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倩
(1.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2.衡水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紀錄片是連接文化和觀眾的橋梁,是保存和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非遺題材紀錄片是指以記錄和傳播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將有著千百年歷史沉淀的獨立文化以觀眾接受和喜歡的方式呈現是每一部非遺題材紀錄片在拍攝和制作中必須面對的難題。相比于商業影視作品天馬行空的自由創作,非遺題材紀錄片的拍攝必須尊重文化,不可隨意改編,拍攝手法和呈現方式也有較多限制。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群體的觀影口味也在發生變化,非遺題材紀錄片只有主動做出改變,才可能爭取到足夠多的觀眾,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播的作用。本文就目前已經公開播出的我國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分析,對片中傳統文化在紀錄片中的表述方式進行總結,尋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對接的合理手段。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時代精神,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被所處時代的精神所感染和改變,人們同時也是時代精神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會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在文化的實踐中主動或者被動地融入時代精神,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非遺紀錄片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時代精神,可以快速地建立起觀眾和傳統文化的精神連接,更快地獲得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創新精神是當下全世界普遍認同的時代精神,我國也在各個領域大力推動創新。在文化傳播領域,同樣需要挖掘非遺文化的新發展和新變化。在此背景下,創新精神在非遺作品中獲得了普遍的體現。紀錄片的創新通常是將傳統民間藝術進行重新發掘和整合,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消費心理,找到時代審美與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審美的契合是紀錄片的使命和價值所在。創新是每一種文化和技藝的靈魂,只不過在漫長的發展歷史當中,非遺中的傳統文化的變化較為遲緩,常常需要數十年或者數百年來慢慢完成,但是在生活節奏快、日新月異的21世紀,這種創新和改變被加速了,非遺傳承人在文化實踐中普遍主動或者被動地做出改變。以白族扎染為例,大理的白族扎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以藍色和白色為布匹的顏色,但是以染布為生的云南喜洲鎮周城村人,發現只售賣藍白色的傳統扎染生意難做,很多出售扎染布匹的店鋪關門。白族扎染的傳承人段銀開發明了彩色的扎染,成功吸引了顧客,不僅自己的店鋪收益增加,還帶動周邊的店鋪重新開張。非遺傳承人通過創新帶來了更多的游客,也讓非遺文化獲得了發展,有機會走向省外,走出國門,讓不同文化的人接受和喜歡非遺文化和作品,擴大影響力,助力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這種創新精神的展現契合時代的潮流,也容易在觀眾當中引發共鳴。
