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成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很多問題,特別在每年的汛期,部分沿海城市往往會發生嚴重的積水現象,土地滲入和吸收雨水的能力下降,嚴重威脅人們的生產生活。“海綿”概念的出現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很好的途徑,特別是在建筑工程的發展與施工中。運用“海綿”概念不但可以營造美麗的景觀環境,還能提高城市的功能,很好地緩解城市的水患問題。本文從廣東省江門市潮頭公園的景觀設計入手,歸納出其在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強化公園景觀的功能,深化海綿城市的開發,有效改善江門的生態狀況,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雨洪治理理念,是指在應對氣候變遷、暴雨造成的自然災難時,城市表現出較強的“彈性”。《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中給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即在遇到降雨時,城市可以吸水、儲水、滲水、凈水;當有必要時,可以“釋放”儲存的水分,并加以利用[1]。由此可見,海綿城市的基本含義是現代化城市應當具備吸收、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并具備抵御極端氣候變化和極端降雨災害的防災減災功能,以維持生態機能。
海綿化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推進城市生態化的有效手段。海綿城市以城市為中心,以生態保護與恢復為主,結合市政、水文、景觀,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方法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證雨洪和諧共生[2]。此外,在目前建設的海綿城市中可以看到,這些城市節約了修建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投資,有效提高了經濟效益。
地域形態是景觀設計的中心架構,應將其與雨水資源融合形成匯水格局。一般情況下,要在垂直空間建立下凹型接口,以構成一個生態雨水系統。當該區域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時,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另外,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原狀,建立水系循環系統。
在公園景觀中,可以結合周邊環境改造水域。在建筑設計中,可以增加跌水、噴涌等水景設施,以改善水循環,盡量避免出現污水、水體發臭的情況。同時,應合理利用微生物和植物資源,定期治理坑塘等靜止水體,將水的形狀塑造與水的儲存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和諧的水域景觀。
公園中的植被具有凈化水體、保持水土、塑造空間等作用,是公園綠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植被是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各類公園植被,將有助于優化城市當前的雨水徑流、杜絕面源污染并增強水體循環與水體貯存的性能。此外,園林植被還能滯留、吸收以及凈化處理當地的雨水,從而凸顯植被本身具備的生態性能、環境教育以及審美功能。具體來講,運用園林植被建設海綿城市主要有以下價值。
(1)實現雨水滯留。園林植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實現雨水滯留,確保從源頭實現雨水徑流的全面減緩。由于植物根莖與植物樹冠還能保留部分雨水,因此有助于雨水循環。
(2)完成全方位的雨水凈化。多數園林植被不僅具備凈化空氣的重要作用,還能實現全方位的雨水凈化。城市如果缺少植被,那么含磷與含氮較多的雨水將會注入城市內部或者城市周邊的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3)吸納多余的城市降雨。目前,很多生態敏感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毀損與破壞,其中破壞最顯著的生態要素包含森林、草地、濕地、河流以及湖泊等。海綿城市亟待增設多樣化的園林植被,以便滯留并匯集雨水。同時,園林植被還能夠延長雨水滯留的時間,確保城市土壤吸納相對較多的雨水。
結合公園景觀的總體規劃,綜合考慮公園綠化的材質滲透性能、鋪裝形式、鋪裝色彩的配比等因素進行合理搭配。預防城市積水,做好防水工作,并不是在地上鋪一層物料就可以起到滲漏作用,而是要在鋪設漏水材料前先打好地基,這樣水分才可以通過材料快速滲入地面。正確的路面鋪設方式可以讓雨水通過地面的縫隙流入地下,還可以控制水流的急緩,達到較好的排澇效果。
房屋結構的作用在于承接雨水,提升景觀觀感。首先,利用屋頂項目綠化措施可以確保在城市園林建設中進行創意設計與理念調整,使整個園區的綠化效益達到最佳。其次,在屋頂的綠地管理操作中,要完善管理機制,減少屋面雨水總量和污染物,在節約能源和減少排放的前提下達到最佳治理效果。最后,在設置花園式屋頂綠化建筑結構設計模型的基礎上,提高有關的荷載系統管理水平。另外,在屋面綠化中以樹木為主,并將數量控制在一個特定區域,從而高效提升核心區域的性能。
潮頭公園位于江門人才島西北角的島頭位置,為全島龍頭,是景觀規劃中的核心公園。北側為外環機耕路,南側為振興大道,東側至荷塘大橋,景觀面積為14.69 萬m2,周邊以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為主。目前,場地建設區域以魚塘為主,其中一條河流貫穿該區域,東側現存一處土丘。景觀規劃以“整合梳理”“編織打底”“三道交織”“活化融合”為主,將潮頭公園打造成“藍綠交織、生態海綿、活力潮尾”為目標的江門人才島島頭景觀形象。
