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程

都市一隅的流浪動物
在城市的流浪動物中,流浪狗和流浪貓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兩個種群,二者數量相當龐大,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見。
根據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數據,截至2021年,我國完成登記的寵物狗數量是5429萬只。這還僅僅是有登記的數字,在農村地區和偏遠的小城鎮,因為制度不完善,可能還有很多家養寵物狗沒有進行登記。截至2021年,我國養貓人數超過養狗人數,寵物貓數量超5800萬只。寵物貓和寵物狗的數量如此龐大,每年難免會有一定比例的棄養和走失,從而帶來流浪狗和流浪貓的問題。
由于流浪狗和流浪貓的繁殖能力較強,一次可繁育5-7只幼崽,如果不加以干涉,流浪狗和流浪貓的繁殖速度會很快,種群規模會越來越龐大,與城市中人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從而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
首先流浪動物存在擾民和傷人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發情期和繁育期,求偶或保護幼崽會使得流浪狗和流浪貓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一旦發生傷人事件,無主的流浪狗和流浪貓經常導致受害者難以獲得賠償。
關于流浪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249條規定: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動物原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被新的飼養人收留,原主人將不再視為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收留后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新主人或管理人應承擔相應侵權責任。但是在現實中,經常難以找到流浪動物的飼養人和管理人,這就導致受害者的損失經常只能自行承擔。
不過根據以往的司法判例,社區居民投喂流浪狗和流浪貓,流浪狗和流浪貓傷人的,投喂者往往需要承擔一定責任。司法實踐中,如果無法找到原飼養人,由目前的管理人承擔責任。比如,小區內流浪狗傷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物業公司,就會作為小區管理單位承擔過錯責任。由于利益相關,所以導致一些小區物業公司在驅離流浪狗和流浪貓時手段十分殘忍,輕則驅趕,重則打殺,不符合現代動物保護理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此外,流浪動物還具有傳播病菌的風險。一方面流浪動物的糞便等排泄物會污染城市人居環境,造成病菌傳播的風險。此外,流浪動物死亡率較高,死后動物的尸體堆積過程中也易產生有害物質。尸體上的病菌將直接或間接地污染環境,如在接近水源的地方,則會污染水源,進而危害到人類健康。另一方面,部分人為了口腹之欲,或者經濟利益,有捕殺這些流浪動物的行為,也帶來了傳播病菌的風險。
最后,流浪動物不具備辨別道路標識、信號燈的能力,雖然對疾馳的車輛采取躲避或等待等行為,但汽車司機在面對突然躥出的動物時,很容易因反應不及時或判斷不足而在緊急避險時出現危險:一是正面撞上流浪動物,導致動物死亡及自身車輛受損;二是緊急轉向導致車輛側翻撞上圍欄,危及駕駛員自身生命安全。
由于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城市中的人如何與流浪動物和諧相處已經成為如今城市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針對流浪動物的管理問題,國內外主要治理方式是采取TNR(誘捕 - 絕育 - 放歸,Trap-Neuter-Release)模式對其群體規模進行控制,采取動物收容制度減少流浪動物群體規模。同時,配合宣傳教育,減少隨意棄養寵物的行為。
TNR模式是目前國內外認可度最高的流浪動物控制方法。TNR模式是將流浪動物大量誘捕,統一進行絕育后再放歸。這種救助流浪動物的方法,能有效避免流浪動物大肆繁殖,并且不用對流浪動物處以安樂死,展現了對動物的人文關懷,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
但是結合我國流浪動物的現狀和國內寵物管理的具體形勢,TNR 模式在應用上存在一定困難。首先是流浪動物數量龐大;其次是給流浪動物進行絕育手術需要不菲的醫療費用,同時運轉上存在人力和物力的短缺。目前國內由政府牽頭采取這一措施的地方并不多,多是由個人或民間機構自發組織進行的,往往因為力量有限,僅在小范圍內進行,效果并不顯著。