“工匠精神”于2010年以后出現在官方文件中,現已成為評價職業發展水平的熱門詞匯,主要包含敬業、精益、專注等方面的內容。不僅在制造領域,在文化領域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很多非遺紀錄片,尤其是傳統技藝方面的紀錄片多會著重展現傳承人的敬業愛崗、精益求精與執著堅守。紀錄片《指尖上的中國》第七集記錄了海派玉雕的三位傳承人龐建新、崔磊、翟倚衛的雕刻手藝,重點展現了三位傳承人不僅傳承了老一輩玉雕人的技術,更在此基礎上主動追求技術突破,形成自己的雕刻風格。紀錄片拍攝了三位傳承人深夜在工作室制作玉石作品的大量鏡頭,也給了每位傳承人的代表作品以足夠的鏡頭,用以展示傳承人的辛勞和作品的成功。傳承人崔磊在紀錄片中表示自己“一定要與上一代人不一樣”,事實證明他做到了這一點。傳承人龐建新對于有瑕疵的玉石有著執著的創作,片中采用真人扮演的方式再現了他選擇玉石的場景,以及向學生傳授自己的雕刻技藝的場景。傳承人翟倚衛留著長發,頗有外國范兒,紀錄片介紹了他在國內工作的經歷以及海外游歷尋求雕刻技藝的突破的不斷嘗試。三位傳承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對于玉石雕刻硬朗風格的偏執、專注和努力,讓觀眾感受到了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身上不服輸、肯突破、不怕困難的工匠精神,從這批匠人身上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強調社區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非遺需要社區、群體、個人的認可。我國近些年拍攝的非遺紀錄片也在踐行著這個要求,拍攝內容的選擇更加接地氣,更多地展現了非遺項目與百姓生活的密切關系。
在非遺紀錄片的拍攝中,生活場景和工作場景常常作為拍攝的地點。具體來看,在展現以非遺手藝為生的非遺傳承人的時候,多以工作場景為主進行拍攝,展現傳承人通過技藝來養家糊口。在展現不依賴非遺手藝為生的傳承人時,多選擇以生活場景為主。紀錄片《指尖上的中國》中的海派玉雕,《藍白之上》中的白族扎染,《非遺中國·重慶瑰寶》中的綦江農民版畫等紀錄片都選擇拍攝傳承人的工作室,展現傳承人手工制作的場景。《非遺紀錄片·滾山珠》則將大部分的鏡頭聚焦在傳承人的生活場景,苗族人生活的山地,簡陋的房屋,自由吃草的牛帶給觀眾恬靜的心境。紀錄片花了很多的時間展現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傳承人王景才的日常生活,在山坡放牛,和妻子一起到田里收糧食,把糧食用很大的背簍背回家倒進房子里等辛苦勞作。這些內容看似與非遺文化無關,但是卻準確而真實地描述了傳統文化和生活的關聯,即普通百姓在勞作之余也有著精神生活的需求。該紀錄片同樣也展現了王景才和其他年輕人利用生活閑暇在山坡上排練滾山珠的場景,以及苗族跳花坡的節日盛況,雖然活動的場地在山坡上,但也無法阻擋周圍村寨人們的參與熱情,粗獷優美的滾山珠表演成了節日的重要項目,田間辛苦勞作的人們此時成為舞臺中央的焦點,苗族人對于文化的主動傳承,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更多的同族人。
生活是文化生存的土壤,有了煙火氣的紀錄片才是有靈魂的紀錄片,才是有生命力的紀錄片。非遺文化的根在生活當中,大部分非遺傳承人也是普通百姓的身份,因此,紀錄片的導演多聚焦于尋常百姓的生活,其中節日慶典和日常生活是兩個主要類型。紀錄片《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是聚焦日常生活的代表作品,導演將鏡頭跟隨吟唱木卡姆的阿希克們流浪的足跡,拍攝了不問世事的吐爾遜阿希克、剃頭匠巴拉提阿希克、終日乞討的阿希克阿不力米提這些普通人的充滿苦難的生活,粗糲的質感支撐非遺文化的厚重與力量,帶給紀錄片無可替代的魅力和說服力。節日類的內容展現也是很多非遺紀錄片的拍攝重點。節日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同民族和地區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節日。紀錄片《游動楓江》中描述了楓亭鎮的元宵游燈的熱鬧場景。楓亭游燈既是延續千年的民俗,也是非遺文化,片中喜慶的表演場景讓觀眾感受到非遺文化在民間的良好傳承和自身強大的生命力。紀錄片《煌煌國技》之《雄獅有夢》記錄了廣東醒獅的傳統文化,將鏡頭聚焦在各種喜慶節日、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節日上的舞獅的熱鬧場景。很多觀眾都在現場觀看到這些非遺紀錄片所展現的人或技藝,即便沒有看到,也并不會對紀錄片中的內容有距離感,因為這些素材都是來自百姓的日常生活。
