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清
(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體育部 湖北武漢 430070)
在當今社會,人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陡增的時代。作為即將踏入社會,擔當建設社會重任的當代大學生,在憧憬未來的同時,承受著未來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的惶恐,不斷學習,努力提升社會競爭力成為必然選擇。在此壓力下,他們的身心經受著極大的考驗,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查閱相關資料報道,相當部分學生的身體出現了亞健康狀況,其中由于精神壓抑,厭世乃至輕生的悲劇案例常有發生。這一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思考,人們在拷問社會之時,體育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身體教育。教育身體轉向“全人”(全面發展的人)培育的觀點一經提出,就受到了體育教育界的一致認同,在此背景下,體育教學作為學校體育之身體教育的具體實踐,理應成為研究的重點,如何改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使之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需要,對當前競爭壓力環境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是體育教育工作者緊迫且義不容辭的責任。
養生是我國古老的一種健身活動,它從自然的全局觀高度看待生命,從生命的整體觀看待人體。它認為生命來自自然,并受自然和社會的影響,同時作為靈肉一體的人,其各個構成部分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人是社會的單元,是自然的構成部分,主動適應自然、社會,就有了健康的前提。人體是一個矛盾對立的平衡統一體,各構成部分平衡發展就有了健康的保障。在實踐中,以“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理念為指導,以“調養”為方法,以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功法(鍛煉)和營養為實踐手段,追求人體身心的最大化健康發展和健康保持。
“天人合一”的“天人”指人與外界的關系,“天”在古代養生中代表廣袤的宇宙,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人類群居而形成的社會?!疤烊撕弦弧本褪侨伺c自然、社會的融合和對自然、社會的順應,使人完美地融入自然和社會環境中。
1.1.1 人與自然合一
人的生命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豆茏印葮I》有云:“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逼渲?,“天出其精,地出其形”說明生命源于自然,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自然界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乃生,不和不生”則道出人體健康與生存環境的對應關系,“和”是相容、順應、適應的意思,主動順應并適應這種環境,人體才得以健康。古代養生觀中類似的意思還有很多表達,如《養性延命錄》中“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黃帝內經·素問·本神》中有:“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等。只有順應和適應人類生活的環境,并與這種外部的環境相融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保證人生命之軀的健康延續。
1.1.2 人與社會合一
人類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以群居為生活習性,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對抗大自然的風險和挑戰,增加人類生存的空間和機會。群居組成群體,群體合成社會,有社會就有了社會必須遵循的制度,不公平的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別?!白晕摇彼枷胱鞴?,在意個人得失,產生了種種欲望,當這種欲望與社會制度、社會習俗發生沖突、產生矛盾而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滋生心理的不平衡,影響人的情緒和精神,繼而損害人體的健康乃至生命。古代養生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主張調整自我,適應社會,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無欲少求,以此來凈化心靈,平和心態,追求精神的坦然和安寧,達到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典型的有莊子的“心齋”“坐忘”之說,孔子對“心齋”的解釋是“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痹凇洞笞趲煛分?,“墮肢體,默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其含義無外乎是超越人體思想的束縛,突破自我,順應和適應社會環境。
古代養生運用古代樸素的“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將人本體看成一個矛盾對立的統一體,認為人的生命是有形的軀體和無形的靈魂,以及作為支撐的外在肉體架構和提供營養的內在臟腑、經絡、氣血等一對對矛盾的對立統一。例如,《淮南子·原道訓》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意思是人的生命由“形、氣、神”三者構成以及三者對于生命的作用,“形”是“舍”,即房屋,起到支撐人的生命架構和裝載內臟器官的作用;“氣”是充盈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神”則是人體生命的內在調節。他們相互影響,彼此制約,只有組成人體生命的內外,虛實的構件協調發展,“形、神、氣”三者的協調統一,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才能維系人體生命的健康,任何一方產生偏頗,勢必影響到其他方面,進而影響生命的健康。正如《原道訓》中所說:“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圣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干?!?/p>
“身心合一”的傳統養生觀是一種追求人體全面均衡、協調發展的整體養生觀,重視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全面協同發展,彼此影響,通過調身、調心、調息的相互協同合作,“以動養形,以靜養神”,既追求“形”的健康,更追求“神”的健康,“形神合一”,全方位地對人體生命進行主動的健康干預,使人的生命朝著整體健康方向發展。古有“流水不腐,戶樞不動。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揭示“生命在于運動”的樸素養生道理,這個運動不僅是身體外在即“身”的運動,更是身體內在即“心”的運動,是在“心”的帶領下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持久地以身體健康發展和保持為目標的“靈肉一體”的主動身體體驗。
養生,即養護、調養和培育生命之意,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認知自然、社會的實踐過程中,結合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陰陽學說以及中醫氣血理論,總結和發明的一項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運動方法,它以追求生命的健康長壽為終極目標。古代養生觀對當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預防疾病發生有著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
