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強,肖慧涵
(清華大學 北京 100084)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云計算”“區塊鏈”“數字媒體”等新概念的興起,“云演出”“直播”等演出和觀看方式更加普及,市場上可供人們選擇的精神文化類產品也越來越多,并對傳統戲劇行業產生一定的沖擊。對戲劇表演藝術來說,強大的現場互動性是其根本。戲劇行業在不斷追求線上拓展的同時,也不能放棄線下發展。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的變化,分析未來的戲劇發展趨勢。
在疫情常態化和防疫措施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戲劇演出市場已經逐漸恢復平穩,但由于劇場的高度“聚集性”特征,觀眾走進劇場觀看表演依然存在一定風險。不時突發的狀況使傳統演出行業的運轉變得非常被動,大部分地區都要求劇場等文娛場所上座率不得超過75%,于是,各類演出團體紛紛開展線上演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在互聯網上可以獲得的演出資源越來越多,而空間局限性較大的劇場演出開始受到沖擊。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戲劇制作者開始重構演出空間,拓展戶外演出的更多可能。
在疫情之前,受到審美習慣的影響,大部分中國觀眾認為演出應該坐在劇場里觀看,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老舊的理念。而在線上演出越來越多之后,人們開始拓展劇場之外的演出形式,這個發展方向剛好順應了演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國內就已經開始上演大型實景演出,主要是主題園區為表達其文化主題,吸引更多游客而推出大型駐場演藝節目。近年來,很多旅游景區依托于豐富的文物旅游資源和優美壯觀的自然景色,推出了多部表達當地文化特色的大型實景演出,例如“山水盛典”系列的17 臺大型實景演出,包括桂林陽朔《印象·劉三姐》、湖南張家界《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湖北恩施《龍船調》、江西婺源《夢里老家》,還有“印象系列”的云南《印象·麗江》等。
大型實景演出的優勢顯而易見,但高昂的制作和運營成本也使該類型演出的票價遠遠高于普通演出。除此之外,固定的表演模式、局限的觀演關系也成為實景演出創作的桎梏。在新的挑戰下,戲劇制作者基于實景演出已有的優點,重新調整創作和表演層次,給實景演出的場地賦予更多功能,向更加先鋒的戲劇形式發起挑戰。
在烏鎮戲劇節中,最大的特點便是戲劇表演空間開放化,不將演出局限于特定的演出場地內,而是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水鄉獨特的建筑景觀,將整個烏鎮作為表演空間。這樣的設計使戲劇可以隨時隨地發生,席地搭臺、承天為幕,陽光變燈光,美景化舞美。例如,在烏鎮戲劇節中的嘉年華板塊中,藝術家可以在整個小鎮中任意選擇場地進行路演,這些自然的演出場所與烏鎮的風貌、環境融為一體,和戲劇表演內容相得益彰,能更好地讓藝術家解放天性,散發更大的能量。對于觀眾來說,突破空間限制的演出也能讓更多沒有戲劇背景的人參與其中,獲得更好的沉浸體驗。
從戲劇制作的整體流程來看,戶外實景演出場地的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前,導演、制作人會首先根據劇本內容設計合適的舞臺布景、服裝、道具,但是,實景演出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創作思路,他們逐漸開始嘗試依托現有視覺素材進行故事的創作和編排。例如,阿那亞戲劇節中的“候鳥300”計劃,就是鼓勵藝術家利用海灘的自然天光進行現場戲劇創作和表演,該計劃在1587位報名藝術家中選出300 位藝術家,聚集在“候鳥300”大本營進行300 小時的集體創作。藝術家在感受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以戲劇、音樂、影像、裝置、繪畫、身體及生活藝術為展現形式,將他們最富創造力的作品呈現給大家。在實踐中,該計劃成了戲劇節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存在。