生存之困、傳承之困、發展之困是非遺文化普遍面臨的三大困境。能夠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是幸運的,能夠獲得政策的支持、媒體的關注,以及一定的經濟支撐,相比未獲評的傳統文化項目,非遺文化生存的環境更好一些,但也同樣不容樂觀。生存困境是非遺紀錄片集中反映的熱點內容,例如香港的夏國璋龍獅團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香港有著較大的知名度,依然需要依靠為商家慶典表演獲取報酬作為主要維持生計的途徑。傳承之困主要表現在部分非遺項目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雖然能夠被列為非遺項目,傳統文化自身的價值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的認可,但是由于經濟收入及個人興趣等,很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找徒弟難,非遺傳承人的年齡普遍偏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健康的降低,本人不再從事非遺的手藝,較低的經濟收入和新時代下年輕人興趣的廣泛性,使得傳統文化難以吸引大量的年輕人,斷代的風險日益增加。2019年的紀錄片《尋找手藝2》回訪了2017年《尋找手藝1》中的湖南省非遺文化中方斗笠的傳承人潘存家,采訪中老人眼神落寞,感嘆自己老了,沒奔頭兒了,曾經收的唯一的徒弟也沒了。發展之困主要是圍繞傳統文化如何在這一代傳承人手中發展這一話題展開。手工藝“遺產化”不光是社會的、文化的事件,也與政治、經濟結合。《尋找手藝2》中回訪了藏紙的制作人羅瓊和格桑丹增兩兄弟,在2017年對他們的采訪中,他們的藏紙被假冒的紙張逼入困境,當地政府為他們建立了工作室,兩年過去了,羅瓊說現在的收入是每年30萬元,可以視為政府支持傳統文化發展,獲得新生的成功案例了。
非遺項目普遍有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沉淀,底蘊不可謂不深厚,但是在拍攝時間有限的前提下,紀錄片對傳統文化的展現只宜淺描,難以深耕。化繁為簡的表述方式可以讓觀眾在較短時間內對非遺文化有所了解,從而為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的潛在對象。
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里發生的真人、真事是紀錄片的生命。非遺紀錄片與普通紀錄片的區別之一即對真實性的強烈追求。非遺文化代表著人類文化的精髓,紀錄片的導演多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從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尋找拍攝素材,保證非遺文化的原生態和本真性,再通過同期聲、現場解說、歷史資料再現等拍攝手段,最大限度地還原非遺的原始面貌。記憶、理解、喜歡、尊重、傳承是每一部非遺紀錄片需要達成的目標,但是結果卻并不一定能全部實現。被自己文化之外的人們了解和記住是每種非遺文化傳播的基本目標,如果這個目標沒有實現,更高的目標更加無從談起。如果能通過紀錄片的播出讓更多的人認可和喜歡傳統文化,甚至借此機會找到傳承人是最值得歡喜的事情,解決了很多非遺項目傳承人少的難題。如果傳統文化的傳承后繼無人,未來只能通過影片去看到曾經存在過的非遺項目,則是最大的遺憾。
非遺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屬性,例如新疆的木卡姆、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西藏的藏紙、白族的扎染等。要想讓外文化的人們認可和喜歡首先要幫助觀眾跨越文化障礙。因此,采取“原生態”的現代表述方式,實現文化表達的“淺描”,通過真人、真事、真景、真情來打動觀眾,不失為一種途徑。《非遺中國行》第六集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將這種文化以觀眾看得見、聽得見的方式呈現,主要場景選擇有布依族村寨中的特色堂屋、演出舞臺、河邊等生活場景,拍攝的布依族的演奏者們都身著隆重的民族服裝。鏡頭逐一介紹了牛角胡、月琴、簫筒、刺鼓、鼓镲、小馬鑼等民族樂器的造型特點及演奏場景,讓觀眾在歌聲中感受布依族對祖先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給觀眾真切的體驗。
