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詠梅
(云南財經大學體育部 云南昆明 650221)
現階段,大學生體質健康呈現出不斷下滑的趨勢,學生體質狀況不容樂觀,針對體質狀況引發的健康風險,有必要向學生提供健康預警信息,對其體質健康情況做出預警,建立體質健康預警機制。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應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程序,通過加強學生體育鍛煉,提升其身體素質。
從體質健康的概念來看,體質健康是由體質與健康兩個詞構成。體質指的是人類個體先天遺傳以及后天形成的身體素質與發育水平,即固有的功能活動。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與精神方面的良好狀態。深入了解體質,明確體質中包含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兩方面內容,以健康作為衡量體質的標準,并詳細劃分為健康、亞健康以及不健康3種。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預警的概念,其核心為社會應通過提前規劃與阻止潛在的有害行為,從而達到避免環境破壞的目的。預警是指面對無法確定的風險時發出的預警信號,報告危險,并采取相應保護措施。體質健康預警主要是依據體質健康測試數據,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相關內容,為學生體質弱項引發的風險,提出預警方法。在體質健康測試期間,分析學生個體測試數據,提出體質弱項預警提示,采取針對性措施,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從而更好地改善體質健康狀況,有效規避健康風險。
根據當前學生發展狀況,在大學體育教學改革進程中,建立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重要意義如下。第一,有利于學生明確地了解自身體質健康情況。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評價結果,可以為學生提供測試總分和整體評價信息,體質健康預警機制,能夠有效判別學生體質中各項指標數值,標識學生技能弱項,使測試結果更加明確。如果學生體質健康總體評價是及格,但體測指標卻低于預警參數值,備注欄處就會標明該學生體質健康預警項目,通過不同顏色的標準,了解自身存在的弱項,明確身體機能薄弱的方面,從而通過運動有針對性地改善體質健康。與過去的體質測試標準公示對比,該方式可以提升信息對比度,讓學生更加關注自身體質健康情況,加大對體質健康評價結果的重視度。第二,加強師生交流互動,凸顯教育功能。體質健康預警可以為學生提供體質健康評價結果,使學生對自身健康情況產生疑問,并及時與教師取得聯系,在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下尋找有效的運動鍛煉方式。第三,促進學生加強自我健康管理。預警機制可以針對學生體質弱化的狀態做出預警,幫助學生發現健康風險,了解自己與其他學生的差距,明確看到自身存在的健康問題,進而產生健康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有利于改變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無形中引導學生主動加強健康行為管理。第四,能夠讓學生培養出終身體育的重要意識,徹底貫徹終身體育健康。大學生體育健康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個短期的任務。在體質健康預警的要求下,大學生的長期體育鍛煉應當得到積極落實,通過構建起健康預警相關機制,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體質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會更加重視加強身體健康,樹立自我防范身體威脅的意識,同時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意識,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大學體育教學是一項系統化工程,無法在一朝一夕內實現,教學過程會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影響也是多方面的。體育運動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每一類型所對應的功能與作用也會不同。當前,大學體育教學對各項目的搭配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有時教師會傾向于對某項體育活動的鍛煉,卻忽視了全面素質發展的要求,從而影響學生體質健康。除此之外,教師選擇的體育教學方法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配合教師完成學習任務,掌握體育技能,從而增強體質健康。
因此,基于體質健康的角度,了解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至關重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營造有序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產生重要影響。有的學校由于忽略了體育的重要性,在體育器材與場地設施方面有所欠缺,雖然學校在不斷擴大校園規模,但仍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間接地對學生的體質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因此在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之前,需要充分了解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各高校體育教學由于受到傳統思維的長期影響,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學生課堂主體性不明確、興趣不高等情況。一方面,現有的體育教學模式未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且不太看重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獨立性,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教師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知識教授、技能指導。另一方面,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身體實際狀況,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興趣也會對教學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體育興趣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與知識方面的心理傾向,其也是指體育方面的個性需求,若是該項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學生的身體健康即使得到提升,但學習情緒不佳,也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除此之外,體質測評方面的標準過分統一,對于身體基礎素質差的學生來說十分不利,測評也忽視了過程性評價,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這就失去了體育教學的實際意義。
通過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了解發現,其存在單一化的現狀,目前所采取的體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先通過傳統教材開展理論教學,再通過線下運動指導教學完成實踐教學,整體教學缺乏新意,許多學生表示學習的熱情逐漸下降,事實上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種束縛,由于其針對性不強,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因此也不能夠切實提升體育綜合素養。除此之外,傳統體育教學的目標也十分模糊,一些體育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完成最終考試并獲得成績,而不是真正從學生體質健康方面考慮,這就導致實際體育教學水平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強。另外,調查發現,除了在體育課上被教師要求進行某項運動外,大部分學生不會在課外進行自主鍛煉,久而久之,學生體質健康出現問題,這也是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不足的一種體現。針對了解到的高校體育教學現狀,需進一步創建科學的教學模式。
根據體質健康預警情況,創新體育教學模式,以“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以體質測試中存在弱項的學生為教學對象。這種教學模式下的特點如下:主張學生自主了解自身體質健康情況;加強體質健康信息之間的對比性;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課堂情境;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其逐漸改變自己的體育鍛煉行為。
