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濱州學院 山東濱州 256603)
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手段。長期進行體育運動可以有效改善人體各部分機能,增強體質,且體育運動對多種心理疾病有明顯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癥、躁郁癥等多種心理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高糖高脂類食物的攝取量明顯上升。可以預見,未來青年體力勞動缺乏與營養攝入過多之間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勢必會阻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鼓勵青少年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可以增進學生健康,作為學校管理層,應當結合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開展體育管理工作,設計出一套適用于青少年鍛煉習慣養成的體育管理模式。
1.1.1 體質健康
大部分學者認為,體質與健康兩者的關系已經約定俗成。該文認為,體質健康指的是人體的體質水平所達到的理想狀態。而理想狀態指的是達到了某項規定或要求。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目的是不斷改善學生自身的健康水平,行動宗旨是引導學生認識到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1.2 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指的是利用各種練習手段和方法,結合其他人為和非人為因素,以促進身體發展、增強體質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體育鍛煉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增進身心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體育鍛煉具有規律性,它要符合人的身心發展狀況,遵循基本的運動原理;第三,體育鍛煉的內容很豐富,所有的體育項目都可以是體育鍛煉的內容;第四,體育鍛煉是一個過程,體育鍛煉雖然不同于體育競技,但是其目的的實現也需要長時間努力。在此基礎上,內心具有堅持運動的信念,并付諸自覺行動的行為被稱為運動習慣,體育鍛煉習慣是指個體在長期運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運動健身認識不斷升華并將其內化成一種堅定執著的信念,在這種信念指引下所形成的需意識參與和意志努力的自覺鍛煉行為。
1.1.3 體育鍛煉的協同治理
體育鍛煉的協同治理指的是在政府引導下,吸引政府機構、各類型社會組織、校方和公眾共同參與,協同處理關于青少年鍛煉的相關事務。該文認為,在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協同治理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學校要發揮主要作用,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不斷強化青少年的體育鍛煉習慣。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協同治理是一個過程,該過程應當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要不斷優化治理主體、改進工作方式、改善治理目標。
學校體育健康管理的實質是一種服務,具體內容如下:一是在教學中運用終身體育的理念,強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二是提升教師素質,定期組織多元化的培訓;三是強化體育健康知識的影響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四是建立與終身體育相協同的制度文化。
我國現有體育管理制度下,學校體育存在學生缺乏上體育課的興趣、運動技能不足、學生體質下降等問題。現今交通日益發達,公共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青少年上下學的主要工具變為地鐵、公交車和私家車,上樓下樓有電梯,社區內部鍛煉身體的設施過少。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場地、器材和設施對青少年來說不再是影響其能否參加運動的決定性因素,但作為重要的硬件指標,體育場地設施條件仍需不斷積極完善,否則會導致學生的鍛煉機會大大減少。強化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有利于減輕青少年心理壓力,由內而外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
以往學校在日常管理與教學中,忽視了體育教學,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制度。在我國多種教育制度中,對學校體育教學影響最大的是高考制度和校內體育教學評估制度。高考制度對于青少年行為具有顯著的導向作用。雖然歷經多次改革,但我國的高考制度依然存在一考定終身和忽視綜合能力的問題,這是造成學校體育教育不力的根本原因。從學校體育健康管理模式入手,全面改革體育管理制度能將體育健康的理念貫徹到學校多層次的工作中,由內而外、由上而下全面轉變學校對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
目前,學校針對學生健康所設置的服務內容包括體育部門的體質測試和校醫院提供的診療服務。
2.3.1 助力體育部門的體質測試工作
教育部一直重視青少年的體質測試,但在不同學校的實際落實中,效果并不樂觀。根本原因在于測試項目有限,數據繁雜難以整理,沒有搭建一個可供各方主體共同利用的體質健康數據平臺。
2.3.2 改善校醫院的服務
學生遇到健康問題首先想到的求助部門就是校醫院,因此校醫院必須根據學生需求,不斷豐富自己的職能建設。雖然校醫院也會記錄每位就診的學生的相關數據,但在建檔之后沒有對這些數據進行充分分析,沒有建立學生的健康預警機制。校醫院除了能夠應付一些突發疾病和常見流行性疾病,沒有承擔起健康管理職能。不斷擴大的師生規模對醫療需求的不斷提高與校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提升艱難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推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管理工作中,學校體育部和校醫院可以建立信息化長效健康管理機制,為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提供可憑借基礎。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一直被弱化,體育教師長期處于閑散狀態。體育教師的地位尚且如此,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也就可想而知了。