打破空間限制的戶外實景創作類演出在國外戲劇領域已經相對成熟,例如,愛丁堡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等每年都會設置類似的演出環節;在戲劇節之外,流動劇場、行為劇場等演出在國外也非常普遍。
過去,我們觀看戲劇表演都是在大劇場里,這種劇場普遍座位排布非常密集,有的劇場甚至能夠容納兩千左右的觀眾。在實際觀看過程中,觀演效果較好的位置只有靠近舞臺區域的前幾排,大部分觀眾在觀看演出時甚至沒辦法看清楚演員的面部表情,也就很難沉浸到劇情中去。目前,很多導演、劇團也開始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反思和改變,例如,賴聲川導演近些年來大火的戲劇《如夢之夢》。《如夢之夢》的演出選擇在傳統的保利劇院進行,但是,在舞臺設計過程中,院方犧牲了將近一半的觀眾席,使之變成環形舞臺。演出時,觀眾坐在環形舞臺下,演員圍繞觀眾進行表演,觀演效果極佳。
在劇場的日常運營過程中,我們很難對劇場本身做出物理性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想辦法重新利用它,把劇場拆分成不同的板塊。比如,對于一個能夠容納兩千人的大劇場,在上座率只能有一半的情況下,院方可以給部分觀眾席賦予表演和互動功能。
在劇場之外,市場上越來越火爆的密室逃脫游戲也屬于沉浸式戲劇的一種。密室逃脫游戲其實就是一個密閉的“劇場空間”,這個空間被打造成和劇情背景緊密相關又和真實生活場景非常類似的環境,讓觀眾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在戲中。在這個空間中,運營者會運用音響、燈光等技術手段渲染氣氛,可以觸碰的道具以及演員的近距離表演,為游戲參與者帶來了非常好的互動體驗。除此之外,游戲故事的發展和結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游戲參與者在整場活動中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而實時變化著的。
沉浸式戲劇不僅注重一般的視覺和聽覺體驗,還在互動過程中加入嗅覺、味覺和觸覺體驗,讓觀眾被包圍在真實和立體的環境之中。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足不出戶獲取到任何信息,但這也帶來了精神世界的匱乏和親密關系的缺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沉浸式戲劇以其為人們帶來的多感官刺激而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以往,在人們的認知中,戲劇就是編劇寫出一個故事,然后導演和演員把這個故事演出來呈現給觀眾,演出只需把故事講明白即可。然而,現在更多的戲劇已經開始和更多的領域結合。
對于觀眾來說,視覺藝術的沖擊力比音樂、舞蹈的沖擊力更大。在烏鎮戲劇節,曾經有一部肢體劇場作品:兩個舞蹈演員在開闊的廣場上翩翩起舞,他們分別在自己的舞蹈鞋底上涂抹了黑色的墨水和白色的墨水。隨著舞蹈動作的變換,他們的舞蹈鞋在地上畫出一些圖形。這些留在地面上的藝術作品,也是劇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黑白交織的圖形直接刺激了觀眾的視覺,并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在先鋒戲劇發展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各類裝置藝術、雕塑等美術成果也開始逐漸和表演藝術相結合。
近些年,人們也開始嘗試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增強觀演體驗。例如,全息投影的使用使舞臺換景的難度大幅度降低,視覺效果和演員演出配合更加靈活,強大的舞臺技術輔助表演使劇目完整度大大提高。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排演的《暴風雨》就是很好的例子。《暴風雨》講述了荒島之上被手足背叛的魔法師普洛斯彼羅的故事,充滿傳奇魔幻色彩。在過去的舞臺演出中,如何在舞臺上呈現海浪與火焰、奇異的精靈形象是很大的難題。
而該劇第一次在古典戲劇中運用實時數碼動效,將演員們的動作和表情進行預先捕捉與實時渲染,通過動作捕捉和3D 實時投影技術,在戲劇舞臺上做到了虛擬與現實的共演。
