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陳固 冉露 周富忠
劉本昌,利川市東城黨群服務中心,445415
陳固,周富忠,利川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冉露,通訊作者,利川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北,445400
導讀:通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一深+兩肥+三劑”耕地質量全面提升技術模式,介紹了本技術模式解決的主要問題、技術原理和適用范圍,并從深耕深松、精準測土施肥、增施有機肥、土壤酸化治理、土壤微生態修復改善、肥料增效劑應用等方面介紹了操作要點,最后從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3方面進行了分析。

深耕深松與堆肥施用結合現場
2006年,在對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土樣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時發現,利川耕地酸化嚴重,酸化土壤面積大、范圍廣、程度深、為害重,土壤pH均值為5.12,最低值僅為2.85,pH值低于5.5的酸化土壤面積接近60%。為此,在土肥部門的大力倡導和主持下,利川乃至恩施州逐步掀起耕地酸化治理熱潮。
最初采用撒施石灰、增施有機肥、補施堿性肥料等單一常規治理措施,后來逐步引進多種成分各異的土壤調理劑,實行多措并舉,加快了酸化治理進程。大量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單一措施中和土壤酸性效果差、見效慢、治理周期長。因此,探索多技術、多措施集成應用,將測土配方施肥與施用土壤調理劑、增施有機肥等技術融合,逐步形成“兩肥+一劑”“兩肥+兩劑”“兩肥+三劑”等模式,通過進一步完善,最終形成了當前的“一深+兩肥+三劑”耕地質量全面提升技術模式。
為有效治理“酸、黏、薄、瘦、污”等土壤障礙,采取“一深+兩肥+三劑”耕地質量全面提升技術綜合解決土壤嚴重酸化、結構黏化板結、耕層淺薄貧瘠、化肥利用率低、耕地養分失調、土壤肥力下降、重金屬污染、生態惡化等耕地退化問題。
“一深”指通過深耕深松,打破耕地犁底層,加厚、疏松土壤耕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優化土壤固、液、氣三相比例,加快土壤熟化,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和積累,緩解土壤黏化、板結,恢復土壤團粒結構。