以體質健康預警為前提條件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分析學生個體健康情況,為其設定健康提升計劃,按照健康主題進行指導。這種教學模式下的體育教學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對學生進行階段性體質健康測試,得到測試結果,依據測試數據了解學生當前身體健康情況。第二,對學生個體體質情況做出健康預警,預警級別分為3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對心肺功能處于較低值的狀態做出預警,第二等級是對未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學生做出預警,第三等級是對學生某項健康指標不達標的情況做出預警,以便使學生及時發現并加強鍛煉。第三,根據學生實際身體情況提供不同運動處方,學生經過鍛煉后,再次進行體質健康測試,重新做出體質健康預警,隨后調整運動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體質。由此可見,基于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主要以改變學生鍛煉行為作為導向,教學程序包含體質測試、數據獲取、預警平臺搭建、體質健康咨詢、體質健康預警、設定運動處方等內容。
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評價依據,按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對學生成績作出評價分析,根據體質健康下降的幅度做出預警。創建體質健康預警流程圖,直觀展示學生當前預警情況,依據測試、評價、預警、反饋、干預、監測的模式,完善體質健康學生個體預警流程。根據學生等級的劃分,使其進入不同系統,再做出相應預警提示。
完善學生個體體質健康預警指標標準,以身體形態、素質以及機能為得分基礎,將評價標準劃分成4個等級,分別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指標包含身高、體重、肺活量、坐位體前屈,800m 跑(女)和1000m 跑(男)等,各指標代表的預警內容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以BMI 指數作為指標,預警級別中,一級代表低體重和營養不良,二級代表體重超重,三級代表身體肥胖和營養過剩。再如,在身體素質項目中,以50m 跑、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作為指標,在預警級別中,一級代表耐力與爆發力比較差,二級代表耐力和爆發力很差,三級代表耐力與爆發力非常差,這3個等級的學生需要多加注意。以女生預警閾值為例,大一和大二階段的女生在一級預警等級下,BMI 指數低于17.2,肺活量介于1880~2000mL,仰臥起坐的數量為20~26 個;二級預警下,女生BMI 指數為24~27.9,肺活量介于1800~1880mL,仰臥起坐的數量為16~20 個;在三級預警下,大一、大二女生BMI 指數大于28,肺活量低于1800mL,仰臥起坐的數量小于17。
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后,有必要優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按照學生當前體質健康情況,對學生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科學接受體育教育。受多方因素的影響,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已經呈現出一系列問題,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受到阻礙。面對這一情況,學校在體育教學期間,應迎合時代發展的腳步,明確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不斷完善體育教學內容,按照體質健康預警信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觀念。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之前,以學生體質健康為前提,對體育教學內容做出優化,使體育教學方案更加合理,在教學實踐中融入當代體育,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將其與教學方案融合,吸引學生對課堂的參與興趣。分析學生現階段存在的體質健康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優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改正不良行為。再將飲食健康、生活作息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關注體質健康,形成主動鍛煉的意識,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通過針對性的鍛煉,不斷提升身體素質。
要想發揮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重要作用,就要做好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在養成運動習慣的同時,樹立自主運動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體質健康為重要內容,觀察學生普遍的心理,刺激學生運動神經,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后,從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社會發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提高了要求,學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思考,在保障體育教學質量的同時,要為學生獨立思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學生的體質是處于發展狀態的,體育教育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體質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教育評價期間注重過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過去,重視未來身體發展,在關注健康體質的同時,通過參加體育鍛煉來進行提升。教師應遵循差異化教學原則,關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情況,發現學生的潛能,使其特長充分發揮,了解學生的弱項,為其提供運動處方,鼓勵學生改進弱項,強化身體素質。學校應加大教育投入,通過對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學資源等加大投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應擴大校園規模,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場地作出合理規劃,為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建立提供穩定的物質條件。
大學體育教學旨在強化學生身體素質,其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如耐力、爆發力、身體柔韌度等。在教學改革中,可以在800m跑(女)/1000m跑(男)、實心球、引體向上、立定跳遠等項目的基礎上,編制有效的教學方案,對學生展開針對性鍛煉,使其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為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建立,提供便利條件。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對學生的基礎訓練。多數體育活動的開展都與個人身體素質有關,如果缺乏耐力和身體協調力,將不利于活動的開展,甚至會引發運動損傷。教學改革中,基于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訓練,應加強對學生的基礎能力鍛煉,前期采用慢跑、韌帶拉伸項目,幫助學生提升相應能力,為后續項目做好準備。第二,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轉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結合自身運動經歷與興趣愛好,向學生介紹體育運動技巧,通過與學生之間良好的溝通,培養學生自主鍛煉意識。第三,實施教學組合。實際上,教學組合指的是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組合在一起的指導模式,如課堂互動環節,教師采用分組教學和分層教學相組合的模式,提高學生主動性,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展開體育教育,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強弱,保證每個分組運動能力的均衡性,提高學生整體運動水平。
在大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將學生體質健康預警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充分結合,對現階段學生體質存在弱化趨勢的項目做出預警,按照學生的個人喜好,提供運動處方,使學生可以掌握最佳鍛煉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參與鍛煉。科學地建立體質健康預警模型,將學生健康預警情況詳細劃分為幾個等級,細化預警內容,完善教學程序,制訂個體體質健康提升計劃,為學生身體素質提升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