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波,張向陽,郭 莉,成曉英
(1.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圖院,陜西 西安 710054;2.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北京 100048)
初級DSM數據作為底圖數據,其質量的可靠性直接影響人機交互工作量的大小,而初級DSM數據又是參考外部DEM經過軟件干涉處理得到,外部DEM數據的不同,可能會影響初級DSM數據的質量。本文選取了3種外部DEM分別進行干涉處理,得到3個初級DSM數據,收集380個控制點對其分別進行精度檢驗,統計并分析高程中誤差結果,評價3種外部DEM對初級DSM數據的影響[1-3]。
InSAR技術生成DEM的流程步驟主要為:主圖像/輔圖像→影像配準→影像預濾波→干涉圖生成→基線估計→去平地效應→干涉圖濾波→相位解纏→相位到高程轉化→地理解碼→解碼。分析外部DEM在干涉處理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對干涉相位圖中的地形相位信息進行解纏處理,得到地形相位的真實值。為了確保其他步驟的一致性,本文使用武漢大學自主研發的InSAR DSM軟件進行干涉處理,運算方法唯一,參數設置不變,只是更換外部DEM數據,并且生成初級DSM產品格網間距均為10 m、高程系統均為大地高。
由于數據資料的有限性,本文暫未考慮外部DEM數據與SAR數據之間的時間差,3種參考DEM的時效性、格網間距大小,以及高程轉換參數等帶來的誤差。
1)實驗區概況。實驗區位于西安市及周邊地區,面積約為0.8萬km2,測驗區內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地貌特征明顯,地物要素豐富,涉及城市人工建筑物密集、自然植被多樣、水域豐富、交通復雜,城市與農村并存。
2)原始SAR數據。采用德國TANDEM-X衛星獲取的原始SAR數據。
3)外部DEM數據。SRTM數據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國防部國家測繪局(NIMA)等機構聯合測量,數據覆蓋60°N~56°S之間,占全球陸地表面的80%以上。空間分辨率為1″(30 m),WGS-84坐標系,單位為0,高程系統為大地高,本文使用時將其重采樣為10 m格網間距。
AW3D數據:AW3D數據由日本METI和美國NASA聯合研制并免費面向公眾分發,其數據覆蓋范圍為83°N~83°S之間的所有陸地區域,達到了地球陸地表面的99%。空間分辨率為1″(30 m),WGS-84坐標系單位為0,高程系統為EGM96水準高,本文使用時將其重采樣為10 m格網間距,并將其改正為大地高。
10 000DEM成果數據:使用10 000DLG數據的等高線,進行內插反生得到,格網間距為5 m,坐標系統轉換為WGS-84坐標系,單位為/(°),高程系統改正為大地高。
4)控制點數據。收集到該區域共380個等級控制點,具體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控制點分布示意圖
分別使用SRTM、AW3D、10 000DEM數據,經過武漢大學自主研發的InSAR DSM軟件進行運算得到3個初級DSM數據,利用收集的380個控制點分別進行中誤差計算,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初級DSM數據高程中誤差統計表/m
從表中可以看到,外部DEM數據選取SRTM和AW3D時,利用控制點進行進度檢測,其高程中誤差比較接近,但是使用高精度的10 000DEM數據作為外部DEM時,其進度反而要差一些。分析3種外部DEM數據以及SAR數據特性,本文初步認為干涉處理后形成的初級DSM數據并非真實數據,因為房屋、植被等非地面物體的高度并未做降高處理。由于初級DSM數據精度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包括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類型、植被密度等[4],從單點誤差統計分析,外部DEM為AW3D的初級DSM單點高程誤差存在較大粗差值-53.800 m,經核實后,該點為145號控制點落入南部高山地區深溝內,將其剔除,重新計算了高程中誤差,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初級DSM數據高程中誤差統計表/m
分析表2結果,當145號點剔除后,外部DEM數據為AW3D的初級DSM高程中誤差從±5.315 m提升到±4.950 m,變化較大,另外2個初級DSM數據只是發生了略微變化。雖然145號點在外部DEM的初級數據高程中誤差達到了-53.800 m,但是其精度還是略高于外部DEM為SRTM的初級DSM數據。
通過本文的測試與分析,進一步肯定了SAR數據在數字高程模型生產中應用,更好地發揮了SAR數據主動性、穿透性、全天候等特性,有效避免了光學衛星影像受天氣限制,需要人工消除或減輕云及云影、沙漠、冰雪、森林、陰影等影像弱紋理區域對地表高程的影響[5-6]。2種數據源各自發揮自身優勢,相互補充,不僅保證了數字高程模型的全部數值的有效性,真實反映了實際地形地貌特征,而且實現了對大區域乃至境外地區數字高程模型的獲取。
本文選取了地形較為豐富的區域,也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3種外部DEM數據對初級DSM數據的影響,并使用了控制點對其進行了精度比較與分析,也得到了一些經驗,但是鑒于SAR數據和控制點個數有限,以后仍需通過對不同地形實驗區和大量控制點進行實驗[7],為開展大規模SAR數據利用InSAR技術制作DEM數據,做好理論支撐和精度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