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丹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也是豫劇四大聲腔中三個聲腔的源頭。封丘縣的清河集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筆者根據祥符調在封丘地區的活躍程度,選取清河集的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作為調查對象。本文主要分析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的生存策略,試圖了解該祥符調豫劇團在清河集的發展現狀。
明末清初,豫劇形成了四大流派,分別是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以及沙河調。祥符調長期活躍于開封地區,當時的開封是河南政治文化的中心,這也使祥符調在四大流派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據記載,清光緒年間就已經有許多祥符調名角出現,到了明末清初,戲曲藝術出現了大繁榮景象,民國年間,女演員開始在舞臺上大放異彩,享有盛譽的女演員多屬于祥符調一派,如馬雙枝、陳素真、閻立品等。到如今依舊活躍在群眾視野中有王素君、牛淑賢、關靈鳳等。祥符調質樸的演唱風格以及委婉的唱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藝人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一大批經典的傳統劇目。
民國初年,祥符調開始在開封地區盛行,開封成了祥符調的“根據地”,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戲曲藝人,他們的出現將豫劇祥符調推上了一個高峰。1934 年開始,樊粹庭和陳素真合作,對豫劇進行全方位改革,這在真正意義上將豫劇祥符調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1.劇團
2013 年10 月11 日祥符調第七代傳人關小鳳(張秀黨)組建了封丘縣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
祥符調分文武場面,文場面柔和,武場面熱烈,文場樂器多用板胡、三弦、月琴,俗稱老三手或仁弦手。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镲、梆子、鈸等。因為祥符調中多用“二八”和“慢板”,演員演唱時要求的伴奏音樂比較多,這充分調動了樂隊的能動性,給樂隊伴奏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
在演員數量方面,封丘縣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相對來說,演職人員較多。團長一般會在演出前幾天預約演職人員,在預約過程中會談妥演出費用,定好排練時間及地點。經常演出的演員的舞臺經驗很豐富,在正式演出之前一般不需要排練,隨時都能上場。還有一些演員是學徒,他們大多是熟人介紹過來的,大多跑跑龍套。
2.演員
演員大多靠演出補助再加上外出務工的工資來維持生活,大多數從事祥符調演出的人員都會選擇將自家的農田租出去,在劇團演出淡季外出打工。演員大多是中年人,年輕人較少,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3.劇團活躍度
在封丘,人們懂戲更愛戲,閻立品關門弟子朱巧云說:“封丘人一天不唱戲,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據資料記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活躍于河南省劇壇的近百位演員中,來自封丘或與清河集“許門”有師徒、姻親關系的占半數以上。僅河南省戲校執教的教師中就有閻彩云、王金玉、張子林、馬雙枝、管玉田、趙順功等祥符調名家。另據《封丘戲劇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清河集科班基礎上成立了封丘縣豫劇團。在之后的半個多世紀,封丘豫劇團繁衍生息,一大批優秀演員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悠久的祥符調歷史,深厚的群眾基礎,濃厚的戲劇氛圍,使得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豫劇團的活動范圍比較廣,提起劇團名字,封丘人大部分都是相當熟悉的。近兩年,劇團在整個新鄉地區也打開了知名度。
4.劇目表演
該劇團表演劇目一般都是傳統戲,比如《三上轎》《包公誤》《春秋配》《白蛇傳》《三上關》等。
1.劇團運營情況
該劇團屬于自主產業,平時的盈虧都要自己承擔。演出旺季為一月、二月、三月。平時的傳統節日也經常受邀表演劇目,有一部分屬于義務性的沒有薪酬。地點主要在封丘范圍內的鄉鎮、農村,有時候也會在距離較近的其他縣城境內演出。為了賺取更多的演出補貼,劇團有些人也會自主從事其他活動。
2.劇團資金
劇團運營的主要資金為演出費。劇團資金分配并沒有建立與之匹配的明文制度,基本上演出所賺取的經費就相當于劇團成員的收入。
3.劇團和成員之間的關系
劇團里最固定的成員是團長,其他的成員大多是一些比較喜愛祥符調的業余愛好者。平時他們會跟著團長學習祥符調,學習方式是面對面的口傳心授。近幾年,團長也會組織成員外出進行系統學習或者外聘老師來劇團授課,劇團成員的表演唱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自建團以來,演出數量達幾百場,劇團中的成員都可以為劇團接洽演出,最后再由團長決定。演出劇目也是固定的那幾出,因為劇團人員沒有太多時間排練新戲。
