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希航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二胡演奏中對藝術意境的營造的首要條件需要演奏者積累個體感情,從藝術分析視角,情感的作用可以為藝術創作和意境展現提供助力。在二胡演奏中,只有演奏者融入更深厚、豐富的情感,才能塑造出強烈的藝術意境。所以,情感的鋪墊與積累是營造二胡演奏意境的決定性因素,具體包含三個層面:一是慣性;二是理性;三是感性,從這三個層面,讓演奏者獲得感情的需求、感性與理性的經驗。尤其需要感性與理性的經驗,感性經驗需要經過大量的感性認知并經過實踐驗證后得到的經驗,相比單純的感性認識有很大的差別,而主體經過一定的感性經驗積累后,會逐漸向著理性經驗過渡,當演奏者隨著經驗的豐富,演奏時間越長,就會實現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的融合,成為演奏者既定的藝術心理結構。同時,演奏者經過對二胡的不斷練習和演奏,隨著演奏次數、練習程度和時間的推動,演奏者會通過對身體的刺激,不斷適應和協調自身與藝術創作的關系。由此,演奏者在二胡藝術表演中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有助于演奏技巧與情感的磨合和適應,演奏者基于長久的理性經驗,能夠清晰地辨別不同二胡曲目所需要的不同演奏方法,以此獲得最佳演奏效果,為聽眾帶來良好的藝術意境體驗。
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需要處理原作品與二度創作的關系。一般原作品在聽眾心中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聽眾自身也對作品會有一定的評價,也因此在二度藝術創作中,聽眾的既定評價和對原作品的形象認知會被重新定位,而演奏者想要再次抓住聽眾的心,讓聽眾能夠融入藝術演奏意境中,需要演奏者發揮個性,釋放想象力。演奏者可以結合演奏的二胡曲的內容特點,根據選擇的演奏技巧以及自身對作品和藝術的理解與觀念,綜合各要素,進行合理加工,重新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以趙震霄與魯日融先生改編創作的《秦腔主題隨想曲》為例,一是在曲調與音樂主題的運用上,作品融入了一種戲曲文化,借用秦腔戲曲音調的“苦音”特點,并選取了“入洞房”等曲牌,表現出濃厚的秦風藝術韻味以及西北人民豪爽大方的性格特點;二是結合戲曲音樂的唱腔特點與二胡藝術語言的特點,找到二者的共同處,既體現出戲曲音樂的特色,也能突顯出二胡演奏的藝術風情,并結合了自身的藝術情操與藝術個性進行創作。所以,這首作品不僅展現了戲曲風格特點,還更多展現了創作者對藝術的審美追求和個性表達,演奏時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創作理念下,按照樂譜上的旋律和節奏,結合自身的理解,深入分析樂曲并作個性化處理,在演奏前仔細研究和精心雕琢各個層面,這樣戲曲的韻味和二胡演奏藝術意境就自然生成了。
從演奏者本身來說,需要夯實演奏的基本功,既需要將作品內容完整呈現,運用恰當的藝術處理技巧,更需要演奏者能夠充分把握作品內容、情感,能夠還原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把握好樂曲的旋律、節奏等。了解樂曲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和采取的演奏形式,并在此基礎上,發揮演奏者的想象力,融合作品創作理念,以藝術演奏方式呈現出作品的意境。以樂曲《江南春色》為例,這首樂曲與江蘇民歌《大九連環》中的曲調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有江南絲竹音樂的風格特點,也有二胡聲色的宛轉悠揚的韻味,通過作曲家的改編后,重新創作了一曲融入了江南音樂特色的二胡曲。首先需要先聆聽這首樂曲,用心感受《江南春色》的意境表達,這首曲子以抒情筆法,勾勒出動人的江南春景圖,并以朝氣蓬勃的音樂旋律,令人感受到春風拂面,醉于生機盎然的萬千世界中;其次了解了樂曲內容,把握了樂曲風格特點之后,理清樂曲每段之間和整體樂曲內容與意境表現的關聯,挖掘樂曲的內容和意境聯系,并經過加工和藝術處理,將作品的音樂形象與意境營造完美融合起來;最后演奏者需要在全方面理解作品內容和藝術處理后,借助自身想象力和舞臺表現力,塑造音樂形象和意境,展現出具體的、可感的音樂形象,同時,舞臺演奏中,表演者會與觀眾有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是借助對音樂的審美和情感進行互動的,聽者可以從演奏者的演奏方式中獲得良好的視聽體驗,感受到樂曲的內容、音樂特色以及演奏者的情感等,以此根據聽眾的反應效果可以了解到聽眾的心理,抓住了聽眾的心理,才能讓聽眾跟隨演奏者的演奏變化和對樂曲的表現方式產生情感和心理共鳴。
