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芳 周亮
(長沙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 410100)
隨著現代物質文明發展,人類體力活動的自然屬性逐漸弱化,順應自然環境挑戰的體力活動減少,體力活動逐漸演變為一種高度依賴自覺的健康管理策略。體力活動不足成為現代生活方式改變的重要表現之一,并逐漸演變為一種困擾世界各國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
體力活動是指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能使機體能量消耗增加的一切身體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對6~17歲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要求為每天累計至少60min 中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每周至少進行3次高強度體力活動和增強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動。體力活動被認為是兒童健康身心發展的關鍵因素,與個體的身體健康得分呈正相關,體力活動尤其是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與學齡前兒童身體生長呈顯著正相關。近年來,兒童體力活動研究呈上升趨勢,與健康相關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兒童體適能、動作發展、骨密度、肥胖/超重、認知及學業發展等方面。
2018年,WHO發布《體力活動全球行動計劃(2018—2030)》指出,世界上約1/4 的成年人(27.5%,約14 億人)和3/4 的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由于體力活動不足而帶來的直接醫療費用,估計達540億美元。由于過多熱量攝入和低體力活動,導致兒童的預期壽命首次短于其父代,并預測其生活質量也將顯著降低。為了提高兒童的體力活動水平,國家相繼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活動指南》等重要指導性文件,力推兒童參與體力活動,提高健康水平,為其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體適能是指人體具備的有充足的精力從事日常工作和學習而不感到疲勞,同時有余力享受休閑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它由健康體適能和技能體適能組成。兒童體適能主要包括健康相關體適能(身體成分、力量、柔韌、有氧耐力)與運動技能相關體適能(速度、靈敏、爆發力)兩部分。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水平能夠產生持續性的健康效應,對個體的健康相關體適能和技能相關體適能均有促進作用。隨著體力活動水平提高,兒童發生血脂異常、心肺體適能不健康的概率降低(<0.05),其中體力活動與心肺體適能健康的關系最為密切。我國學者王超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進行低強度、中高強度體力活動分別不少于257min、35min,以保障獲得健康心肺體適能。
兒童體力活動與體適能的相關性獲得了大量實驗支持,如Sasayama在日本進行了一項縱向跟蹤實驗,實驗從2008 年持續至2011 年,共有111 名11~14 歲兒童參與,采用加速度計進行日常步數和MVPA檢測,結果表明,受測男孩的體力活動水平與其所有體適能指標兩項測試的基值以及實驗期間的增長值均顯著相關,而女孩的體力活動水平及與體能水平基值之間相關性不顯著,但其體適能的增長與體力活動水平表現出高度相關,Sasayama 認為體力活動是促進兒童體適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也獲得了類似的研究結論,證明兒童的體力活動與其體適能水平提高有高度相關性。例如,方慧在上海7 所幼兒園募集了306名學齡前兒童進行為期3年的縱向追蹤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的MVPA 水平或更長的MVPA 活動持續時間可以顯著提高男童的握力、速度/靈敏素質、上肢腰腹肌肉力量,MVPA 活動時長與正常體重男童的上肢腰腹肌肉力量、有氧耐力水平等有明顯相關,但超重和肥胖男童群體中二者的相關性不明顯。
動作發展是一個跨越整個生命周期的復雜過程。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通常被分為位移性動作技能、非位移性運動技能與操作性動作技能3類。從個體動作發展規律分析,學齡前期是個體生長發育與動作發展的高峰期與敏感期。體力活動與動作發展的研究近年成為研究熱點問題,但是相關研究的結論不盡一致。有研究表明,兒童的位移技能和操作技能發展水平則分別與MVPA 和LPA 時間呈正相關,而關聯方向上更側重于兒童基本動作技能對體力活動的促進,二者的關聯呈低度或微弱正相關,需要更多的縱向跟蹤或實驗研究進一步探究影響兩者關聯的核心要素。
也有研究從體育項目和體育環境等方面研究了體育活動影響兒童動作發展的過程,如張騰在不穩定環境中的多感官刺激和肌肉的持續抗阻練習等,在一定范圍內對幼兒粗大動作發展有促進作用,表現在移動性和穩定性動作中,對操作性動作影響較小,需要進一步考慮水上活動內容設計。陳月文研究表明,設施器材的數量與種類、戶外活動保護與兒童動作發展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戶外活動質量與幼兒動作發展整體相關度較低。
骨質疏松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慢性疾病,特別是更年期以后的婦女,發病率較高,但其病理學基礎可以追溯至個體兒童少年期,兒童少年的骨密度不足是導致中老年骨質疏松癥高發的主要誘因,因此,兒童骨密度的不足也被稱為具有老年期影響的兒科疾病。研究表明,兒童骨密度在6~8歲增長較快,在這一骨密度快速增長的敏感期,采取適當的措施促使兒童在骨骼發育的高峰期形成理想的骨密度,使機體獲得較高峰值骨量,可以降低中老年骨質疏松發生率。Janz認為,體力活動與骨礦成分和骨密度均有顯著相關性,在到達骨峰值前,兒童的體力活動可能是一種有效的促進骨骼發育,預防中老年期骨質疏松癥發生的較好措施。雖然從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而言,任何時候開始有規律的運動,對維持一定的骨量都有積極的作用,兒童參加體力活動時間越早,則有可能獲得的骨峰值越高。兒童期增加骨量,成人期獲得骨量并通過運動和飲食保存骨量,則在老年期可以獲得較高的骨量保持,減少骨丟失,從而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有關骨密度與兒童體力活動關系,首先受到關注的是運動強度,在這一領域獲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目前,較為一致的結論是個體骨密度值的增加與一定限度內的運動強度正相關,即運動強度刺激有一個上限值,在該上限值內運動強度增大可以有效提高個體骨密度值,骨密度與運動強度呈現正相關,但超過該限值后,骨密度值的增加不再與運動強度保持正相關關系,而是出現一個平臺甚至下降。這方面的實驗支持也獲得了較多的數據,如張元通發現少年籃球運動員的骨密度相對同齡的普通兒童骨密度更高,Nogueira則發現10min高強度運動可以改善兒童的肌肉骨骼成分,有效防治骨質疏松發生,而體重不足和缺乏運動兒童的骨密度有發展成低骨密度的危險。
基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視角,兒童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僅會影響兒童當下的體質健康、學業表現和心理發育,而且對于其成年后的持續健康也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兒童體力活動的研究呈上升趨勢,實證性研究也逐漸增多,所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研究結果包括中高水平的體力活動對兒童心肺體適能等有積極正向的影響;體力活動與骨健康有顯著相關;體力活動是兒童肥胖的保護性因素;體力活動與認知及學業發展有一定相關性;兒童參與體力活動可以減少焦慮,提升自尊水平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等,這些研究對科學指導兒童體力活動的推進和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整體上而言,體力活動與兒童身體健康具體影響因素之間的歸因分析、干預性實證研究、體力活動量與兒童健康促進的相關性等問題尚待深入研究,為不同性別、體質特征、年齡階段的兒童提供科學的體力活動促進方案,仍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