對于劇團的生存發展,張團長表示,“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走出去’”。2018 年4 月27 日,劇團參加了由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戲曲廣播·月陽工作室策劃發起的“紀念豫劇大師陳素真先生誕辰100 周年祥符調品賞會”。2018 年5 月29 日,劇團人員參加了中國劇協民間職業劇團戲劇人才培訓班等。
1.人文環境
封丘縣清河集位于封丘縣曹崗鄉東南部的青龍湖畔,南鄰黃河,與開封隔河相望。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是清河集。封丘這片土地孕育了太多為人們所熟知的戲曲名家,如我國豫劇六大名旦之一的閻立品、豫劇名丑金不換、曲劇名家馬琪等等。
2.文化程度
民間劇團成員的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大部分成員的學歷是小學或初中,除了老藝人的指導之外,他們只能憑借自己年少時的印象和天賦進行表演。這影響了豫劇祥符調的創新,對于劇團的發展來說也是十分不利的。再加上劇團成員年齡偏大,年輕演員較少,這導致人才斷層。
3.民間基礎
豫劇祥符調在封丘縣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參與豫劇祥符調演出的成員基本上都是農民,他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會彈奏民間樂器,再找一些會演唱的業余演員,就組建了簡易的民間劇團。這些民間劇團主要在喪禮上表演。演出場所比較簡陋,條件好一點的會搭一個小臺子,條件差一點的直接在馬路邊表演。張團長表示,劇團大部分成員都會接類似的演出,唱幾個唱段,掙一二百元。
4.豫劇祥符調的受眾
豫劇祥符調的受眾大多為中老年人,年輕人少之又少,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中年人也慢慢退出了祥符調的受眾群體。
5.新媒體的沖擊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只能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新媒體的出現恰恰能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人們可能更愿意從網絡上了解他們所喜愛的事物。現在“流量明星”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歌手跨界演電影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號召力,吸引大批年輕的觀眾觀看電影。這是戲曲類電影所不能及的。
2018 年,新鄉市在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封丘清河集村舉辦了首屆戲曲文化暨豫劇祥符調藝術年。在活動中,相關人員介紹,祥符調被譽為“豫劇之母”“中原正聲”,封丘縣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在全市開展戲曲文化年活動,進一步豐富全市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戲曲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繁榮戲劇產業,讓“中國豫劇之鄉”這張文化名片響亮全國。
筆者認為,可以在封丘縣建立豫劇祥符調(小模型)生態博物館,培養出一些專業的豫劇祥符調講解員。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祥符調。除了封丘縣,相關人員也可以到延津、長垣、原陽等地進行宣傳。這些縣城都在封丘縣的周邊,屬于“姊妹縣”,在這些地方進行宣傳,有利于祥符調的傳播與發展。當地的文化宣傳部門也可以組織一些類似“戲曲下鄉”的活動。
近幾年,河南省提出了“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目標任務,將支持戲曲傳承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封丘縣對傳承發展豫劇祥符調進行了明確規劃,越來越多的民間小劇社出現在封丘人民的視野里,還出現了多所“戲曲進校園”特色學校。比如,封丘外國語小學專門邀請朱巧云等祥符調名家來教孩子們學習祥符調。但是,在封丘當地,像封丘外國語小學這樣的學校的數量較少,希望有更多的學校能夠開設地方特色課程。
地方電視臺可以創辦關于豫劇祥符調的戲曲欄目,把豫劇祥符調文化的表現手法轉化為電視的表現方式,這有助于豫劇祥符調文化通過電視進行方便有效的傳播。豫劇祥符調還能以數字化媒體為載體,比如刻錄光盤,錄音錄像等。在這一方面,筆者采訪得知,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有時也會錄制表演,但由于耗費的資金較大,這樣的錄制機會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設備不夠齊全,錄制的效果也不夠理想。
最后,通過走訪封丘縣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筆者發現,許多新興的民間祥符調豫劇團的生存環境是非常艱難的,封丘縣關小鳳祥符調天興班豫劇團在眾多民間劇團中算是發展較好的。在對劇團成員的采訪過程中,筆者了解了劇團的組建歷史和發展現狀。受多種因素影響,很多民間傳統藝術正逐漸消失,它們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