“一深+兩肥+三劑”蔬菜基地應用效果
“兩肥”指配方肥(或按方施肥)、有機肥(包括綠肥、堆肥、沼肥及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復合微生物肥等)。通過精準測土,確定不同區域及其種植作物情況,配制配方肥或按方施肥,平衡土壤營養成分;通過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良土壤、培肥和提高地力。
“三劑”指土壤調理劑(含石灰質物質)、微生物菌劑、肥料增效劑。通過施用含鈣、鎂為主的礦物源土壤調理劑,中和土壤酸性;肥料增效劑與配方肥等化肥拌混施用,降低土壤中脲酶和亞硝酸細菌活性,抑制尿素水解、銨態氮向硝態氮轉化,從而提高化肥利用率;微生物菌劑與有機肥結合施用,接種擴繁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減少土傳病害。
“一深+兩肥+三劑”集成技術模式,就是將深耕深松、精準測土施肥、增施有機肥、土壤酸化治理、化肥減量增效、土壤生態改良等技術有機結合、集成應用,達到加厚耕層、疏松土壤、改善結構、遏制酸化、平衡營養、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修復土壤微生態平衡等目的,最終整體提升耕地質量。
主要技術路徑:先采土檢測,根據土壤養分豐缺狀況確定作物施肥配方或配方肥養分配比、施用量、施肥時期及方式方法;再將微生物菌劑與有機肥拌混均勻,結合深耕深松施入土壤調理劑及有機肥;作物播種或移栽前及追肥時,將肥料增效劑與配方肥或按方配比的化肥拌混均勻,再以條施、穴施等方式深施覆土;結合肥水管理,在作物生長關鍵時期用適宜比例的微生物菌劑水溶液灌根。
鄂西南土壤“酸、黏、薄、瘦、污”等單一或綜合障礙區及相似區域。
重點應用于耕層小于20 cm的薄層耕地,每3年可深耕深松1次。冬閑時節,利用機械深耕深翻30~40 cm,再利用當地冬季氣溫低、凌凍大(-1~5℃)的氣候特點,充分發揮冰凍對土壤塊狀、棱柱狀、柱狀和片狀等結構的破碎作用,改良土壤結構。
深耕深松可結合綠肥種植、沼液澆灌、堆肥(含沼渣)或商品有機肥撒施等進行。對土壤pH值低于5.5的酸化耕地,深耕深松還可結合施用土壤調理劑進行。通過深翻,將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與土壤均勻混合,中和土壤酸性、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優化土壤理化性狀。
作物收獲后至下季作物播種或移栽前,按3.33~6.67 hm2采集1個土樣,檢測土壤質地、容重、有機質含量、pH值、鹽基飽和度、陽離子交換量、交換性鋁、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標。精準掌握土壤養分含量及理化性狀,再運用豐缺指標確定不同作物的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配比、用量及施用方法,平衡供應作物營養、有效避免土壤養分失調。
主要包括種植綠肥,營養生長旺盛期壓青;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或堆制、漚制發酵還田,或進入沼氣池發酵后將沼肥直接還田;直接施用有機肥料、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復合微生物肥等。
①種植綠肥水田綠肥主要選擇紫云英(紅花草籽),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種,于稻谷收獲前10天左右,開缺放水,自然落干后撒播,播種量3~4 kg/667 m2。紫云英忌漬水,水稻收獲后及時開好三溝(廂溝、腰溝、圍溝)排水防漬。越冬前適量補施磷肥(過磷酸鈣10~15 kg/667 m2)、鉀肥(氯化鉀5~10 kg/667 m2),增強苗期長勢及抗寒能力。次年4月上中旬,綠肥盛花期結合水田翻耕壓青,壓青發酵1個月后移栽水稻。
旱地綠肥可選擇苕子、豌豆、油菜等,重點推薦在冬閑地和果園種植綠肥,既能以草控草,又可培肥地力。冬閑地建議以豌豆和油菜為主,苗期可作菜、花期能成景、成熟可收籽、壓青便是肥;果園建議撒播苕子,光葉苕子、毛葉苕子皆可,其生長勢強,控草壓草效果好。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種,667 m2播種量苕子、豌豆為3~4 kg,油菜為0.5~1.0 kg。空閑地在下季作物播種或移栽前1個月壓青;果園在生長旺盛期壓青,若重點是控草壓草,也可不翻壓,使其自然死亡腐爛。
綠肥壓青可結合深耕深松進行,壓青時可667 m2撒施熟石灰100 kg左右,以加速綠肥腐熟分解,緩解與下季作物播種、移栽時爭搶季節,確保作物不燒種、燒苗。
②沼肥直接還田沼肥指將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在沼氣池發酵后(1個月以上)的沼液和沼渣,達到《沼肥》(NY/T 2596-2014)標準可直接還田。施用嚴時格執行《沼肥施用技術規范》(NY/T 2065-2011),作底肥時,必須在作物播種或移栽半個月前施用;作追肥時,須在蓄存池中曝氣或陳化10天以上,使有毒物質徹底分解、揮發。沼肥作底肥可與深耕深松結合,還田量沼液3~6 t/667 m2,沼渣2 t/667 m2左右;作追肥時用量減半,葉面噴施或苗期澆灌,沼液應按1∶(1~3)稀釋后施用。
③堆肥還田堆肥是將畜禽糞便、作物秸稈、谷殼、鋸末、菌渣等有機物料按適宜比例混合,再添加腐熟劑,經條垛式、槽式、反應器等方式發酵的產物,達到《畜禽糞便堆肥技術規范》(NT/T 3442-2019)要求后直接還田。
一般作底肥施用,可結合深耕深松全田培肥,每667 m2撒施1~2 t,再深翻與土壤混合均勻;也可根據作物種植方式,行上或壟上局部培肥,在作物播種或移栽前,與配方肥等化肥混合溝施或穴施,再壘行、起壟覆土,每667 m2施300~500 kg,集中培肥作物根系分布區域。下一季種植時換行、換壟,逐步實現全田培肥。