實施高層次、全面化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夠突出體育教師隊伍在學校育才中的地位,保障其在學生健康管理中的主導地位。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學校應分配一部分資金建立針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評價的大數據中心,結合智能可穿戴設備,開發運用智能終端APP和線上數據分析平臺。利用信息追蹤和結果反饋與分析技術,更高效地配合學校體育鍛煉習慣管理工作,提升各部門的健康習慣管理質量。建立全流程追蹤,各部門緊密配合,以保障學生身體鍛煉習慣為目的的校方管理體系。校醫院和心理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個人體育鍛煉習慣信息檔案進行評估,加強體育鍛煉習慣干預,將分析結果傳遞到校級管理部門和學生本人。在實現體育鍛煉習慣信息共享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鍛煉,使學校的體育鍛煉習慣服務體系更好地為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服務。
此外,還要推進校際間合作,建立學校與學校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形成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管理服務網絡。實現不同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學校之間資源的共享,可以建立線上體育鍛煉習慣虛擬服務,解決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問題。
在學校體育管理模式建立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勵學生的鍛煉行為。學校要留心學生的鍛煉過程,及時了解青少年的體育鍛煉需要,不斷改善學校的鍛煉條件。學生的體育鍛煉需要物質上的供應和精神上的鼓勵。除了建設學校的基礎設施之外,還要向學生傳遞體育精神,給予適時鼓勵,協助解決體育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2.1 引導學生養成適合自己的鍛煉習慣
習慣的養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小學生階段正是培養鍛煉身體、遵守規則等習慣的關鍵時期。首先,要教導學生遵循體育活動的基本原理,掌握體育運動要循序漸進、勞逸結合、飲食合理等原則。其次,要根據學生平時的愛好為其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設置恰當的運動強度。在綜合考慮多種內外部因素的前提下把握運動節奏。再次,要教會學生如何自主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當身體出現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時,要及時調整運動方式,但是不要停止運動。最后,要讓學生在堅持自己喜歡的運動的同時,掌握多種運動方式,以實現對身體多個部位的鍛煉。當學生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不便時,就可以換用其他運動方式。
3.2 2 引導學生組建自己的鍛煉群體
學生擁有穩定的鍛煉群體,可以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增加運動樂趣。建立運動鍛煉群體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提高運動技能,減少疲勞,消除無聊。學生最好找一個或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或朋友一起運動,或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社團中。
3.3.1 建立新型校園安全觀
校園體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害怕校園事故的發生,體育教師會避免在課堂上使用某些“危險器械”或者停止一些“危險活動”,使體育課能夠開展的活動大為減少,甚至某些學校的學生學了一整個學年的太極拳。這種因為校園安全負擔所產生的縮手縮腳的現象廣泛存在于多個學科之中。但是由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更容易出現事故,這一現象在體育課上表現得更為突出,這就需要學校在校園中建立新型的校園安全觀,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互信,增進校園內部事故分類與解決能力。
3.3 2 拓展體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體育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要鼓勵學生融入社會體育大環境之中,增強學生發掘校外體育資源的能力,學校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學生在社會上發揮自己的特長,磨煉體育本領,更為熱愛體育。
3.3 3 增強學校的體育運動氛圍
要強化學校的體育氛圍需要從課外氛圍和專項體育競賽兩方面來實現。良好的氛圍能強化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動性。如果學校將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任務都寄希望于體育課和體育教師,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教師的教學量將大大增加,實際的效果恰恰相反。今后,高校應當從制度方面著手,增強整體體育氛圍。一是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運動,例如課間休息可以組織學生到教學樓下運動。二是設立專門的體育周,擴大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在提升學生體育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三是改革體育競賽辦法,引導多數學生參與到體育競賽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技觀念。
在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要尊重體育教師的主創性和主導型,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他們最清楚學生的需求,學校要為其工作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學校要發揮好外部資源的協調作用和外部環境的構建作用,做好保障工作。此外,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實施校際間合作,形成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管理服務網絡,及時處理各種突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