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媚 陳國明
(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2020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十四五”規劃,要求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四五”規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相關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重大部署,吹響了體教融合視域下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號角。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在新發展階段體教融合背景要求下,聚焦解決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事故,發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保障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之下,通過了解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發展實際現狀,從更深層次剖析目前我國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所面臨的問題。《意見》的出臺,是貫徹教育改革的應然之舉,具有重大意義。為完善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實施路徑,使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得到發展,健全人格和鍛煉意志。在此基礎上,通過解讀新發展階段體教融合青少年運動損傷面臨的形勢與存在問題,以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發展現狀為著力點,分別從聯動主體、發展機制以及學校體育的教學環境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新發展階段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實現路徑,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新發展階段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管理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以運動損傷干預和體教融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相關核心期刊文獻,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意見》明確指出,必須以健康第一為理念,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落實學校體育工作,全面發展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學者研究認為青少年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和體質下降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是通過外界的各種因素的疊加造成的,而行為的表現方式則是影響青少年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這里所指的行為包括對學校體育運動損傷防護與干預的表現過程。因此,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應明確定義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價值與意義,為我國走向體育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十四五”規劃作為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職責的基本依據,是教育的有力保障。結合新發展階段背景下體教融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研究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概況,發現青少年的體育運動損傷事件時常發生,且發生跌傷、碰撞以及關節扭傷的現象非常普遍。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只有廣東省深圳市部分寄宿制高中校園里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學校大部分教師的心肺復蘇(CPR)技能儲備受限,尚無中小學開設常規的CPR課程。據統計,我國中小學在使用AED方面起步低,校園覆蓋率低,且學校師生對AED的急救意識淡薄。由于學生缺乏體育運動傷害防護知識以及觀念意識上的錯誤認知,缺乏體育運動損傷常識和遇險急救操作技能,不能妥善規避運動損傷或不能在第一時間減輕傷勢,甚至不能挽救生命。而體育教師在繼續教育培訓的現狀也不容樂觀,大部分只停留在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理論和教學能力理論方面的表層,卻忽視了對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等相關內容的加強與學習,缺乏體育運動損傷防護的安全教育能力和健康照看能力。研究發現,大部分青少年學生出現運動損傷主要發生在課余時間,并非在體育課堂上,由此說明,學校在安全管理機制和監管方面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由于管理制度執行過程散亂,體育運動損傷干預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學校體育運動干預的學習不能有效開展。由此可見,學生對體育運動損傷相關防護知識與干預意識薄弱,學校體育教學環境、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缺失,社會對體育安全教育工作的忽視。
運動損傷干預是指融合運動醫學、運動體能和運動康復等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新學科,涵蓋了體育運動中的傷害預防,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體育運動損傷是學校體育運動常發生的意外事故,通過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能夠有效改善青少年的體質健康。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青少年的健康,給予的親切關懷。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青少年的健康問題發表了系列講話。體育運動損傷干預毫無疑問成為學校體育運動過程的重要內容,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奠定了基礎。
對學校體育運動的多元功能缺乏全面認識,一般只限于簡單的身體活動,卻忽略了學校體育運動的教育功能對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響,同時各部門在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培養體系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困境。
2.2.1 聯動主體分散
培養體系面臨困境,傳統的體育部門培養受阻,忽視了體育運動損傷對青少年的傷害。學校部門重視程度低,社會組織培養力度不足,各主體部門未能齊心協力;體育部門、教育部門、學校、家長共識一致、思想統一、職責明確、行動協同“四位一體”的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新格局尚未形成。與此同時,對運動損傷干預方面的評估主體力量弱小、話語權缺失、政務公開滯后、信息開放透明度不夠、意愿不強烈等。教育主體怎樣才能適度獨立、到位而不越位,在積極有效地形成一種復雜的網絡關系時,應做到主體集中地尋找最佳定點,科學有效減少青少年運動損傷意外事件。
2.2.2 長效機制短缺
