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淇 于文書
(1.煙臺理工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2.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0)
影片《紅豆杉之戀》講述了干部秦奮斗主動申請到特級貧困山區開展幫扶工作,作為駐村扶貧書記的他與回鄉創業的女大學生紅豆在工作中產生交集,他們克服以黑豆為首的農村黑惡勢力設置的重重障礙,利用秦嶺山區的自然資源和林業生態,依托產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和市場支持,最終將家鄉建成紅豆杉種植基地,實現全村脫貧致富的故事。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紅豆,是一名從貧困山區走出去的大學生,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毅然辭去城市里的高薪工作,拒絕富二代的熱烈追求,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到家鄉開發紅豆杉種植產業,面對村霸逼婚、逼債、強暴、誣陷等種種黑惡勢力,她初心不改。在為理想不懈奮斗的過程中,她與秦奮斗患難與共,收獲了美好而又純真的浪漫愛情。本文從影片的藝術風格、主題意旨、敘述手法和人物情感關系等方面切入,探究它的敘事表達新變和藝術美學創生。
《紅豆杉之戀》是一部扶貧題材的音樂愛情喜劇片。它既是精準扶貧、“掃黑”題材劇情電影,又是產業扶貧勵志影片,不僅反映時代的變遷,完成對扶貧干部的致敬,還突破了特定題材電影的限制,將視角投向女性主體,關注新時代女性的性別意識與自我使命感,展現了新時代視域下,創作者對女性及弱勢群體的高度重視和人文關懷,這對扶貧題材以及特定題材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敘事表達方式具有借鑒意義。滿足受眾群體當下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共鳴,拓寬了主旋律電影類型化創作領域途徑。
創作者從紅豆自身的人生困境展開敘述,通過現實的扶貧語境,以男女主人公逐步了解的過程作為主要線索,向受眾漸漸呈現他們的生活情感經歷,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卻隱藏了復雜的境況與情味,標新立異的視角不但沒有減弱向扶貧干部致敬的主體表達,反而通過側面的描寫帶來更多的展現,呈現出誠懇、質樸、溫暖,充滿希望的藝術氣息,演繹了美好而祥和的鄉村現實生活,展現出人物角色積極樂觀、奮斗拼搏的心態與精神。多風格、多類型、多視角的融合表達,成為其獨特的內容優勢。女主人公紅豆獨特的個性與背負的生活壓力被刻畫得自然生動,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直擊人心,觀影過程能夠持續吸引受眾群體,促使受眾群體被無私奉獻的一線扶貧干部所感動,也為新時代受眾群體提供了人生追求和價值參考,與受眾群體形成銀幕內外的情感互通,達成了最大層面、更大限度的共情點,完成了扶貧題材的創新表達,也體現出平凡的扶貧工作者蘊含著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力量,展現了時代的高度和思想的厚度。
搭配如夢如幻的鄉村自然風光,影片地域色彩濃厚、山水景色優美、風土人情與故事的發展同步同頻,展現了新時代陜西秦嶺的新氣象,實現了景色與故事的流暢呈現與推進。也更加形象地闡釋了片名內涵,凸顯了影片要表達的核心意旨,表現出創作者強大的劇作把控力。該片采用了類型片敘事手法和人物表現方式,將鏡像對準普通的大眾群體,以紀實的筆觸、細膩的情感,描摹脫貧攻堅期間發展紅豆杉產業的鄉村巨變。與以往聚焦鄉村振興的電影不同,創作者通過情境創設、沖突制造、懸念設計等方面來豐富故事情節,使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命運大起大落,凸顯強烈的戲劇沖突與懸念,克服過去主旋律電影故事性弱、觀感不強的弱點。通過精彩的故事和樸素的臺詞,挖掘小人物在奮斗歷程中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閃光點,展現小人物的大情懷,頌揚普通人在平凡中的偉大。
借用犯罪元素,結合“掃黑除惡”題材,影片對農村黑惡勢力犯罪現象的深挖與精準表現,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男主人公與反派人物的反復較量,相互穿插渲染“緊張”與“和緩”的氣氛,使矛盾沖突之間的松懈與回落張弛有度,凸顯影片強烈的設計層次感,也讓觀眾領略到男主人公不俗的武術功底,凸顯和襯托男主人公英勇剛毅、不畏艱險的人物形象。
從明亮鮮活的精準扶貧、“掃黑除惡”主旋律影片,到充滿地域特色的青春勵志片,再到情節跌宕起伏的鄉村愛情片,三者之間巧妙轉化,悲喜交織融合展現,以從容溫和的筆調、樸實的語言表達,將故事娓娓道來。創作者從“小故事”“小人物”的創作視域角度,將主人公事業與情感雙重層面的身份符號建構進行銜接,為意識形態注入倫理感情元素,抒寫真情故事,鮮活立體地塑造凝聚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的時代楷模形象,展現了鄉村振興中的一線扶貧工作者,不忘初心、奉獻與堅守的精神。
扶貧故事背后的愛和善良才是影片真正的內核所在。從情感與倫理的角度看,男主人公對于女主人公而言,是一種精神支持與救贖;從山區脫貧攻堅的角度看,鄉村扶貧書記與村民、扶貧工作與貧困地區,是一種情感的深度寄托,闡述了鄉村與人、苦難與生命、愛與犧牲的主題,豐富和延伸了影片的精神內涵。從情感深處顯現價值、從平凡的煙火氣中記錄生活,“情與理”間相互轉化,體現了扶貧干部的精神在眾多普通者身上得以傳承與延續,既致敬扶貧英雄,又完成了故事背后的情感升華與精神傳承。
時代楷模形象承載著與時代相呼應的家國情懷及主流價值觀念,楷模的個人成長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紅豆杉之戀》精準抓住楷模與時代的深度聯系,以現實主義核心敘事為出發點,弘揚國家主旋律。為了擺脫教條化、機械化的標簽,避免一味地政治說教,創作者改變了以往主旋律影片的宣傳式說教方式,充分尊重藝術創作原則、類型片創作規律和市場規律,深層挖掘和提升影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以真實化敘事為基礎,弘揚時代精神為導向,聚焦普通人在家國情懷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選擇與堅守,通過故事情節的非線性建構、全知性與限制性認知層級之間的適當轉換,來達到人物主體性與對話性的相互融合,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置換融合,用隱喻性表現以及情感化、藝術化細節來呈現命運共同體的話語表達,展現中國扶貧干部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以“大視野、大情懷”的價值理念書寫扶貧干部的責任與擔當。形象地回答“如何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如何做新時代的共產黨員”這一深層問題。
