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彩霞
(臨汾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0)
盡管乒乓球運動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在這100多年的時間里,它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全世界。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上,乒乓球運動的地位最為特殊,1959 年,中國誕生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是乒乓選手容國團,新中國首位女子世界冠軍是乒乓選手邱鐘惠,而國乒集體里,不僅有為國出戰的冠軍主力,亦有默默無聞的陪練、隊醫,在民族精神和集體利益面前,個人得失開始變得微不足道。一代又一代乒乓人拋下私心雜念,以“國球”傳承著體育強國的堅定信念,劉國梁、張繼科、馬龍等大滿貫得主彰顯中國乒乓球隊的輝煌時刻,而今年輕一代再次崛起,中國年輕小將孫穎莎、陳夢問鼎世界冠軍,在這種輝煌的局面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研究中國乒乓、中國打法,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少年強則國強,如何挖掘青少年自身的優勢和天賦,并運用科學、合理、有效的訓練,發揮其潛能,助力其迅速成長,一直是乒乓人關注的焦點。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成為和平方式的“戰場”,競技體育不僅成為綜合國力的比拼,運動員作為主角之一,其承載了多元的文化符號,被嵌入了民族精神,并肩負著歷史使命的重擔,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是“金牌”和“冠軍”所帶來的榮耀和戰利品被深深地植入青少年的思維體系中,成為主導一切的核心。教練員主動發現具有乒乓潛質的運動員成為當前選材的主要標準,并予以某種“承諾”,使得“競技成績”成為能否進入某個大學和留在隊里的標準。如此,在缺乏機制激勵的高強度競技訓練中,對于青少年來說,無異于“苦行僧”似的身體訓練強度,與這種對“競技成績”的盲目追求,形成一種畸形的動態的平衡機制,在其認知體系里,通過“特長”與“吃苦”成為運動員獲得冠軍與通過讀書走出鄉土、考上大學的路徑異曲同工,此種訓練動機和愿望之下,一旦與現實之間出現裂縫,往往導致訓練的懈怠和情緒的崩潰。
乒乓球運動員的身份和意義隨著體育強國建設而不斷被重塑,其中冠軍運動員的身份因被賦予了為國爭光的符號而榮光無限,然而乒乓球作為一項經久不衰的競技項目,其閃耀的成績背后,是以教練員為核心的團隊成員在訓練中的精細化分工。不同乒乓成績的運動員被劃分為重點、一般等不同等級,重點的運動員又由于職責不同而劃分為不同崗位,如主教練、助理教練、隊醫等。成績差異不僅成為乒乓運動員成績的劃分,甚至有的俱樂部以此為依據,進而干預其飲食供應和經費保障,如此管理機制雖然可以將有限的經費資源給予有潛力的乒乓運動員,以主教練為核心的團隊,其訓練計劃和嚴苛的訓練紀律固化了運動員的日常,但對于較早離開家庭和父母的青少年而言,在如此的集體訓練環境里過早地體會到了社會化的過程,如此訓練環境甚至導致部分運動員心理失衡,陷入“教練員偏心”與“訓練也沒用”的矛盾之中。
青少年運動員按照年齡可能正處于小學、中學或高中階段,為了良好的競技成績,一天中多數時間都在訓練,導致只有很少的時間用于學習上。在世界大型競技賽場,中國的乒乓運動員孫穎莎、錢天一等“00后”小將表現亮眼。在2019年世界青年乒乓球錦標賽上,年齡最小的運動員才15 歲,從實戰表現上,其已經具備了挑戰頂尖高手,甚至是奧運冠軍的實力,前途不可限量,然而這些表現亮眼的天才少年,如何在繁重的訓練中平衡文化知識與競技成績,為以后長遠的人生規劃做準備,成為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畢竟冠軍之路艱辛,冠軍更是鳳毛麟角。青少年運動員,特別是低齡化精英運動員社會價值的傳播,已經在東京奧運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如全紅嬋的文化知識水平極其有限,運動員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此種問題不得不引起乒乓人才培養乃至整個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重視。
目前,對于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訓練關注度已經得到顯著提升,然而教練員及其團隊的目光把焦點放在了比賽上,在激烈緊張的比賽中迅速作出合理的決定,并選擇適宜的戰術和技術。然而,這些傲人成績的背后承載的是“十年磨一劍”的艱辛訓練和對身體和球技的反復“雕琢”。青少年正處于身體成長的黃金時期,過早的專業化訓練和過重的身體局部負荷以及準備活動不足等引起的訓練傷痛,已經成為競技體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傷痛伴隨著“拿冠軍折了半條命都值”的心態,被冠上“英雄”的稱號,特別是進入國家隊后,青少年運動員從被選材到脫穎而出,經歷了小學訓練、少體校、省體工隊、國家青年隊和國家隊的層層篩選,不僅代表著待遇的高等級和訓練的高強度,距離冠軍之路亦更進一步,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訓練周期,由身體損傷帶來的訓練進程停滯不前,可能會影響運動生涯,甚至以后的人生規劃,這種社會性的壓力和功利性心理可能成為壓倒自己的一根稻草。
