展現英雄人物的成長和成熟;在視角奇觀的呈現上,緊張的敘事節奏加上視聽手段對災難場景的再現,表現災難的殘酷,給觀眾以震撼。殘酷無情的災難和充滿溫情的人物共置于同一場景空間,更容易形成情感的張力,表現“崇高”,頌揚人性之美。運用電影工業美學呈現的方式將現實題材電影進行災難類型化包裝,在滿足觀眾審美期待的同時,堅守電影的藝術美。
回顧中國現實題材電影的發展史,自中國電影誕生以來,現實題材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法和創作形式,“代代相傳,歷久彌新”,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百姓生活,映照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更應該堅持運用現實題材電影書寫當代歷史,使用敏銳的眼光捕捉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新現象或現實問題,運用藝術手段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運用精湛的視聽影像呈現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歷程,使得創作出來的現實題材作品傳播價值觀念,激揚時代發展。
現實題材電影還要堅持“人民性”的創作原則,拍攝對象的選擇要堅持人民性的創作,將鏡頭對準普羅大眾,以“小人物”的故事書寫“大時代”的發展進程。電影的生產堅持“為人民”而創作,觀眾通過在現實題材電影的觀影行為,或體驗百味人生,或體悟社會生活,在觀影中獲得情感的釋放,實現“卡塔西斯”。
我們不應該排斥現實題材電影的工業化運作和類型化創作的風潮,工業化運作在提升現實題材電影生產效率的同時,可以為觀眾營造視覺奇觀,這種視覺奇觀是藝術真實的一種表現方式,可以滿足觀眾的“想象力消費”心理。類型電影有助于觀眾形成期待視野,產生接受動機,觀眾在現實題材電影接受過程中獲得娛樂需求的滿足、求知需求的滿足、人生思考的滿足或者是社會凝視的滿足,推動現實題材電影在觀眾的想象力再造后實現價值的升華。
到了百福寺,我倆從上街逛到下街,摸摸九江販的南洋印花布,漢口上的東洋擦臉油,瞄一眼孝感的麻糖、團風的狗腳兒、黃石港的喜餅,冇舍得買一樣。在下街的橋頭,我倆相中了一個土漆紅的撥浪鼓,要九個銅元。緊講慢講,掌柜總算答應讓一個銅元,我跟蓮米每人買了一個。走了幾步,我倆又在一個賣瓦罐的地攤前歇下了腳步,蓮米幫我擇下了這個好罐子。
但是,也有部分現實題材電影,重視覺效果,輕影像敘事,很多好的電影題材,沒有通過好的敘事方式將題材的核心價值呈現出來。工業化和類型化對于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應該是輔助和加持,工業化塑造的視覺奇觀和類型化包裝的影像呈現不應該“喧賓奪主”,現實題材電影創作者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如何講好現實題材故事,提升影像敘事的能力。現實題材電影除了好題材、好視效,更需要好敘事。
總而言之,現實主題題材電影的再次崛起,改變了原本被虛擬架空和視覺狂歡占領的電影放映市場,使得電影創作生產和電影放映更落地化。現實題材電影記錄時代的歷史價值、造像時代的時代價值、激揚時代的未來價值應該被正視,現實題材電影表現百姓生活精神風貌和展現中國社會美好生活發展圖景的價值意義應該進一步彰顯,我們呼喚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優質現實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