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英 李江濤,2,3*
(1.三亞學院體育學院;2.三亞學院休閑體育研究中心;3.三亞學院海南絲路商業文明研究基地 海南三亞 572022)
鄉村振興戰略是繼脫貧攻堅戰略后,國家為鞏固農村發展的成果,有效縮小城鄉差距,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提出的國家戰略。民俗體育發源于農村,鄉村振興戰略為民俗體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旅游產業是海南的支柱產業之一,海南旅游資源豐富,眾多旅游新業態得以蓬勃發展,而民俗體育是旅游新業態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發展方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海南民俗體育旅游以怎樣的發展模式,才能發展得更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該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研究背景,以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為突破口,分析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模式,旨在為促進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歷史任務,是繼脫貧攻堅戰略后,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抓手。新時代,農村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等,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農村問題的新契機。旅游業是海南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是帶動海南GDP 的重要引擎,具備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條件和基礎。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旅游產品豐富,是海南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體育發源于農村,在農村有著廣泛群眾基礎和文化傳承,是民俗體育旅游發展的基礎。民俗體育旅游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海南島獨居一隅,與大陸隔海相望,獨特的氣候、封閉的環境和多民族聚集,造就了海南民俗體育文化保護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海南民俗體育項目作為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今天,依然保持較強的神秘感和觀賞性。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是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而可以持續成為人們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需要依靠旅游新業態的創新發展。民俗體育作為海南旅游新業態資源之一,在海南旅游產業創新發展中具有較重要的地位。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海南苗族花山節、海南黎苗族“三月三”慶典、軍坡節、黎家姐妹節和龍水節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體育旅游資源有竹竿舞、錢鈴雙刀舞、攀爬椰子樹、板鞋競速、射弩、頂棍、拉烏龜等項目。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是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的基礎,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加工和包裝就可以變成旅游產品,但要想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產品受游客歡迎,就必須深入挖掘民俗體育旅游背后的故事和內涵,掌握其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
民俗體育旅游是兼具有民俗、體育和旅游三重屬性的復合型概念,是一個復雜的耦合社會現象,在考慮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模式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民俗、體育和旅游資源的耦合效應。海南豐富的民俗體育旅游資源是海南體育旅游發展的前提,但并不能說明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就能得到高質量發展。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模式,應該以海南民俗體育資源和旅游資源為支點,利用優勢,回避劣勢,綜合發揮資源的耦合作用,探索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模式。根據海南民俗體育資源和旅游資源的特征,全面分析他們在民俗體育旅游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將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模式分為引導型、對稱型和依附型3種模式。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引導型發展模式指某區域內民俗體育資源或旅游資源開發成效較為明顯,游客到達目的地的動機主要是民俗體育或者旅游資源中的一個,另外的資源只是錦上添花。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引導型發展模式可分為“民俗體育+”和“旅游+”兩種模式。前者是旅游區域內民俗體育資源發展效果起主導作用,游客的動機就是觀賞或參與民俗體育旅游,如海南“三月三”慶典活動。后者是旅游區域內旅游資源開發為主導,民俗體育只是其中的一個獨立旅游項目,如檳榔谷的竹竿舞表演等。無論是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引導型發展模式中的“民俗體育+”模式,還是“旅游+”模式,都要因地制宜地運用二者的主導作用去引導另一種資源的發展,二者疊加共生共榮。海南是以黎族、苗族和回族等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區,民俗體育歷史源遠流長,種類豐富多樣,成為促進海南體育旅游蓬勃發展的新生力量。而海南是著名的國際旅游島,是游客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海南旅游產業是海南的支柱產業,引領海南經濟發展,因此,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引導型發展模式多為“旅游+”的模式,少數部分為“民俗體育+”發展模式。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引導型發展模式的代表是節慶型發展模式,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中,節慶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節慶旅游呈現出來的是形式各樣的表演節目和難以置信的表演形式,但節慶背后蘊藏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是外在表演形式得以傳承的根本,也是民俗體育旅游發展的基石。海南的節慶型民俗體育旅游主要有苗族花山節、海南黎苗族“三月三”慶典、軍坡節、黎家姐妹節和龍水節等,不同的節慶傳承、不同的民俗體育,傳播不同的民俗體育文化,吸引不同的游客,引領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隨著海南旅游新業態的發展需要,海南節慶型民俗體育旅游日漸綜合化,以民俗體育節慶為中心,衍生出眾多旅游新業態,如鄉村生態游、美麗鄉村游等。海南民俗體育節慶型旅游衍生出的眾多新業態有助于民俗體育旅游的蓬勃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發展與民俗體育傳承的關系。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節慶型發展模式要走可持續性發展路線,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在尊重海南民俗體育文化生態的基礎上,結合現在的旅游市場,通過黎族民俗小鎮、黎族民俗體育村落、黎苗族民俗體育賽事和黎苗族民俗體育慶典等形式,促進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對稱型發展模式指某區域內民俗體育資源和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效果平分秋色,二者共生共榮,相互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海南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特色也非常明顯,海邊的城市,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決定著這些地方的濱海旅游發展較好。海南中部城市距離海洋較遠,無法開展濱海旅游,但民俗文化保留較完整,民俗體育發展較好,適合開展民俗體育旅游。對稱型發展模式適合當地沒有比較突出的核心旅游資源,而地方的民俗文化保護較好,民俗體育資源和旅游資源形成“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模式,二者相輔相成。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對稱型發展模式多數集中在海南的中部地區,這里原始居民村落較多,神秘的黎族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為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單純的民俗體育旅游很難支撐當地旅游市場,因此,當地的民俗體育旅游需要與自然景色融合發展,形成對稱發展的局面。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對稱型發展模式的代表是生態型發展模式,即在保護原始村落的基礎上,把民俗體育作為旅游項目,豐富旅游新業態。在生態型發展模式中,民俗體育旅游與其他旅游項目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共同繁榮。在生態型發展模式下,民俗體育旅游不是景區的重點項目,但是不可或缺的項目。陵水的椰田古寨,因其保持原始的村貌而聞名,景區的竹竿舞韻等民俗體育旅游項目與其他觀光類項目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依附型發展模式指某區域內旅游產業已經得到較好地發展,民俗體育旅游只是旅游目的地的一個附屬產品,其發展狀況要受旅游目的地整體旅游發展水平的影響。依附型發展模式適合旅游目的地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旅游產業鏈也比較成熟,又想有所創新的旅游產品,民俗體育旅游是創新發展的選擇之一。例如,鹿回頭景區在三亞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開展竹竿舞表演板塊只是要創新鹿回頭景區的旅游新業態。海南民俗體育旅游依附型發展模式比較常見,因為海南是著名的濱海旅游目的地,游客多數是為大海、沙灘等自然景色而來,而體驗竹竿舞、參加黎族“三月三”慶典等活動都只是游客海南之行的附屬行程。在海南民俗依附型發展模式下,要充分挖掘民俗體育的歷史文化以及背后的民間故事,讓民俗體育旅游不僅有“形”,而且有“神”,增強民俗體育旅游的滿意度和美譽度。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依附型發展模式的代表就是景區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在海南比較常見。景區型發展模式就是在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區中增添民俗體育旅游項目,只是豐富景區的旅游新業態,依附整個景區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契機,海南民俗體育旅游作為海南旅游產業的新業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現有的民俗體育資源,選擇適合的發展模式。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模式有引導型、對稱型和依附型3 種,這3 種發展模式并不是獨立的,會根據當地民俗體育旅游發展相互轉化。因此,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模式的選擇,必須考慮現有資源和民俗體育旅游當前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