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凡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為音樂劇的探索期,在這一過程中音樂劇除歌、舞、樂三位一體之外,還與戲劇融合,直到二十世紀中期音樂劇已經形成擁有自己特殊魅力的一種表演形式。其故事題材涉獵廣泛,上到神話下至科幻無所不及,不僅如此,表演形式包含當時大部分的舞臺藝術形式,如喜劇、輕歌劇、舞劇等。音樂劇常常為其表現的故事創作專門的音樂,其音樂形式包羅萬象,有爵士、搖滾、古典、鄉村音樂、迪斯科等。演唱方式根據故事劇情的需求而變化,主要的演唱方式有流行、美聲、通俗等。在演唱時為加強故事感染力還會加入舞蹈,其舞蹈種類多樣,如現代舞、踢踏舞、爵士舞、芭蕾舞等。現代音樂劇經常會使用高科技的舞美技術,通過燈光、布景、聲像等加強觀眾的代入感。這些元素的融合,使得音樂劇迅速成為世界藝術舞臺炙手可熱的表演形式。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我國高校音樂劇學科建設也逐步完善,部分高校增設音樂劇專業,這為我國音樂劇事業的發展儲備了人才。除此之外,如《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花木蘭》等具有強烈本土風格音樂劇作品的問世,對音樂劇作品本土化的創作和演出進行有效探索。但是與此同時,音樂劇的不足之處開始暴露,主要問題是高校音樂劇表演教學不夠完善,本文旨在探索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優化方法,希望能夠為高校音樂劇表演教學助力。
現代音樂劇是在歌、舞、樂三者基礎上增加劇本、舞臺美術等元素,形成的“綜合性”戲劇表演。
劇本作為整部音樂劇發展的“繩索”,是音樂劇發展的核心。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劇本中人物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是音樂劇吸引觀眾的核心;其次,劇本是連接劇情的“繩索”,音樂、舞蹈、演唱等都是以劇本為中心,為劇情服務;最后,劇本是音樂劇中唱詞的載體,重在刻畫劇情發展及人物關系,還要將音樂劇的每一部分串聯在一起,為觀眾展示完整、清晰的故事線。
所謂音樂劇的“靈”和“魂”分別是指音樂劇中的舞蹈和音樂,其中音樂是推動音樂劇發展的首要因素,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音樂的作用有三個方面:其一,音樂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其二,音樂介紹故事角色及背景;其三,音樂向觀眾展現完整故事線。舞蹈作為僅次于音樂的表現手段,在音樂劇中的作用與音樂基本相似,舞蹈更側重于情景及人物的烘托,渲染劇場的氛圍。
音樂劇之“美”是指舞臺美術。舞臺美術是舞臺演出的重要元素,它包括化妝、服飾、道具、布景、燈光等。舞臺美術運用藝術化的手法,創造與劇情相適應的環境場景以及人物形象,加強觀眾代入感。
綜上所述,音樂劇需要具備良好戲劇文學素養,音樂、舞蹈功底扎實,能夠充分運用肢體語言以及演唱技巧來表現音樂劇所要呈現的內容和情感的綜合性戲劇表演人才。
音樂作為音樂劇演出的“魂”,需要通過表演者這個載體來傳達,表演者具備強大的唱功以及領悟能力,能夠正確傳達音樂劇所要呈現的內容和精神尤為重要。在音樂劇的表演中,演唱方法以在美聲基礎上結合流行音樂元素為主,聲樂功底作為演唱者的“基石”,需要高校針對學生情況進行聲樂課程的特別訓練。首先,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嗓音條件和聲樂功底制定課程因材施教。第一步,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聲音條件;第二步,教師根據學生的聲樂功底以及嗓音條件分配作品;第三步,教師要重視當地特色,在課程中練習、演唱本土音樂作品。如廣西本土音樂劇《桂林故事》中的歌曲《一句情話老了還在等候》《妹等哥掀紅蓋頭》等,這些作品不僅能讓學生練習演唱技巧,還能促進學生對于廣西本土音樂風格的理解。為了培養學生掌握多樣風格音樂作品的能力,還需要增添各類型音樂作品,如布魯斯、拉丁、爵士、搖滾等。通過不斷積累和訓練,學生能夠快速把握音樂作品風格,當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后能更加自如地融入其中。
音樂劇表演中合唱和重唱都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音樂劇教學中添加合唱和重唱的技能訓練,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在團隊中的和聲配合能力。在音樂劇中多聲部的群體性演唱多用于表現集體意志和情感,呈現具有鮮明色彩的場面。重唱的教學方法包括“對唱”“討論唱”(三人或三人以上)兩個類型,“重唱幾乎都發生在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是糾葛的時刻,就音樂成分而論,參與聲部的地位在織體中理應是平等的”,因此在高校音樂劇重唱課程上,教師應該注意兩位表演者演唱和聲、復調時音樂的和諧程度以及舞臺的統籌、調度。“合唱的音響組合、和聲織體自有其相對獨立的形式美感”,在合唱訓練中多個聲部同時進行時,教師要教導學生準確把握自己的聲音,合唱更加講究統一性。
音樂劇常通過舞蹈的肢體語言來推動劇情發展,舞蹈能夠更加生動地展現戲劇沖突。歐美音樂劇中的舞蹈主要包括芭蕾舞、踢踏舞、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間舞、歐美代表性民間舞以及流行舞等。在表演西方音樂劇作品時,需要表演者充分熟悉其舞種。因此,高校舞蹈訓練課程應該添加多樣的舞種,比如拉丁舞、爵士舞、現代舞、踢踏舞等。只有不斷學習不同舞種的表演風格,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不同舞種的表現方式,才能完美傳遞音樂劇所要表達的內容。