意境的展現和作品創造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實的基本功,高超的演奏技術同樣重要。除此之外,演奏者還應具備成熟的知識體系,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藝術底蘊。只有演奏者同時具備這些專業素質和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和藝術價值,然后通過思維作用和意念等心理活動,調動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通過大腦重新編碼和重構,生成基于客觀物質世界的藝術情境,并將這種感性的理解、印象和認識融入二胡演奏中,呈現出融合作品本身與演奏者情感的信息。所以,在二胡作品演奏中,演奏者的這種印象和感性認識都是相對主觀和片面的,基于自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主觀意識出發,通過思維對感官的編碼,通過信息篩選與整合、加工,并滲透各種心理因素的結果,當脫離了客觀事物,這些信息也自然因為外界的刺激在意識中再次展現出來,形成我們所說的意境。
秦派樂曲具有粗獷、渾厚、質樸等特點,具有濃郁的秦晉高原風格。關銘先生所創作的《蘭花花協奏曲》是根據陜西民歌《蘭花花》的主題音調創作而成的二胡協奏曲。首先,這首樂曲運用了不同的創作方法,既包含西洋奏鳴曲的曲式特點,還借鑒了傳統戲曲音樂的板腔板式;其次,運用敘事方式,真實表現出作品主人公蘭花花的人生遭際和思想情感;最后,從演奏方式來看,演奏者需要運用二胡琴弦,將秦腔主奏樂曲板胡的表現技法,如左手的滑壓、摟揉等,凸顯出秦地音樂性格和三秦地域特色。此外,在對樂曲的藝術處理上,可以采用在二胡的風格作品中常見的處理方式,即滑音。作品風格和演奏形式方式不同,所采用的滑音要求也有差異。比如:在《蘭花花敘事曲》“哭訴”的第一樂段,就使用滑音的處理方式,將作品中蘭花花的委屈、悲涼的情緒以藝術處理方式,展現出形象可感的音樂形象和良好的音樂效果。因此,綜合上述秦地音樂風格特點和藝術處理方式分析,演奏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演奏經驗和對藝術處理的獨特方式,也需要演奏者積極學習更多民間傳統音樂,從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中汲取養分,夯實自身的文化知識和藝術基礎,從不同音樂理解視角,把握多元音樂風格,并利用自身對樂曲的理解和想象力,表現出作品的意境,形成具有個性的演奏風格。
中原地區具有民間音樂鮮明特色的二胡曲也不少,作曲家劉文金先生的《豫北敘事曲》從熟悉的家鄉文化出發,搜集了很多河南地區的音樂素材,此外,還有劉明沅創作的《河南小曲》、蔣才如創作的《憶親人》等等,對這一類樂曲的演奏方式,需要了解中原地區的音樂特色,從當地風土人情、音樂表現特征、創作背景等方面,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和藝術情感。如劉明沅先生的《河南小曲》,就是圍繞河南地區人民而創作的民間樂曲,這首樂曲在音樂曲調形式上采用了河南當地特色的大起板和霸王鞭,表達了河南人民的淳樸個性,如果演奏者缺少對當地音樂創作背景的了解,對這首音樂風格難以準確把握,需要演奏者把握好河南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情,以此借助二胡琴弦,通過觸弦的力度大小、不同滑音的運用等不同演奏方式,演奏出不同樂段的情感變化。與此同時,劉明沅先生也運用了河南廣為流傳的二胡演奏樂器,即板胡,在《河南小曲》中可以感受到諸多板胡演奏的痕跡,而且通過使用滑音,共同表現出二胡藝術的地域特色和技巧表現。
以鄭華延先生所創作改編的《塞上之音》為例,這首二胡曲是鄭華延先生圍繞寧夏地區的鄉音鄉韻為背景,以歡快熱烈的小快板訴說為特點,表達了寧夏勞動人民對“塞上江南”寧夏川的無比熱愛,展現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樂曲采用寧夏民歌質樸的音樂特征,在演奏者扎實的演奏技巧和對二胡曲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以慢板甜潤優美、飽滿纏綿、如泣如訴,歡快明亮的特色反映到樂曲的具體演奏上,呈現出樂曲強弱有度、張弛結合、收放自如的演奏風格。演奏者把握住了這些演奏特質,從樂曲的內涵思想出發,在樂曲的柔和度和清新亮麗的對比度上,在速度變化和力度變化上都控制適當,既舒展又大方,又給觀眾以震撼和美的享受。尤其在運弓運指上,變化多端,大氣而不拘泥,樸實自然。樂曲采用復二部曲式結構,A 段以徵調為主,以徐緩的慢板描述“塞上江南”、高聳入云的賀蘭山和寬廣雄渾的黃河水、沃田千里的平原糧倉,借景抒情用以表達寧夏山川的秀美風光。B 段以商調(2-6 弦)和羽調(6-3 弦)平行關系轉調,使樂曲達到柔美的訴說,展示地域文化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