首先,古代養生觀是一種追求生命全面協調發展的健康觀,只有構成生命的全部構件健康發展,彼此良性影響,維持生命環境的動態平衡,人作為一個生命整體才會健康,才不會出現偏差,才不會出現影響健康的誘因。其次古代養生觀是一種“身心”并重,協同發展的健康觀,有形的身體和無形的心靈構成了完整的人體,它們互為影響、互為制約,“形勞則神亂”。身體的不健康,必然造成心理緊張,給人的精神以壓力,反過來又加重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心理和精神不健康又會直接影響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進而影響維持身體健康發展所必需的原動力,造成身體不健康的成因形成。再次,古代養生觀是一種對人體精神和心理即“神”層面進行主動健康干預的健康觀?!吧瘛笔庆`魂,是指導人體一切活動的思想,在某些情況下,“神”的健康比身體的健康更為重要,它將影響到人體戰勝疾病,克服困難,忍受困境折磨的意志和信念。最后,古代養生觀是一種追求人體與自然、社會等外部環境協調發展的健康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人體理當受到自然和社會的影響,遵循自然規律,順應社會發展,合理融入所生活的環境,人體的健康才有保障。
綜上,古代傳統養生觀是將人體當作“靈肉一體”的復雜整體,追求精神世界和身軀的全方位健康協調發展,與當前學界提出的身體教育的“全人”發展目標高度吻合?!办`肉一體”是身體教育的終極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古代養生的最高境界,二者的目標有著高度的一致性。用我國古代養生觀指導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將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健康觀,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普通高校體育工作者一直都在進行順應時代形勢發展的體育教學改革研究,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將研究成果應用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這些研究成果無疑完善了當今體育教學的模式,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和教學質量。通過分析他們的研究,發現很少將人作為“身心一體”的整體來進行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構成人體的外在身體視角,重點研究的是外在身體“身”的健康發展即強身健體,較少涉及主動干預構成人體內在“心”層面健康的研究。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基本上還是以運動技術方法教學為主,輔以體育運動所需求的身體素質練習,其實質就是一種體質健康教育,目的是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掌握1~2 項感興趣的身體鍛煉方法,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終生鍛煉,終身受益。這顯然與身體教育的“全人”發展目標有著較大的差異。
3.2.1 構建人體“全面發展”的整體健康觀認知
知行合一,當人們真正知道和理解,就會主動用自己的行動、行為去實踐和實現。“理解,就是體驗到我們指向的東西和呈現出的東西,意向和實現之間的一致”。理解指導行動,行動實踐理解。健康觀是大眾對身體健康的統一理解和認知,直接指導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和保持健康的鍛煉實踐活動。何為正確合理的健康觀?取決于人們對身體內涵的正確界定。古代養生觀將身體看是一個“形神合一”,處于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并直接受其影響的一個復雜系統的定位無疑是正確合理的,“形、神”是構成身體不可分割且彼此影響的重要部分,只有構成身體的“軀體”和“靈魂”都健康了,并且能夠很好地適應所生活的環境,身體這個系統的健康才是真正健康,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勢必會破壞這個系統的平衡,造成身體健康的傷害。
3.2.2 構建身體“內外兼修”的體育教學內容體系
古代養生倡導“以動養形,以靜養神”,這是一種對身體的內(神)外(形)兼修,一種對身體全面健康發展的鍛煉理念。這一動一靜的鍛煉方法背后,彰顯的是古人用于身體健康鍛煉的內容性質、不同鍛煉目標的內容區別。研究認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雖然豐富,但其教學的目的更多的是直接針對人體外在軀體的健康發展,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雖然也有對人體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鍛煉,但都是一種運動鍛煉過程中的衍生產物,一種在特定環境、特定情形下對特定群體身體內在因素的激發。在當代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缺失專門針對身體內在“心”進行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體育教學內容是體育教育的載體,它是根據體育課程的目標,體育教學的內在規律及社會需要來確定。從當今社會形勢的發展及學校體育之身體教育培育“全人”的目標出發,完整的體育教學內容體系應該是兼顧身心協同鍛煉,兼顧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體育教學內容的整合,既有鍛煉“形”的內容,也應有健康“心”的內容。
3.2.3 構建“育身”和“育心”并重,實現“身心一體”的體育教學形式
靈肉一體是身體教育的終極追求,“心”和“身”是構成身體的兩個部分,它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心提升身、身具象心,身與心不是舍此向彼,而是即此顯彼,彼此動態交融,身是心的具體體現,心是身的經驗升華。任何一方的健康缺失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直接傷害,只有二者相互融為一體,彼此相互良性影響,身體的健康才能長久保持。在實際生活中,“心”的健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富蘭克林說:良好的品格,優秀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靶摹弊鳛樯眢w的靈魂,對身體健康乃至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靶摹笔且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人的心理,一個人的品行等與精神世界有關的一切,健康強勁的“心”能引導培養良好的習慣,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念,能督促人們自律,管理自己,增強社會和生活抗壓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強化“學生中心”地位,讓學生通過內在感覺不斷經營自身、發現自我,在“育身”的同時,注重“育心”的教學實踐場景和情景設計,注重教學過程中的身體體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身心去感知運動對身體的刺激,對心理的影響以及運動中經歷的一系列情感變化。體會運動過程給身心帶來的愉悅,甚至感受因運動強度帶來的痛苦的存在;體會運動競爭中失敗的沮喪、成功的喜悅、過程中的堅持與忍耐;體會因取得勝利或圓滿完成動作所產生的一系列成就感和自豪感;體驗運動協同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欣賞以及默契的和諧;體驗融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輕松愜意,進而達到主動“育心”的健康目的。
古代養生觀是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傳統“陰陽學說”這一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與人體全面健康追求的有機結合。它從人與自然、社會,以及構成人體“身”“心”全局的角度考量人體的健康,這種身體“全面發展”的健身觀正是當今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趨勢,對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有著現實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強身健體的軀體教育是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主流現狀,這顯然不符合學校體育身體全面健康發展的目的。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強身健體的同時,如何強化身體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健康發展教育,達到人體“身心合一”的健康境界,還有待進一步的體育教學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