國家強調,統籌體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各類人才”不僅是乒乓球和籃球、足球等運動種類之分,更是精細化的體育崗位的需求,對乒乓人才而言,未來的人生規劃勢必更加開闊,育才和用才的方向多方位、多角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打通退役運動員的人才流通通道,體育教師、教練員、助理、陪練,甚至是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社會組織和俱樂部等。誠然,成為冠軍是必爭之路,但并不是唯一之路。該文僅從乒乓后備人才儲備角度,建議健全其人才培養機制。
2.1.1 完善乒乓球訓練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在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下正向調動運動員積極性的一種方式。青少年運動員身心均處在黃金時期,正向引導和積極塑造對其球技的掌握和價值觀的形成均起到重要作用,是形成良性訓練動機的重要舉措,而良性的訓練動機是青少年運動員能夠幾年,甚至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訓練的根本前提。常見的一種現象是,部分青少年吃不得苦而每天得過且過。另一種極端現象則是因為競技成績不達標,不能上某大學而一蹶不振的頹廢。因此,訓練激勵機制必須建立在青少年運動員個人需要的基礎上,從乒乓球訓練隊的全局觀念和運動員個人發展的長遠觀念兩方面入手,滿足不同層次的運動員需求,如有些偏重物質、有些需要尊重、有些需要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等,以此達到激勵方式的多樣化。
2.1.2 完善乒乓球訓練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實際上是各組織功能和運行機理的協調,其更強調良好訓練環境的營造,以期使得青少年運動員增強訓練的堅持度和持續度。由于經費和資源的限制,從運動員等級劃分而區別對待的現象,讓更多的青少年不得不提前面對社會的現實一面,由此而誕生的“協同管理機制”一再打破不同部門、組織、協會之間的壁壘,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與學校、體育部門之間的隔閡正逐漸處于深度溶解之中,從政策供給到財政支持,乒乓競技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視角開始逐漸轉到非專業隊渠道輸送的運動員,乒乓球整體的訓練環境將在各界人士和各個部門協同支持下變得明朗。
在爭相角逐獎牌數量的氛圍下,優秀運動員在賽場上每個動作瞬間的背后實則是幾年,甚至十幾年資本的投入和教練團隊辛苦的付出,運動員的培養從“選材”到“訓練”近乎苛刻得像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乒乓球人才的訓練質量一直是主教練主抓的核心。
2.2.1 基本功訓練種類的多樣化
對于乒乓球基本功訓練,常見的訓練方法是多球訓練和變化訓練,多球訓練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有助于熟悉基本動作和技術、形成動力定型、訓練連接技術、提高步法穩定性,甚至是輔助體能提升等。變化訓練是通過對乒乓球運動負荷、訓練內容、訓練條件等進行改變,提升運動員的應變性和適應性。而相比成年人,青少年乒乓球訓練有很大的不同,從掌握技術的角度,青少年可塑性比較強,學習能力快,掌握一項技術的能力往往超乎想象,而對于訓練強度和枯燥性的忍耐力和堅持性卻不盡如人意。因此,青少年的訓練計劃,應側重于技術的建立和掌握,有意識地變化基本功訓練的種類,提高其學習和訓練興趣的同時,激發青少年的運動潛能,有助于個人能力的發掘。
2.2.2 基本技術和戰術的總結和模仿
激發訓練的主動性,一直是教練員不懈的追求。青少年的乒乓偶像和冠軍為反復枯燥的訓練注入新鮮的活力,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科技力量又為其助力,即便是競技賽場上瞬息萬變的球技和刁鉆野蠻的打法,也會被采集得真真切切。如對于奧運冠軍陳夢的奧運表現,當長膠回球輕飄,她無法用身體找準合適的擊球點時,其放慢節奏,先使用極小的手腕動作快速摩擦來球,同時前臂及時制動控制手腕,再使用手臂上揚,以便加強回球的穩定性,通過先緊后松的控球手法,將比賽轉入自己的進攻節奏中,利用圖像解說和講解,對于提升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的主動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2.3 適應性訓練的地位舉足輕重