非遺紀錄片大多著重呈現文化的可見形象,對于文化的精神挖掘尚淺。很多紀錄片的拍攝時長較短,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呈現更多采用的是展示畫面、場面描述的方式,對非遺文化的歷史簡述或者不述。美食類的非遺紀錄片多呈現的是食物的色、香、味、形,食材的采集與烹飪,從而便于引發觀眾滿滿的食欲。《浮生六味》中介紹了六個上海浦東的非遺美食,紀錄片用了大量的鏡頭和旁白展現美食的外在特征及制作流程,散發誘人香氣的高橋松餅、鮮嫩滑口的周浦羊肉、湯色清亮的上海本幫菜帶給觀眾躍躍欲試的沖動。戲曲、歌舞類的非遺文化則是通過鏡頭展現了演員日常排練和上臺表演的場景,觀眾可以感受到昆曲的圣潔高雅;滾山珠表演的歡快熱鬧,聚焦于傳統文化生存的真實舞臺。手工類的非遺文化大多采用向觀眾展現傳承人作品的方式,反映手工制作的珍貴,從而讓觀眾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之力。《藍白之上》中導演安排了大量的白族扎染制作的精美服飾的鏡頭,《中國手作·木作》中一根藤的精美木工作品的影像蘊含了中國傳統榫卯技藝的傳承和魅力,《指尖上的中國》中海派玉雕傳承人創作的玉牌、玉圭等創新作品充滿了新時代的氣息和匠人的個性。雖然通過影像展現文化只見其形,難以感悟其心,但卻最適合當下觀眾的口味。現代人對于文化首先關心的是這是什么,對于這種文化為什么好,這樣的文化如何傳承和保護等需要時間傾聽、需要用腦思考、需要用心體會的話題并不太感興趣,這就是浮躁而快捷的普通人生活。因此,對于紀錄片而言,快捷的表達方式也是無奈的選擇。
不同于電視劇或者電影對拍攝時長和拍攝主體的嚴格要求,最近幾年上映的紀錄片在拍攝方式上有著更加靈活的處理,紀錄片的時長從單集十幾分鐘到兩個小時都有,拍攝的主體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觀影口味。
多集非遺紀錄片普遍選擇將每一集的拍攝時長控制在15分鐘到60分鐘,每集介紹一個或者多個非遺項目。在有限的時間內,紀錄片集中展現非遺文化的精髓和精彩,通過非遺文化作品展現、非遺文化歷史講述、非遺傳承人采訪等方式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和喜愛非遺項目,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這種小而美的拍攝手段與現代人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和娛樂方式密不可分。隨著新媒體和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長時間的觀看和聆聽的傳統觀影方式已經被觀眾拋棄,借助愛奇藝、嗶哩嗶哩、抖音等媒體平臺播放的短視頻具備更便捷的傳播優勢,拓展了非遺紀錄片的生存空間,讓不為人知的傳統文化瑰寶能夠有機會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打開了新的通道。
在一些視頻平臺上,不僅有高投入、大制作的非遺紀錄片,也有非專業人員拍攝的非遺紀錄片,其中還有影視專業的學生拍攝的紀錄片,這些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迥異,展現文化的手段豐富多樣,帶給了觀眾更多的選擇,同樣俘獲了一批年輕觀眾的心。《尋找手藝》系列都是由非專業人員拍攝的,拍攝風格獨特,采用直接拜訪非遺傳承人的方式,鏡頭中被訪者錯愕的表情彰顯著拍攝內容的真實性,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這種獨特的文化展示方式雖然缺少了藝術性卻增加了真實性,帶觀眾了解非遺傳承人真實生活狀態是觀眾喜歡的內容之一,受到市場的認可。該紀錄片也成為熱門視頻,獲得的評分也很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社會發展所凝結的瑰寶,探索新型文化傳播路徑是非遺題材紀錄片的責任和突破方向。在觀眾的觀影口味不斷變化的今天,人們走進影院觀看紀錄片的機會越來越少,在各視頻網站和融媒體平臺刷片已經成為新的觀影方式。國家在政策上也不斷出臺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紀錄片的制作與播放也需要緊抓時代脈搏,不斷改革,與時俱進,吸引更多觀眾,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播的價值。