按照現有的池塘形態,在公園中開鑿湖泊,形成美麗的生態海岸;利用慢車道將各個場地連接起來;與周圍的土地緊密聯系,設置具有多種功能的體育場所,如節慶廣場、潮頭碼頭、陽光沙灘以及體育場所等;在視野較佳的地方,設置透景線,并在景觀平臺上設置一個觀景臺和涼亭;與海綿設備密切配合,配置生態濾池、開放式表流濕地、循環泵、水下森林、植草溝、雨水花園以及曝氣機等綜合性海綿設施[3]。
3.2.1 排澇設施的設計
(1)滲。“滲”是指用各種自然方法增加雨水的滲入。通過濱水區綠地進行海綿化改造,在紅線范圍內設置生態濾池、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及各類植草溝。
第一,生態濾池。生態濾池是以水中微生物和人造生物膜為基礎,對廢水中的溶解物質進行生物降解的一種模擬自然環境的水質處理技術。第二,雨水花園。雨水花園指的是利用植物、海綿種植土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對雨水進行調蓄和凈化。該系統能夠高效凈化雨水,并利用地面上的凹陷和礫石間的空隙收集雨水。第三,下沉式綠地及各類植草溝。下沉式綠地通過平緩的斜率(通常為0.5%~1%)進行緩沖設計輸送徑流,除去較大的懸浮物并滲入種植土。下沉式綠地低于周邊路面約200 mm,是一種既不增加建設投資又不占用土地面積的有效雨水調蓄方法。植草溝的種類有滲透型植草溝、生態多孔纖維棉植草溝以及轉輸型植草溝等。植草溝的深度不低于200 mm,其主要功能是收集、輸送、排放并凈化雨水[4]。
(2)滯。“滯”指的是停滯水流,采用生態緩沖帶、生物滯留設施、雨水收集設施等延長雨水在場地的停留時間。第一,生態緩沖帶。在水陸兩旁、道路與綠地邊緣設置多個雨水過濾帶和雨水種植池,利用植被和草坪底部填充質吸附過濾雨水中的污染物,確保雨水的生態性能。第二,雨水收集設施。在公路兩側設置獨特的集雨槽,以提高雨水循環利用率,提高環境質量。
(3)蓄。園區根據實際情況和規劃用地情況,建設生態濾池、表流濕地、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及各類植草溝、透水鋪裝、原位生態凈化帶的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設備,總面積為83 000 m2,可提供的最小調節容量為5 755 m3。其中,生態濾池可提供392 m3的調節容量,雨水花園可提供282 m3的調節容量,植草溝和下沉式綠地的調節容量可達698 m3,剩余部分的調節容量約為4 383 m3。江門潮頭公園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90%以上,年固體懸浮物(Suspended Solid,SS)總量去除率超過45%。
(4)排。即自然排放。以天然排水為主,排澇設施與對應的雨水調節功能詳見表1。
表1 排澇設施與對應的雨水調節功能
3.2.2 水下生態系統凈化和修復設計
(1)植物凈化。通過水生植物的多樣性,構筑具有不同等級的海岸邊坡植被系統和人造濕地,以實現對自然生態環境和河流的凈化作用,從而保障地區水資源的安全。
(2)底棲放養。以魚和底棲生物相結合,并與整個公園的功能布置相協調,實現水體生態均衡,提高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生態緩沖、陸禽棲息等方面的能力。
(3)水底優化。在水底形成一個天然的生態系統,為海藻類、無脊椎類、魚類等生物提供優良的水域環境,實現水體自我凈化和生物生存的雙重功能[5]。
3.2.3 水系規劃
(1)自然草坡駁岸。生物多樣性、天然景觀均具有調節生態的作用,可以保持水陸生態結構和生態邊際效應。在水系規劃中,自然草坡駁岸生態功能健全且坡度較緩,水位落差小,水流平緩,是水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堆石駁岸。利用工地上剩余的大石頭進行堆積,既節約了成本,也便于工程建設,同時也能硬化河堤。
(3)親水駁岸。親水駁岸多應用于親水面的處理,通過梯級進水可以確保公園的親水性。
3.2.4 慢行系統
慢行系統可以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將具有良好的“彈性”。慢行系統可以通過碎石透水路面,像海綿一樣迅速吸收雨水,在較短的時間內不僅能有效解決內澇問題,還能儲水,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另外,對于居民出行,慢行系統也將更安全、舒適和便捷。在慢行系統的規范區段設置緩行區,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臨近機耕路,人車分流;另一類是公園內的所有公路,一律不允許車輛進入。
3.2.5 綠化系統
(1)樹種選擇—濱水休閑區。結合江門市的氣候環境,預留了較多以綠化、草坪為主體的空間,以供市民休閑娛樂。濱水區與水面相結合,可以營造優美的水岸植被景觀。
(2)樹種選擇— 濕地區。種植時要選擇適應本地環境的耐鹽植物,以達到美化水景、改善水域環境、建立鳥類棲息地、改善公園生態環境等目的。
3.2.6 服務設施
(1)綜合服務驛站、售賣點。景區入口和公園入口適當安排銷售服務點和綜合服務驛站,每個驛站間隔3 ~5 m。在濱河步行道及各大公園入口處設立綜合性的服務點,為健身人士提供短期休息場所。
(2)環保廁所。采用低碳、節能、綠色、可供游人使用的環保廁所,應設置在景區核心區域、公園出入口和綜合性服務站。
(3)標識導視牌。使用統一的標識系統和模板,標識形式應統一,易于辨認;路面標識由慢行標識、騎行標識和方向標識組成。導視牌尺寸及擺放地點應便于觀察和游客查閱,并盡量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在展板上。
本文探討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根據“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明確公園景觀的建設要素為地域形態、水域、植被、路面鋪設、房屋結構等。將海綿城市的概念引入公園設計中,以江門潮頭公園為例,結合公園景觀的建設要素進行設計規劃,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促進我國海綿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