美術學科的運用對于增強戲劇的互動性有非常大的幫助。和音樂、舞蹈相比,美術的入門門檻相對較低,即使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觀眾,也可以進行美術創作,并留下直觀且有沖擊力的作品。這個創作和展示的過程非常容易和戲劇相結合,以實現更深層的教育功能。在一些教育劇場中,表演者會帶領觀眾現場進行美術創作,再運用戲劇手法將視覺作品戲劇化。在戲劇創作過程中,可以結合的不僅僅有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學科,數字媒體、計算機等學科在戲劇作品中都有可以呈現和應用的空間。未來,我們搬上舞臺的也許并不只有成熟的作品,更有可能是一個完整的戲劇孵化的過程,這些都取決于我們對戲劇演出項目的定位。
目前,越來越多的劇院團開始探索“云演出”的可能性。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線上演出市場的前景并不被業界看好。戲劇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門類,其藝術魅力就體現在其強大的現場互動性上,劇目本身的內容和現場觀眾的反應是不可分割的,這就要求表演者和觀眾需要處在同一時間、空間之下。在舞臺演出中,觀眾對表演者的反饋會造就表演者情緒上的變化,這種情緒差異會使表演者的每一次表演都有細微差別,而這恰恰就是戲劇演出的魅力所在。
從技術層面而言,目前國內的拍攝手段幾乎不能真實還原舞臺表演,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舞臺表演對拍攝技術的要求很高,攝影師必須了解整個戲劇的亮點和沖突,才能夠在每一個部分捕捉到給人最大震撼的鏡頭。而舞臺上的調度和燈光、舞臺美術的運用也很難通過鏡頭展現出來。對于觀眾而言,互聯網上可以觀看電影、直播等優質視頻,完全沒有必要選擇單調又喪失了互動性的舞臺演出視頻。
因此,線上演出作為劇場不能運營狀況下的應急補救措施是可以的,但把它作為劇場的主要業務則完全不具有市場競爭力。筆者認為,線上演出如果想要在互聯網上開拓一片天地,一定不能丟棄戲劇本身最重要的特質,即強大的觀眾互動性。我們可以模仿直播、互動視頻的方式,讓線上的觀眾與表演者實時互動起來,并有一定的權力決定或者影響戲劇故事的走向和結局。
在影視行業,早已經開始掀起了“互動劇”的風潮。線上互動劇能夠給予觀眾一定的選擇權,從而影響整個故事劇情的走向和結局,包括角色視角的切換,分支劇情的選擇等。對于影視行業來講,互動視頻能夠有效提高觀眾的沉浸度,強化用戶與劇情之間的連接。在內容本身之外,由于互動視頻的形式能夠迅速拉近作品內容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從而能夠達到非常好的營銷推廣效果。例如Facebook 推出的綜藝節目《和好還是分手》,就通過Facebook Live、投票、評論等方式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度。
對影視行業來講,雖然互動模式充滿發展潛力,但眾多劇情支線增加了拍攝時間和拍攝成本,這種全新的模式在市場上依然面臨著可行性不高的問題。對于戲劇行業來講,互動形式和影視劇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首先,在演出中,演員的現場表演只有一次,這雖然增加了演出的排練難度,但省去了拍攝多支線鏡頭的工作,成本相對可控。其次,現場演出的特性使戲劇互動演出的線上轉播難度較大。目前,雖然戲劇行業還沒有開始實行這種全新的演出模式,但互動性演出能夠吸引一定的注重參與感和互動性的線上觀眾,有可能成為未來線上戲劇發展的一個方向。
現在的年輕人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長大的,戲劇的數字化、虛擬化有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劇場有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入不敷出,如果我們無法在現實中消滅病毒,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發展一個可供精神交流的戲劇舞臺。
在電影《頭號玩家》中,導演為大家展現了虛擬世界的可能性,人們帶上VR 眼鏡和耳機就可以進入計算機模擬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可以擁有和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身份和經歷,這便是“元宇宙”。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們完全有可能在虛擬世界中扮演角色進行戲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