戲劇表演和話劇表演在音樂劇中一脈同源,主要是通過表演者的臺詞、表情以及形體語言的結合來展現角色,推動故事情節。對于音樂劇的初學者而言,臺詞和形體語言方面都是薄弱環節,因此臺詞課和表演課在高校音樂劇課程中尤為重要。原本的戲劇表演基礎課程包括:正音與臺詞、外國語音(意大利語)、戲劇·小品·話劇排演,隨著音樂劇表演需求的增加,外國經典作品中臺詞多以英語為主,在課程中需要添加英語口語正音的訓練。臺詞是音樂劇中連接故事情節的重要紐帶,“富有詩意和文學性的臺詞擅長于性格描寫和心理刻畫”,這時就要求表演者自身擁有深厚的戲劇語言表達功底。表演課程通過各種表演的練習,讓學生克服面對觀眾時的緊張情緒,提高表演者心理素質的同時解放表演者的創作天性,使其能夠更好地展現角色魅力。關于音樂劇的片段教學則是在表演基礎課程上進行拓展,在原本的角色形象上加入演員自己的理解進行二度演繹,更加生動地展現角色獨特的個性,為音樂劇的排演奠定基礎。
高校音樂劇課程改革團隊經過反復斟酌,重新對音樂劇表演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法和修訂標準進行定位。
不再只是注重讓學生在課程訓練中獲得技能,而是開始注意課程包含的價值目標。通過學習修訂后的課程,學生對于音樂劇的策劃、制作、排練、展演、宣傳等環節形成更為理性的認知。在策劃、排練和表演音樂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實踐上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觀念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為學生在音樂劇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修訂后的音樂劇表演課程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強團隊意識,在分享個人想法的同時要求學生學會在團隊中交流、聆聽、學習;第二,學生需要熟知音樂劇從策劃到演出的所有流程;第三,在學生親自創作和表演音樂劇的過程中,加強其欣賞、創作和表演的能力;第四,學生通過參與音樂劇項目在團隊合作中不斷發展自身能力。
音樂劇表演是在歌、舞、樂的基礎加入舞美和劇情的綜合藝術形式。當下我們急需消除一個老師撐起整個學科的現象,高校的教學團隊需要吸納各種類型的資深教師,如表演、聲樂、舞蹈方面的藝術家、資深舞美教師、國家一級演員等,運用其寶貴的舞臺演出經驗給學生提供指導和意見,進而完善學生的表演能力。
高校音樂劇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作出改變,從原先“理論指導+表演指導”的形式變成以項目教學為主,讓學生自己搭建音樂劇項目,給學生更多發揮表演和創作才能的空間。通過與團隊合作完成項目,學生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第一,將音樂劇項目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教學需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將個體所擁有的知識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經驗,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
第二,學生通過自主推進音樂劇項目,能夠強化其表演技能和創作能力。在音樂劇項目推進過程中,學生可以實際運用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還能夠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
第三,通過“理論+欣賞”的教學方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音樂劇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理論和欣賞相結合的手段,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如音樂劇發展的歷史、音樂劇有哪幾大元素,運用在賞析音樂劇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劇的認識和理解并提升學生在音樂劇上的整體素養,為其將來創作和表演音樂劇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通過“模仿+創造”的訓練增強學生音樂劇表演的功底。學生以團隊為單位進行音樂劇片段的練習或策劃原創音樂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運用理論知識以及訓練經驗,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和整合能力。
音樂劇作品資源庫不僅應該收錄國內外的音樂劇作品,還可以加入學生原創的優秀音樂劇作品。學生和教師一起搜集、整理、建立、完善音樂劇作品資源庫,能夠為師生們提供更加便利地獲得學習資源的平臺,同時還能強化師生們自己對于音樂劇的賞析能力并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這一體驗在優化音樂劇課程的過程中尤為寶貴。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優化改革,需要教師和學生從頭到尾參與,整合團隊以及個人的思想、經驗。下一步會將重心放在學生完成課程后的成果上,例如學生團隊原創的優秀音樂劇視頻、學生表演的經典音樂劇視頻、學生在音樂劇制作過程中拍攝的紀錄片等資源。運用這些資源更好地完善音樂劇作品資源庫,為將來更好、更便捷地教學搭建良好的平臺,致力于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為其在音樂劇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