影片搭配青春、音樂、勵志、輕喜劇、地域特色等多種元素,使敘事策略多元,題材構思、角度和手法新穎。創作者結合陜西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重等現實問題,將主題創作和極具自然地域特色的秦嶺山區同藝術片的影像美學創作有機結合,使主題鮮明且溫暖。另外,創作者建構的人物角色,并非舍棄一切個人情感的程式化楷模形象,而是刻畫建構男主人公既眷戀愛人又惦記村民的雙重人物身份符號,情感化細節表達男女情愫,賦予人物影像真實與生動美,使得人物塑造、人物感情的表達更加豐滿立體、人物形象真實鮮活,貼近生活,藝術效果逼真,避免了人物形象扁平化,也擺脫了農村題材主旋律影片千篇一律“高大全”的英雄符號建構以及宏大的敘事風格。
《紅豆杉之戀》更加關注“人”,濃墨重彩是“人的情感”,這更凸顯了電影的文學性。片中,一縷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的鏡像呈現,其意象表達充滿暖意,詩意呈現男女主角的邂逅,兩人都執著地為產業扶貧事業而奮斗,成為彼此的“光”。在藝術表達上,創作者將特定題材簡單刻板的創作理念進行了藝術化美學處理,通過“犧牲”襯托崇高感以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受眾真正觸及扶貧干部的情感與付出,深入解讀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從而對身邊這些普通的平凡英雄懷有更加崇高的敬意。這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突破,值得同類題材借鑒。
影片以輕喜劇的方式呈現,敘事和影像風格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色彩,展現了在黨的扶貧政策下新時代農村的經濟建設、農民的真實生活以及脫貧致富心理的現實寫照,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美學創作理念的內在要求和典型表現。創作者以現實主義作為美學底色,摒棄“他者”的思維認知和創作方式,深入理解地緣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情感共同體、社會共同體、血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以“自我”的視角融入貧困地區,深入脫貧攻堅行動中,深入挖掘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與風土人情,構建起“共同體”電影美學,塑造的影片人物和環境貼近現實,彼此相互關聯,各項元素形成和諧與統一的關系,充分利用電影藝術的教育、思想和傳播特性,完成了“大格局、大情懷”的主流價值觀念的傳遞,使脫貧攻堅主題在電影文化中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能和美學價值,引發受眾與人物的深度共情、共振與共鳴,營造出了共同體美學效果。給受眾帶來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享受,提升了影片的思想穿透力,主題意旨突出,從側面展現出陜西政府認真落實精準扶貧任務,將脫貧攻堅作為陜西省的第一民生工程。
女主人公紅豆背負著產業扶貧的重任,與鄉村振興事業緊密相連。影片將女性角色置于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語境下,充分融入新時代女性的性別意識、社會責任感與自我使命感。其塑造的女性角色展示角度多元,并承擔著講述時代精神、表達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職責,是創作者有意體現社會中的女權主義意識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展現性別平等、話語平權的一種探索嘗試。比如片中女主人公紅豆一句“我曾經走出窮山溝是為了改變我一個人的命運,如今回來,或許可以改變全村人的命運”的臺詞,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角色對家鄉的深情眷戀和責任擔當。面對扶貧路上的種種困難,女主人公憑借善良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始終如一,不僅獲得了事業上的豐碩果實,也收獲了純真浪漫的愛情。
從女性自我意識的大膽表露到女性個性的張揚,女性主體以自身的干練、頑強、執著、強勢的行動逆轉了被看客體的位置,成為成熟獨立的個體,打破了主旋律電影中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形象定型,重新定位女性在影片中的社會身份和地位,擺脫傳統女性刻板化標簽,完成了中國傳統含蓄的女性形象向新時代中國女性個性化形象的轉變塑造,賦予新主流電影中兩性關系及其女性形象新意涵。在時代、社會、人物情感關系上突破了性別空間的刻板局限,呈現出了豐富立體的形象,完成了女性話語的敘事表達,女性的社會貢獻與地位得到了認可,使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更具有說服力。此類題材主旋律電影中的女性地位和社會性別角色單向化傾向得到了緩解和改善,創作者將男女地位平等、發聲權利平等的思想落到了實處。面對生活的壓力仍舊堅守本心的新女性力量與扶貧主題相結合,更加詮釋了“愛”的真正含義,此處與主題相呼應。
全國超過1800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的沙場上。影片片首致敬為脫貧攻堅事業而奮斗的數百萬扶貧干部,攻堅克難而又悲壯的脫貧事業是由影片中千百個像秦奮斗那樣的普通人去完成的,每個普通人的身后都有個中國故事、中國式英雄,他們像秦奮斗一樣溫暖著人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