在新發展階段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運動損傷干預能否順利落地生根,關鍵在于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并在評估、監管、落實方面做好保障。在以轉變職能為核心的改革背景下,體育部門未能積極推動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發展,重視程度不足,導致相關長效機制彈性不大,因此造成不同部門對學校運動損傷干預存在條塊分割、碎片化管理的弊端,再加上各部門不健全的管理機制,最終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效果不理想。
2.2.3 教學環境固化
學校體育觀念落后薄弱,為追求學校的升學率,忽視體育運動損傷帶來的傷害,中小學體育競技和課后訓練普及性低,社會對從事競技體育事業仍存在偏見。在新發展階段深化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和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僅是重大理論問題,而且也是重要現實課題和操作難題。因此,需要各個學校部門和社會組織達成共識,致力于創造全社會關注、參與、支持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和促進青少年體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中央深改委以體教融合重要論述作為依據,從政策支撐和現實需求闡述了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學校作為培養體育強國后備人才的基地,開創性地開展體育運動損傷預防工作,將極大地提高青少年運動風險識別能力。
學校相關監督系統機制沒有落實;體育運動損傷管理缺乏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社會對運動損傷干預的認可存在偏差等。
綜上所述,在新發展階段運動損傷干預在學校體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對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SWOT 分析,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當前學校體育運動損傷事件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最新政策以及外界環境的支持,有效解決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難題,全面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知-信-行”指將人的行為看作是知識、態度和行為三個連續部分,其中知識是基礎,態度是動力,行為是促進改變的目標。“知-信-行”理論模型在國內主要應用于了解目標人群健康保健方面知識、態度及行為現狀;表達對健康體育運動教育的主觀性需求和對健康教育方法與手段接受程度,甚至用于對相關人群的知行合一的客觀評價。哈佛大學教授梅奧提出“知識-信念態度-行為理論”,并在曲曼1988年主編的《健康行為》中得以發展,應用在健康行為改變中。在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之下,學校體育運動預防損傷方案以及干預措施應該響應體教融合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青少年的身體素質。
3.1.1 知
知即為知識,在學校體育運動中,涉及了體育運動損傷和體育教學模式,包括對學校體育保健以及相關和運動急救知識的掌握。中小學是普及AED的最佳場所,配備“救命神器”是對急救認知的體現,提高學生體育運動損傷的急救知識儲備,學校應重視相關教師體育運動防護知識的培養,組織青少年學生積極學習運動防護相關知識和技能,利用多媒體等指導青少年,強化運動防護的宣傳,定期開展運動防護的專題講座等。
3.1.2 信
信即態度,以積極的態度和信念,接受學校運動損傷干預和急救知識的考核,形成常態化的信念意識。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增加運動防護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在課程考核中加入體育運動防護知識模塊,旨在讓更多的學生端正態度,形成積極的認知,提高體育運動防護意識,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當前,我國對中小學體育運動損傷態度存在一定偏差,雖然有了急救免責法,但并未深入人心,導致人們不敢施救。
3.1.3 行
行即行為,在提高運動防護意識基礎上,保持良好的體育運動防護能力,需要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大部分中小學教師或學生基本上選擇撥打120等待救援,耽誤了搶救的黃金時間,沒有相關經驗和CPR的急救處理及AED的操作技能,在行為上的失控容易引起失誤,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因此,在校內組織運動防護競賽,急救演習等,組織安排學校、家長、學生共同參加關于運動損傷防護干預的活動,形成多方協調,使青少年學生在行為上減少體育運動損傷,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3.2.1 轉變思想觀念,創造發展條件
強化以人為本,重視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教育價值,把育人作為最高目標,開創性地落實發展體育運動損傷干預教學,促進教育規律與體育規律共同服務于青少年的健康全面發展。要深刻意識到“離開科學健康的體育運動是不牢固的”,主動將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這一實用模塊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實現運動員文化教育、人格塑造、健康成長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轉變教育部門應試教育的培養觀念。強化體育教育價值的思想觀念,正確認識和理解學校運動損傷干預在體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運動損傷干預貫穿學校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不同環節。
3.2.2 明確融合目標,落實培養機制
新發展階段體教融合旨在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充分落實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相關培養方案,在推進體教融合過程,需要聯合家、校、社共同參與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工作機制建設,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攜手合作,從各個不同部門組織和領導層保障運動損傷干預建設和實施機制。在具體落實各個方案和機制過程中,要積極引導不同部門形成推動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工作的合力,全力打造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育人模式。
3.2.3 創新教學模式,促進管理體系
通過“知-信-行”的教學理論模式,建立聯合督導機制,對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相關情況要定期評估,形成多元化、多樣化、可持續的學校體育運動損傷治理體系。通過建立有助于保障體教融合的激勵機制,進而提升在新發展階段下各個部門對學校體育運動損傷干預工作的積極性。一方面,針對學校體育當前的政策法規進行定期修訂,如以《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著落點,進一步推動體育、教育、衛生等主管部門之間職責協同,對學校體育運動損傷進行有序的專門約定,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損傷的防范意識;另一方面,形成部門之間客觀評價與監督職能的良好風氣,提升體教融合工作的實效,不斷完善運動損傷干預的管理體系。除此之外,利用現代技術建立智能化健康監測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反饋青少年體育運動情況,既是體育教育信息化時代青少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促進體教融合落實的保障機制和重要內容。
青少年強則國強,在新發展階段要抓緊歷史發展契機,解決新發展階段學校青少年體育發展中出現的運動損傷問題,落實“知-信-行”的教學理論模式,建立聯合督導機制,協同家庭、學校和社會為主體,建立青少年體育運動損傷干預的監管體系和長效機制,開創體教融合與全面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推動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