若競技成績是運動員訓練的不斷追求,則適應性訓練能為此錦上添花。從廣泛意義而言,乒乓球適應性訓練包含兩部分。一是身體體質的適應性,表現在平常的訓練中,通過針對性鍛煉,提升專項速度、靈敏度、耐力等素質,以通過各項體能訓練,改善運動員身體形態、提高機體技能,為承擔較大的運動負荷和較高的技戰術水平提前做好準備。二是比賽環境的適應性,如場地地面的光滑程度影響運動員步法的平穩性;高溫高寒的條件下,則會影響運動員呼吸頻次和肌肉的收縮,進而影響正常的判斷力和接發球的準度和力度。隨著5G、AI 基建的推廣,乒乓球的適應性訓練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實地進行,可能是某個體育場、高校內或者是國外場地,需要提前進場;另一種則是沉浸式模擬訓練,設置特定的地形、氣象、燈光等特點,提前進行模擬。
心理訓練在競技體育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青少年運動員,其心理發展階段正處于敏感期,對于自我認知常常因為競技成績的好壞和訓練強度的高低而陷入自我迷茫的狀態。
2.3.1 關注競技場上的心理壓力
運動員心理,不但體現在重大賽場上運動員超冷靜的判斷力和得失成敗的寵辱不驚,而且體現在訓練手法和擊打技巧很難保證隱蔽性的情況下,運動負荷和訓練強度的安排為世人共知,此種情況下,心理訓練顯得彌足珍貴。無論是單打,還是雙打,乒乓球運動的特點更傾向于技巧性和精準度的角逐,比賽氛圍將會異常激烈,穩定的情緒、冷靜的態度、機智果斷的品質、超前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均需要在平常的訓練中,予以貫徹和灌輸。
2.3.2 關注運動傷痛后的心理疏導
針對青少年運動員而言,作為人才儲備的后備力量,身體經過長年累月的點、撥、轉、攻、拉、搓等技術的“雕刻”,運動傷痛在所難免,是再接再厲,還是一蹶不振,對于青少年可能是一念之差,因此,運動創傷的心理疏導同樣至關重要,關乎其將來的人生規劃和成長道路。
理論和實踐證明,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夠促進青少年運動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提升,同時能夠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其體育素養,乒乓球亦然。將體育與教育深度融合,一直是體教改革的追求,從學生學習體育以及學習乒乓球的框架里跳出來,而今站在青少年運動員的角度,其更多作為體育后備人才的儲備,不斷訓練已經成為常態,而在體教融合模式下,文化教育則放在了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訓練”和“文化”二者表面上沖突的矛盾關系,必然導致體教更深度地細化。
2.4.1 促使教練員訓練理念的改變
教練員的訓練理念是指導和開展乒乓球訓練的指揮棒,對乒乓球訓練、技戰術、體能和智力等均起著引導的作用,若教練員過度強調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長,而忽視文化的教育,則青少年運動員在思想上很難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由此,應改變教練員訓練理念,不僅是一套完善的訓練計劃,或者訓練體能和營養搭配的組合,亦是對青少年運動員正確價值觀念的傳遞,從而平衡文化知識與體育成績之間的關系。
2.4.2 促使體育社會組織的協同聯動
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是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跨越政府部門協同與社會力量涉入的協同機構,乒乓球運動作為體育項目的重要組成,青少年乒乓球作為青少年體育的重要分支,為體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組織基礎。反之,完善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結構,一方面,建議學校對乒乓球青少年運動員加強學習和訓練的支持力度,同時增加體育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健全體育與教育之間的銜接機制,從人才培養目標、評價監督機制、溝通聯系、資源整合等整體性角度,發揮體育社會組織的治理效能。
一代又一代的乒乓人為了突破如今的成就,而不斷努力,圍繞這一宏偉目標,對青少年運動員的需求分析更加層次化和精細化,對其良好訓練動機的培養、良好訓練環境的營造、科學的身體訓練和心理訓練以及對文化的重視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以期提升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在體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培育更多乒乓球后備人才和乒乓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