流浪動物收容方面,目前國內的動物收容所多是由民間愛心人士出資建立,往往存在資金匱乏的問題。動物收容所救助一只流浪動物,則必須承擔收容這只動物的所有費用,包括疫苗費用、疾病檢查費用、生活費用、絕育費用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犬類每天的生活費用較高,給動物收容所帶來較高的經濟負擔。資金和人力問題常常限制了這些動物收容所的收容能力。
另一方面,國內大部分家庭飼養的寵物都是從寵物市場購買而來,流浪動物收容所只進不出,很容易形成飽和,從而極大的降低收容能力。因此,應建立科學的流浪動物收容領養制度,將流浪動物進行統一收容治療,接種疫苗等。經過收容管理和性格矯正后,符合領養條件的,向社會開放領養。鼓勵養寵人群轉變購買習慣,以領養代替購買。這樣在保證寵物飼養需求的同時,可最大限度地限制流浪動物數量增長,有效控制城市街頭流浪動物的數量。
減少隨意棄養是從源頭上控制流浪動物數量增長的關鍵。寵物棄養是流浪動物的主要來源。棄養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養寵主人因一時興起而養寵,時間一長又因嫌麻煩或厭煩而選擇遺棄,或者因為生活工作變動而棄養。二是為彌補心理空虛而養寵,當找到新的心理寄托后,就遺棄飼養寵物。三是寵物繁殖過多,主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將其遺棄。四是寵物得病后醫療費用過高,寵物主人認為不值得花高昂費用給寵物治病而將其遺棄。
針對棄養問題,政府要做好文明養寵方面的宣傳工作,強調每一位寵物主人的責任和義務,避免隨意遺棄寵物的行為;提升寵物主人的素質,培養理性、科學的養寵觀念和責任意識;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養寵觀念,從根本上避免遺棄動物行為的發生,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的增長。在這方面可參考國外的一些做法。例如,法國立法規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法國將禁止在寵物商店出售貓狗,并禁止在櫥窗展示動物。欲飼養貓狗的人必須向繁殖業者直接購入或從動物收容機構收養等,線上動物銷售也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管。為防止沖動性購買造成棄養行為,在任何購買行為發生之前,寵物飼養者都須簽署證明具備飼養相關知識的文件。
在流浪動物治理過程中,應該堅持管理與保護并重原則。保護動物是當下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之一,同時,對動物的人文主義關懷也符合中國社會公序良俗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在治理流浪動物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對動物的人文主義關懷和人道主義救助,不能簡單粗暴對待,以免引發社會負面評價。
近年來,虐待動物事件在國內時有發生,這類新聞也經常引發社會輿情,在社交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人們對虐待動物有關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支持立法反對虐待動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09年,我國法學界相關專家就提出了《反虐待動物法(專家稿)》,提出不能故意以殘酷的手段或者方式給動物以不必要的痛苦和傷害,或者以殘酷的手段或者方式殺害動物。此后,一直有人大代表提交相關立法議案。
但在動物保護立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難題。例如虐待動物行為嚴重程度和立法寬嚴界限的劃定問題。什么樣的行為應該被定義為虐待動物?傷害動物到何種程度算是虐待?什么程度的虐待應該匹配什么樣的懲罰?這些問題都很難有清晰的答案。
國外的一些立法和保護實踐或許對我們有一定的參考意義。1822 年,英國國會通過了《禁止虐待動物法令》(又稱《馬丁法令》),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反對人類任意虐待動物的法令,首次將對待動物的殘酷行為視為犯罪。之后,英國又頒布了《防止虐待動物法》《防止殘酷虐待動物法》《動物保護法》等法規,對“殘酷行為”和“不必要痛苦”做了詳細的解釋,將其作為動物保護的基礎。在英國之后,其他西方國家也相繼制定了反對虐待動物的法案。這些法案中對如何界定“虐待”,大多只做了原則性的規定,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存在較大差異,法律應該考慮不同文化傳統和習俗,只做原則性規定。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可以依靠司法解釋或者判例來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