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方煜 阮藝悅 曹 宇*
鄂東南區域屬于中國華中地區,處長江串聯東西兩湖(鄱陽湖和洞庭湖)和南北兩山(幕阜山和大別山)之間,是華中地區東西方向的主要通道,形成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特點,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與自然生態條件的一致性,以及歷史發展形成的緊密內部經濟聯系[1],是一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
在行政區劃上包括鄂州、黃石、咸寧、黃岡南部和武漢南部等湖北五地轄區,且接安徽和江西,其多樣自然環境和多元文化的富集區,既有內部穩定性,也具有對外交流性,是華中文化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傳統聚落建筑裝飾是區域文化遺產重要載體,其來源于區域人類在融合自然環境過程中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活動過程,具有內容多元、形態多樣和表達豐富等特點,也存在分布廣泛、演化復雜和類型細碎等特點。
目前中觀和微觀層面上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作為區域文化載體和地方性外在體現,宏觀層面上的探索整體式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動傳統建筑裝飾相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鄂東南位于東西南北交匯之地,其區域文化是不同歷史時期鄂東南人所創造的[2],體現鄂東南傳統建筑裝飾的演化、結構和文化塑造,形成鄂東南傳統建筑裝飾的地方性烙印。
鄂東南區域傳統建筑裝飾是地方性在時間維度上,包含如經濟層、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層等層累和演化的體現。
第一,三苗先民建構了精神底色。“三苗”是堯舜禹時期的鄂東南地區土著,是原始社會末期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其剛烈與彪悍的性情構建了區域的歷史底色[2]。
第二,越楚文化造就巫神文化。夏商周時期,區域先民面對猛獸出入以及煙瘴迷幻、蛇蟲盤結的云夢古澤和林莽叢生,形成了執拗不屈的文化習俗和以魚獵山伐為業,以及“信巫鬼,重祭祀”的文化心態。
第三,移民發展塑造社會結構。鄂東南地區移民在東漢末年兩晉時期、宋金戰爭時期、明初、明末清初等時期都有發生,其原因主要為災害和戰亂,基本形成由移民為主體的區域[3]。有宋人記載:“昔戶口稀少,且非土著,皆江南狹鄉百姓扶老攜幼而來。”
第四,教育發達培育文化風貌。“四方出仕之眾莫盛于江西”。隨著移民將勤耕苦讀重視教育的優良風氣傳播到湖南、湖北,而鄂東南尤為明顯,如明代湖北進士1 132 名中,鄂東南地區集中了全省71%以上的進士[4],體現了鄂東南地區教育發達,儒家文化普及的社會文化特色。
鄂東南傳統建筑裝飾呈現出區域人類對長江流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功能適宜。
第一,溫潤氣候宜于種養。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使得區域冷熱溫差較大且季節分明,總體溫和的氣候提供了良好棲居條件,奠定區域人類生活習慣和需求,也直接影響了建筑功能、結構和風格。
第二,“江”“湖”水土滋養。區域的長江貫穿、兩湖相伴的風貌,直接影響了其建筑藝術、工藝文化、文學和學術、繪畫與書法藝術、曲藝、宗教文化等,是長江流域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工程技術的客觀反映和區域人類社會活動的自然觀、人生觀、世界觀、藝術觀的演變體現。
第三,山林丘坡供材御護。南北山脈相夾、東西長江貫穿、丘陵與盆地交錯分布和山丘田野間河流縱橫的地理條件直接影響民居的選址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方式,形成樸素但和諧美觀的傳統建筑及其裝飾。
影響傳統建筑裝飾文化的因素有地理環境、經濟土壤、社會結構,而“人”作為能動的因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移民安居文化引入。移民通道的地理環境,使得他鄉社會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了融合和碰撞,呈現多元文化姿態,如“十里一方言”、興建戲樓與會館,以及各類傳教活動。一方面鄂東南地區與贛北皖南的同宗同源性決定了傳統建筑形式、平面布局、裝飾藝術上有著一脈相承特色;另一方面,受楚地“文氣”等傳承,以及受南北文化的多方面影響,不追求極致的精致主義,更加淳樸自然。
第二,貿易流通經濟支撐。移民通道、兩湖相間和長江水路條件,使得區域人口流動積極和商業貿易頻繁穩定,且與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湖廣其他地區所不同,發展出了農商結合的復合化產業結構,造就經濟貿易圈且發展出獨具特色的鄂東南商住一體化的街屋建筑。
第三,多樣職業工藝支持。“工商皆外來,工匠無土著”。工匠的遷徙使得江西等地區較先進的建筑技術傳入了鄂東南地區,其生活觀念、建造理念和工藝技術對當地民居的建筑外觀和裝飾藝術直接產生影響,且受多元文化影響,在建筑構造、建筑裝飾、建筑材料方面形成特色。
傳統建筑裝飾分類方式多樣,包括所處部位裝飾分類、裝飾材料分類、主體分類、表現手法分類、形式分類等。地方性視角注重地域自然環境和由此產生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活動,且不同的觀者表現出不同的認知活動特點,可以分為基礎性因子、限定性基因、調節性因子和變異性因子[5]。