沼液噴澆現場

深耕深松與土壤調理劑結合現場
④商品有機肥商品有機肥包括有機肥料(NY/T 525-2021)、生物有機肥(NY 884-2012)、有機無機復混肥料(GB/T 18877-2020)、復合微生物肥料(NY/T 798-2015)等。
一般作底肥施用,有機肥料、生物有機肥按堆肥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進行;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復合微生物肥料在作物播種或移栽前溝施或穴施并覆土,用量嚴格按使用說明執行,并與作物種子、根系保持安全距離,以防燒種、燒根。
對土壤pH值低于5.5的酸化耕地,根據其pH值,適量施入含鈣、鎂為主的礦物源土壤調理劑,中和土壤酸性,土壤pH值越低調理劑用量越大。石灰質物質施用嚴格按《石灰質改良酸化土壤技術規范》(NY/T 3443-2019)要求執行,土壤調理劑可參考此標準和使用說明施用,還應符合《土壤調理劑通用要求》(NY/T 3034-2016)規定,所使用的土壤調理劑還應取得登記證。
土壤酸化治理可采用耕層整體治理和局部治理2種方式。一是結合深耕深松,先均勻撒施土壤調理劑300~800 kg/667 m2,再深耕深翻將土壤調理劑與土壤混勻,整體中和土壤酸性;二是對未進行深耕深松的土壤,結合播種或移栽,溝施或穴施底肥時混入土壤調理劑100~300 kg/667 m2,局部中和土壤酸性,改善作物根際微環境。

現場測試耕地酸化治理效果
作物播種或移栽前,結合施用有機肥,將微生物菌劑與有機肥均勻混拌作底肥施用;在作物生長中后期,按適宜比例用水或稀糞水稀釋,結合肥水管理灌根。所選微生物菌劑必須符合《農用微生物菌劑》(GB 20287-2006)要求,針對當地土傳病害的種類,選擇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側孢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單一微生物菌劑或含2種及以上的復合微生物菌劑。用量按使用說明操作,并注意在保質期內使用。
《肥料增效劑效果試驗與評價要求》(NY/T 2543-2014)中定義,肥料增效劑是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的統稱。脲酶抑制劑通過降低土壤脲酶活性,抑制尿素水解,減少酰胺態氮的氨揮發損失;硝化抑制劑通過降低土壤亞硝酸細菌活性,抑制銨態氮向硝態氮轉化,減少氮的流失量。
在配方肥等化肥施用前,嚴格按照肥料增效劑使用說明,將適宜比例的增效劑與肥料均勻混拌,再采用溝施或穴施等方式集中施用,并深施覆土,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在發現利川耕地嚴重酸化以來,結合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千億斤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建設、退化耕地治理等項目,不斷探索耕地酸化治理綜合技術和措施,通過總結提升,形成了“一深+兩肥+三劑”耕地質量提升集成技術模式,在各治理區都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深+兩肥+三劑”與常規種植方式比較,增加了深耕和三劑的投入,667 m2增加成本100~300元;有機肥替減部分化肥,667 m2節省開支30~50元;因此,實際667 m2投入增加70~250元。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因經濟價值不高,667 m2收入一般在1 500元以內,增產幅度一般在10%~15%,增加投入和收入只能持平,甚至略有虧損,該集成技術在經濟價值較低的作物上應用經濟效益不明顯;而對馬鈴薯的應用上,其增產幅度較大,一般在30%~50%,最高年份甚至可翻倍,每667 m2可增收500~1 000元,凈增收400~800元,經濟效益明顯;白菜、蘿卜、甘藍等大宗蔬菜產量高,山藥、辣椒、番茄、四季豆等特色、精細蔬菜經濟價值高,該集成技術應用增產幅度一般在20%以上,667 m2可增收1 000元及以上,凈增收不低于800元,經濟效益明顯。
該集成技術應用,使耕地質量整體提升,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病蟲害的能力增強,可確保作物產量穩定增長、品質提升,農民種糧、種菜積極性持續提高,從事種植業的隊伍、種植面積更加穩定,“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得到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現象減少。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了基礎保障,為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糧食安全等奠定了堅實的土地質量基礎。
通過3~5年連續治理,耕地質量按GB 33469-2016標準評價,等級提升0.5~1.0級。耕層增厚5~10 cm,加深到30 cm左右,黏化板結緩解,更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吸收更多養分;有機質含量提高5 g/kg以上,土壤容重降低0.1~0.3 g/cm3,質地優化;化肥利用率提高1%~3%,土壤養分失調現象逐漸消除,化肥施用過量導致的土壤面源污染減輕;土壤pH值提高0.3~1.0,交換性鋁、有效錳含量下降5%~30%,鹽基飽和度提高5%~25%,酸化問題基本根治,土壤養分活性增強,而鎘等重金屬被鈍化;土壤微生態有效改善,蘿卜黑腐病、白菜軟腐病、番茄青枯病、十字花科根腫病等作物土傳病害減輕30%~50%。

微生物菌劑在馬鈴薯上的應用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