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卓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為“新時代我國法治建設的指導方針”,形成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格局”。相較于20世紀80年代確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新十六字方針凸顯了司法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币獪蚀_理解和把握這個命題,首先必須回答“何謂司法”“何謂司法機關”。
在我國政法體制下,司法概念一般在三重語境中加以使用。在憲制語境中,著眼于我國憲法有關國家機構的特殊規定,司法指審判活動和檢察活動。在訴訟制度語境中,著眼于我國訴訟制度的具體運作,司法指審判、檢察、偵查、司法行政等一系列官方活動。在司法改革的理論語境中,著眼于司法概念的學理含義以及強調通過司法改革確保審判的核心地位,司法主要指審判活動。
1949年以來,我國頒布過四部憲法。前三部憲法都沒有使用“司法”“司法權”“司法制度”等概念。1982年頒行的現行憲法,在兩處使用了“司法行政”概念,用以指稱一種行政管理性質的職權。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1999年,在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批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并要求它們“繼續努力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審判和檢察工作的各項制度,發揮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修改的法官法和檢察官法,分別在立法目的條款中增加規定“保障司法公正”。2006年中共中央作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是國家司法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边@些政治與法律實踐中的權威文件,都將司法理解為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將司法機關理解為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這一憲制實踐的發展基礎就在于我國現行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的體例安排,其中專門設有一節“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 共和國主席”“國務院”等其他小節并列。
2019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于加強司法權力運行監督管理的意見》(中政委〔2019〕25號),其中的“司法權力”就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權力。習近平總書記也經常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司法權”概念,譬如其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一次講話中指出:“法官、檢察官要有審案判案的權力,也要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制約,把對司法權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落實到位,保證法官、檢察官做到‘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把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2021年6月15日)明確指出:“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司法機關。”可見,在我國憲制層面,司法權指審判權和檢察權,司法機關指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司法指審判活動和檢察活動,即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訴訟是現代法律的制度化實施方式。著眼于訴訟制度的具體運作,司法指訴訟不同階段掌管和執行法律的活動。因此,在訴訟制度語境中,司法概念的含義更加寬泛,除了提起公訴、審判,還包括偵查、判決執行等活動。譬如2000年頒行的立法法第9條明確使用了“司法制度”一詞,強調有關“司法制度”的事項,屬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不得授權國務院立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其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書》中指出:“司法制度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有關司法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方面的制度。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制度,以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在司法程序中的偵查制度。二是有關訴訟的制度。包括刑事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行政訴訟程序中訴訟原則、訴訟法律關系、偵查制度、起訴制度、證據制度、辯護制度、審判制度、法律監督制度和執行制度等內容?!庇秩缧谭ǖ?7條第2款規定:“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其中“司法機關”一語包括行使立案偵查權的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辯護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托人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有權予以保密。但是,辯護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知悉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準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的,應當及時告知司法機關?!边@里的“司法機關”也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刑法第94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司法工作人員,是指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015年中央政法委印發的《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第13條明確指出:“本規定所稱司法機關內部人員,是指在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人員?!弊罡呷嗣穹ㄔ?、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接觸交往行為的若干規定》第14條也指出:“本規定所稱‘司法人員’,是指在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履行審判、執行、檢察、偵查、監管職責的人員。”顯然,這些文件中的司法概念都是著眼于訴訟活動的整個過程。
從法理上說,在一個法治社會,審判是司法概念的核心,因為審判在偵查、起訴、判決執行等訴訟活動中處在關鍵和中心的位置。審判即法院獨立依法作出權威裁判的過程。審判之所以是最重要的訴訟環節,是因為法院被認為是融法律、公正和權威為一身的機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謂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那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就不會相信司法。法律本來應該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本來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边@段話不僅從權利保護角度闡述了公正司法及其與司法公信力的內在聯系,而且也揭示了公正權威的司法審判在法律運行中的關鍵作用。司法審判不僅是通過查明事實和適用法律提供權利救濟的判斷和裁決過程,同時也是在尊重各方當事人的基礎之上實現程序正義和輸出實體正義的說理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審判與公正的內在聯系,而且揭示了公正審判的法治意義以及審判在訴訟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前不久,張文顯教授在闡發習近平法治思想時指出:“在司法權力體系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裁決權,即審判權……審判才是本真意義上的司法,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辈浑y看出,理論家將司法概念限定于審判活動,乃著眼于以人的尊嚴為導向的法治價值的推崇,旨在通過對司法規律的理論認識和把握,來指導和推動我國司法改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