建筑裝飾基礎性因子以建筑裝飾所處區域環境為基礎,受到氣候、地形、水文等環境與民族、宗教、歷史等文化因素以及時代背景的密切影響,對建筑裝飾起到基礎性作用。其中鄂東南地區建筑裝飾基礎因子中自然要素涵蓋氣候特征、地形地貌、水文環境等,文化要素涵蓋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禮制文化、宗教文化、地方風俗等,且直接受到政治、產業和戰爭的影響(表1)。
表1 鄂東南地區建筑裝飾基礎性因子體系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首要特征,就是建筑實體元素與其裝飾形式、內容的統一性,學界將此類建筑裝飾稱為建筑性裝飾語言,建筑實體元素為裝飾內容提供存在的場所及載體[6],也對裝飾形態、尺度、構成及題材等方面產生限定,就鄂東南地區而言,包括布局規模、類型樣式、構件內容、構件工藝4 個亞類(表2)。建筑形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建筑結構形式與建筑構件形態,衍生出相應的建筑裝飾樣式。
表2 鄂東南地區建筑裝飾限定性因子體系
建筑裝飾屬于裝飾藝術體系,裝飾藝術體系自身“系統性”構成包括裝飾題材、構圖、色彩等方面,既體現地區文化特色,同時也將地理環境色彩關系、建筑類型色彩寓意等因素納入(表3)。
表3 鄂東南地區建筑裝飾調節性因子體系
鄂東南建筑裝飾藝術體系中所涵蓋的內容,形成了對建筑裝飾文化空間差異的調節景觀,也促成了裝飾文化地方性的形成。調節性因子依附于基礎性因子和限定性因子而存在,對主體基因起到一定性的區別作用和加強景觀屬性的作用。
建筑裝飾的形態表達,一方面具有穩定、傳承特性,另一方面由于社會歷史及自然環境的限制,由原文化和形態在特殊原因下所派生出的有異于原生文化和形態的類型,鄂東南地區兼受穩定自然環境和流動族群多元影響,產生一定的變異性因子(表4)。
表4 鄂東南地區建筑裝飾變異性因子體系
鄂東南地區傳統建筑裝飾的因子類型的權重占比、因子內容構成、因子的組合方式不同,致其在地方性層面呈現不同的風貌和特征。
鄂東南區位既有較好的對外交流性,也有整體意義上板塊性和內在局部相對獨立性。這些地理特點和歷史上各族群主體的政治、經濟活動協同作用,建筑裝飾因子的結構上呈現完整性,并因受到持續多元文化影響,呈現明顯的變異性。傳統建筑裝飾因子的“基礎-限定-調節-變異”類型的完整方面綜合呈現了區域地方性,并存在著關聯關系。其整體結構形成一種以基礎性因子為根系、限定性因子為結構主干,表達因子為枝葉的“樹狀”整體系統。這種構成體系,其等級性、文化呈現性和審美性上具有高度的統一,也是基礎性因子、限定性因子以及表達性因子高度完整的體現,體現在裝飾風格和形式上具有強烈的一致性。
鄂東南區域的傳統建筑裝飾的各因子具有顯性和隱性的特點,其基礎性因子表現為隱性,限定性因子、表達性因子和變異性因子呈現顯性,四者之間呈現耦合關系。一方面,隱性因子因根源于地方性,從而表現出穩定狀態,其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的關系直接影響限定因子,并支撐了表達因子;另一方面,顯性因子是表現為活躍形態,是對隱性因子的形態表述,并在局部呈現變異性變化,致使鄂東南地區傳統建筑裝飾呈現生動性。
此外,受山水自然環境、移民社會結構、農商產業融合和文人盛出影響,其傳統建筑裝飾多元而活躍,在基礎性和限定性方面表達突出,表達性因子兼容各地風貌,變異性因子也不少見,但受該地區為戰爭必爭之地的影響,其整體裝飾偏向實用主義,體量則弱于贛北皖南地區,這也是該地區傳統建筑裝飾因子的權重和組合方式的特點。
鄂東南地區傳統建筑裝飾其因子權重和組合方式受到所處區域山水相間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而且還受到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形態下的民族、政治、經濟以及生產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各因子內容層面上呈現出多源性的特性,即傳統建筑裝飾的生產源于不同的誘發因素。這些緣由包括: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資源開發、軍事防御、精神信仰、文化藝術等因素。這些復雜的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和戰爭影響致使鄂東南地區形成了多樣的功能建筑,如祠堂、民居、商街、堡寨等,直接影響其建筑裝飾因子在功能型、信仰型、藝術型等不同裝飾類型上的呈現。
受移民族群的影響,鄂東南傳統建筑裝飾因子內容上的“故鄉”和“鄉愁”是永遠不能回避的。江西、皖南多為中原先民在三國兩晉時舉族南下之移民,故盛宗族、重譜系,以血緣為主要聯結紐帶,以地緣輔之的社會文化習俗隨著江西、皖南移民而帶入鄂東南,使鄂東南地區也大體上形成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譜”的宗族文化特色。鄂東南地區的移民身份,決定了其建筑裝飾因子中必然的寄情性,也同樣有面對自然環境的新生活的在地性。
兩種情感的沖突和互動,必然共同構成情緒上的多元化,并往往通過包括詩詞歌賦等文化活動得以表達,并相對鄂東南地區實用主義風格的建筑來說,其在限定因子、表達因子和變異因子上,依然充斥著大量寄情表達和在地性的情緒表達。
一個地區長期積累的文化以及人們對此的文化認同,就使得該地區具有了地方性,并在傳統建筑裝飾上得以強烈呈現。
一是傳統建筑裝飾是區域地理在時代背景下,區域主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協同地理環境的體現。
二是區域的建筑裝飾層累的過程和藝術程度,體現了區域主體的經濟層與文化層在地方性上的互動,文化層是其形成和分布的內在機制,經濟層是其形成和分布的結構動力,而多元主體的流動影響了其演化。
三是建筑裝飾作為文化的表象層,其內在存在著基礎性、限定性、表達性以及變異性因子,并呈現“樹狀”的整體關系,同時在時間維度上不斷相互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